王秀杰,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分子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特聘核心研究員。1998年獲得南開大學生物專業學士學位,2000年獲得香港科技大學生物化學專業碩士學位,2004年獲得美國洛克菲勒大學生物信息學專業博士學位。2004年底加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兼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第十二屆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科學技術界別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第五屆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副秘書長、RNA Biology雜志編委等職務。
篤實好學 成績不凡
相比於同齡人,王秀杰的經歷似乎有些“傳奇”。本科接近畢業時,因品學兼優,1998年,王秀杰被保送至香港科技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之后於2000年考入美國洛克菲勒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成為洛克菲勒大學這所國際一流生物醫學研究機構直接從中國招收的第一名研究生。
基於中國對生物信息學這一新興專業領域人才的迫切需求,王秀杰於2004年在洛克菲勒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后,通過了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的招聘答辯,加入該所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時年27歲,成為中國當時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最初很多媒體還對王秀杰能否勝任這份工作表示質疑,但王秀杰通過出色的科研成果証明了自己的能力。2007年,在年滿30歲之前,王秀杰通過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答辯,成為我國的生命科學研究領域最年輕的“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潛心鑽研 厚積薄發
王秀杰研究員是我國生物信息學領域優秀的青年科學家,主要從事非編碼RNA的系統發現和功能相關的生物信息學與實驗生物學研究工作,在多個物種中發現了具有重要功能的miRNA、反義RNA、內源競爭性非編碼RNA等具有重要功能的非編碼RNA,發現miRNA在調控心衰發生和mRNA修飾等方面的新功能。在Nature, Cell Stem Cell, Cell Research, Circulation Research等雜志發表SCI論文102篇,他引9000余次,多項工作得到了ScienceNow,Nature Review Genetics,Faculty of 1000 Biology等科技媒體的推薦與好評。
她利用生物信息學預測與合作實驗研究,首次在單細胞生物衣藻、重要腺病毒HSV-1等物種中發現了miRNA基因的存在,成果被Nature等學術雜志推薦。其中衣藻相關的發現作為重要成果之一,於2016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王秀杰為該獎項的第四完成人﹔發現了一簇表達與小鼠干細胞多能性水平正相關、可作為檢測干細胞多能性水平的分子標識的miRNA簇。成果被國外學術媒體以“中國科學家發現指示干細胞多能性的標識”為題報道,並被美國生物化學學會評價為“有望推動iPS細胞的臨床治療沿著最有效、最有前景的方向發展”。該發現作為重要成果之一,於2014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王秀杰為該獎項的第二完成人﹔發現了一個引起心力衰竭疾病的miRNA及其作用機制,成果發表在心臟科學研究的一流期刊Circulation Research,並被該期雜志作為亮點工作進行評述。該發現作為重要成果之一,於2016年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王秀杰為該獎項的第七完成人。此外,還揭示了miRNA通過序列互補調控mRNA 甲基化修飾形成這一全新的作用機制,該成果在解析m6A修飾形成的位點選擇機制、拓展miRNA的新功能方面均具有引領性作用。這項研究成果於2015年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Cell Stem Cell雜志上,並被Cell雜志介紹﹔王秀杰在實驗中發現RNA分子上的m6A修飾在調控小鼠長時記憶效率方面的重要功能,並且証明反復學習訓練可以彌補小鼠個體腦部神經元m6A修飾含量不足導致的缺陷,提示“勤能補拙”具有生物機制方面的合理性。該成果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在Cell Research雜志,並被國際專家發表專文評述,指出該工作解決了研究領域長期缺少研究記憶效率模型的瓶頸問題,對解析學習和記憶形成的分子機制做出了重要貢獻。不僅專注實驗成果,王秀杰還幫助國內60余個研究組開展過數據分析工作。開發出GOEAST、psRobot、ISRNA等生物信息軟件,並已被廣泛使用。其中用來進行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的軟件GOEAST,自發表以來已被他引625次,被美國NIH選為教學示范軟件。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作為一名研究生導師,王秀杰研究員一直堅持為人師表,在思想道德方面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履行導師職責。她每年承擔中國科學院大學和中科院遺傳發育所近50學時的研究生授課任務,並擔任3名國科大本科生的學業導師。任職以來,指導的研究生有21人獲得博士學位、6人獲得碩士學位、55人次獲得“國家獎學金”、“三好學生”等各級獎勵。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王秀杰研究員還注重在課上和日常學習中,向學生傳達愛國理念、科學思想和學術道德觀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和價值觀。
臨危受命 當仁不讓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王秀杰研究員帶領團隊自2020年除夕夜開始攻關,率先預測了一系列可能對新冠病毒有抑制作用的臨床藥物。基於該預測結果,已有多家醫院對近百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使用預測的硫酸粘菌素進行治療,均取得顯著療效,多數患者已治愈。此外,團隊與中醫科學院黃璐琦院士團隊合作,系統分析了中藥方劑“化濕敗毒方”各種成分發揮功效的原理,為“化濕敗毒方”成為中國首個獲得臨床批件的抗新冠病毒中藥方劑及其在國際上的推廣提供了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