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經濟科技>>科技服務
第八屆僑界貢獻獎人物風採錄(五十一)
楊志華:精誠所至 “晶”石為開
2021年04月05日14:18  來源:中國僑聯

楊志華,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科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特殊環境功能材料與器件重點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晶體學會理事,新疆物理學會理事、副秘書長。2008年12月獲浙江大學理學博士學位,2009年1月-2011年1月到韓國成均館大學做博士后研究員,2011年1月到中國科學院新疆理化技術研究所工作。

扎根新疆 積極創新

楊志華博士2011年從國外學成歸來,面向國家在激光技術領域對光電功能晶體材料的重大需求,重點開展了非線性光學材料的預測、設計及制備研究。楊志華博士扎根新疆十年,洞察當今材料領域的發展變化,提出新材料雙折射性能表征高通量篩選新方法,率先開展了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材料預測研究,成功研制266 nm激光及深紫外激光輸出重大需求的非線性光學材料,相關成果獲得了“2017年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推動了光電功能材料及器件發展,為解決激光領域“卡脖子”技術提供重要材料支撐。

比肩國際 堅守初心

針對非線性光學材料發展中尚未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和材料設計國際難題,楊志華博士及其團隊深刻認識到,唯有原始創新才能研發出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楊志華博士及其團隊從材料研發的源頭出發,建立光電功能材料設計和模擬平台,率先建立非線性光學材料數據庫,首次提出了非線性光學材料設計的模塊設計策略,提出並証明了一種“新深紫外非線性光學基因”結論,為解決該領域如何平衡“帶隙—倍頻—雙折射率”提供有效策略,獲得了國內外廣泛關注,美國《C&EN》進行了專題報道:“採用(BO3F)4-、(BO2F2)3-或 (BOF3)2-作為結構基團……有望打破非線性光學材料的深紫外壁壘”。楊志華博士及其團隊在氟化硼酸鹽方面的設計策略,引起國內外研究熱潮,為深紫外發展開創了新局面。

立足新疆 砥礪前行

楊志華博士學成歸國后,面對西部非常艱苦的工作環境和引進高層次人才十分困難的局面,毅然選擇了在大西北工作。在經歷科研工作中的寂寞、艱苦與磨難的同時,她也深深的愛上了新疆這片熱土。自2011年入所工作以來,楊志華博士及其團隊積極學習和貫徹新疆科技發展規劃的戰略思路,在中科院和新疆以及新疆理化所領導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建立起條件完善的光電功能晶體實驗室。目前,該實驗室已成為光電功能材料領域的高水平研究基地,為推動新疆新材料高技術產業,新疆鋁、硼等優勢礦產資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技術支持。

建立優秀人才培養基地,團隊有研究員4名,客座研究員2名,副研究員3名,碩博士研究生、博士后20余名。楊志華博士帶領團隊入選自治區“天山創新團隊計劃”,並引入俄羅斯、巴基斯坦、印度等“一帶一路”國家優秀人才,組建了“中印晶體生長聯合實驗室”、“中俄材料研發中心”。培養的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目前成為了清華大學、河北大學、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等單位的學術骨干。培養研究生分別獲得了“國家獎學金”一等獎、“中國科學院院長特別獎”“Materials Studio獎學金”一等獎、“自治區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獎”一等獎等。

篤實好學 碩果累累

楊志華博士扎根新疆10年,在國家和自治區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先后獲得了“新疆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新疆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新疆科技獎”等。相關成果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論文90余篇,I區論文27篇,影響因子IF>3.070余篇,佔比高達78%。其中J. Am. Chem. Soc.(IF=14.357, 3篇),Coord. Chem. Rev.(IF=13.476, 1篇),Angew. Chem. Int. Ed.(IF=12.257, 3篇),Chem. Mater.(IF=10.159, 5篇),Phys. Rev. Lett.(IF=9.227, 1篇)等。申請中國發明專利6項,授權2項。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973等項目,經費總額2300余萬元。

共圓“晶體夢·強國夢”

科研的成功,團隊是根本。作為學術帶頭人,楊志華博士身邊凝聚了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立志為邊疆高新產業貢獻力量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建立了一個奮力拼搏、思維活躍、團結協作、學術氛圍濃厚的青年創新團隊,為西部培養人才、留住人才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

晶體界經常說“十年難磨一塊晶”,該團隊一直以來懷揣“晶體夢”砥礪前行。如今,國家和區域激光技術新材料的發展任重而道遠。楊志華博士正帶領科研團隊進行關鍵技術攻關,努力進取、不斷創新,為國家、為新疆的新材料發展貢獻熱血!

(責編:蔡雨荷、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