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林古港,這裡是紅頭船的故鄉。早在明清時期,它是潮汕、粵東和閩南地區出海的主要港口,歷史上有粵東第一港之稱,據說當時國外的來信隻要寫有“中國樟林”即可送達。
隨著遠赴海外的華僑越來越多,僑批館也越建越多。
圖:福成批局
1931年,在泰國和汕頭經營福成批局的許若明和許若德兄弟倆,取各自名字中的一個字,為剛剛興建的家取名“明德家塾”,同時也作為福成批局在澄海的投遞站點。最興旺時,請了十二位可靠的批腳四處投送,直到1953年才結束經營。
生活在異鄉的許氏家族成員沒有忘記家鄉的親人。從上個世紀初開始,在泰國的許氏家族成員通過自家的福成批局,陸續寄回了大量僑批。
張美生,澄海地區著名的收藏家。據他介紹,目前有據可查的,最老的僑批來自1881年。而目前存世的僑批,幾乎都來自於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的華僑家庭。
1856年,英、法兩國在美、俄支持下,為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在華利益而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隨著清政府在戰爭中的失敗,汕頭被迫開埠,潮汕地區迎來了歷史上又一次海外移民高潮。
曾仰梅的父親曾源、叔父曾全正是在這一年漂泊到泰國曼谷,靠做泥瓦匠謀生。
曾仰梅從小跟隨父親、叔父歷盡艱辛,他立志圖強,於1899年在曼谷三聘街開設了振盛興批局。
振盛興的僑批遞送從不委托其他批局幫忙投遞,為了做到自收、自送、自投,曾仰梅在汕頭開辦了與曼谷批局聯號的振盛興批局,特地找來老實可靠的親族擔任批腳,以求投送准確無誤。
汕頭僑批文物館是中國第一家僑批文物館,館內集中收藏了12萬封潮汕僑批。其中年代最早的,是19世紀80年代馬來西亞華僑葉和仁寄給家人的僑批。
1882年葉和仁致母親鐘氏書:
母親大人膝下:
本月初接得阿坤兄帶來書一封,捧讀之下。諸事(概)悉。但讀至親病復發,兒不(禁)心動,自念不孝之罪重矣。及至調治略愈,方得稍寬。
葉和仁來自嘉應州的葉氏家族,早在1881年以前,他的父親為了家庭生計,遠涉重洋,前往馬來西亞謀生。而葉和仁長大后,也在父親的引領下遠赴異國,先后在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尼創業、打拼。
在外漂泊的日子裡,他們始終不曾放下對故鄉親人的牽挂。
實際上,很多身處異國他鄉的華僑,生活也是非常艱難的。
圖:陳君瑞僑批
這是一封特殊的僑批,一個大大的“難”字格外醒目,是印尼華僑陳君瑞寄給母親的僑批。
僑批文化研究學者王煒中:
他就在信封上寫了大大一個“難”字,就表達了自己在外面艱難的心情。但是他這個難並不是表達他頹廢的心情,而是說他見難而上,不畏艱難的意思,他又如實告訴家人,我在外面是在艱苦奮斗,但是我不怕困難,我要迎難而進,讓你們不要再受苦。
短短一百年間,僑批業得到迅猛發展。據《潮州府志》統計,1946年潮汕地區的僑批局共計131家,在南洋各地的潮幫批局多達451家。上世紀30年代,光汕頭一地每年平均僑匯高達0.8億元,是中國收受僑匯最多的僑鄉。
那個時代的汕頭華洋雜處、百業並存,新舊思想交鋒,各種勢力對決,無形中也為中國革命星火燎原創造了條件。
1931年1月,在汕頭海平路97號的洋房裡,一家名叫華富的電料公司悄然開張。但實際上,這裡卻是直接受中共中央指揮的絕密地下交通站。
圖:交通站舊址
原來,在黨的四中全會后,為了加強在上海的黨中央和各蘇區的聯系,中共中央決定建立交通局,打通蘇區交通線,布置嚴密的全國交通網。
1931年,陳彭年、顧玉良等人到汕頭建立華富電料公司作為備用交通站。形成從上海經香港、汕頭、大埔、永定,再到江西中央蘇區,長達3000公裡的紅色交通線。
就在華富電料公司成立僅三個月后,發生了一件事關中國共產黨生死存亡的變故。點擊 視頻,看詳情!
中央特科負責人之一的顧順章在護送張國燾到武漢后,被敵人抓獲並且叛變投敵,讓黨中央和相關人員處在極度危險當中。隱藏在敵人內部的我黨情報人員錢壯飛冒死將消息送出。
為慎重起見,黨中央決定立即停用原本運行的中法藥房交通站,啟用備選站——華富電料公司。此項行動由周恩來親自部署實施。
1931年底,周恩來打扮成牧師的樣子,由肖桂昌從上海護送至汕頭,由交通站安排在金陵旅社住宿。
第二天,周恩來一行乘汕頭開往潮州的火車,然后再坐小電輪到大埔城,轉青溪交通站。后面的路程,則由手槍隊特地將周恩來護送到中央蘇區首府瑞金。
從1931年到1934年中央紅軍長征之前,汕頭紅色交通站陸續將李德、陳雲、博古、劉少奇、楊尚昆、鄧小平等兩百多位黨員干部送往蘇區。與此同時,許多秘密情報、蘇區緊缺的物資,甚至黃金、白銀、鈔票等活動費用,也是通過這裡運送過去。
雖然存在隻有短短四年,汕頭交通站對中央蘇區乃至中國革命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在中國隱蔽戰線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中華民族進入全面抗戰階段。
祖國的抗戰形勢也牽動著海外華僑的心,他們心心念念惦記著家鄉親人的安危。
圖:泰國僑領蟻光炎
1939年4月,泰國僑領蟻光炎回國考察,順道回到闊別多年的家鄉汕頭澄海南畔洲村看望姐姐和眾位鄉親父老,誰料在家鄉隻住了3天,日軍突然登陸汕頭,汕頭失陷了。
為避開日軍搜捕,蟻光炎一行輾轉至興寧再轉惠陽抵達香港。在香港期間,蟻光炎把一批抗日物資和一筆捐款,親自交給八路軍香港辦事處負責人廖承志。
另外,他還特地就潮汕地區的僑批駁匯問題,一方面與香港金融界協商籌劃,另一方面電請國民黨政府廣東省主席李漢魂,協助解決此事。
不料半年后,蟻光炎在泰國遭到日偽勢力的暗殺,成為抗戰中第一個為國捐軀的愛國僑領。
1941年,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封鎖了海上通道。依托海路運營的東南亞至潮汕的僑批業務被迫中斷,一向依賴海外僑批款項接濟贍養的潮汕僑眷立刻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這時,潮汕地區的僑批業經營者們挺身而出,他們多方探尋,冒險從廣西東興鎮辦理了寄往廣東揭陽魏啟峰批局,轉汕頭玉合批局的僑匯。僑匯順利送達,這條歷史上著名的東興匯路也正式開通了。
圖:東興匯路
經過僑批業者的共同努力,僑鄉匯路得以接續,千萬僑眷的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
僑批紙短,家國情長。
千裡僑匯路,萬重思鄉情。
這一封封潮汕僑批
傳遞著濃郁的情感,維系著家族生息,
在悠長的歲月流轉中,
沉澱成最深刻的僑鄉記憶。
它們蘊藏強大的動力,
助推潮汕文化延綿不息,
在中華歷史的傳承中留下璀璨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