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經濟科技>>科技服務
第八屆僑界貢獻獎人物風採錄(四十七)
張衛紅:倚天持報國 浩然天地間
2021年03月30日13:59  來源:中國僑聯

張衛紅,法國歸僑,比利時列日大學博士,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學科首位長江學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西北工業大學教授、博導。現任西北工業大學副校長、陝西省僑聯副主席,兼任中國僑聯第十屆委員會委員、中國新僑創新創業聯盟理事會理事、中國僑聯特聘專家、陝西省政協委員會委員、陝西省歐美同學會(陝西省留學人員聯誼會)副會長、陝西省航空學會常務理事、陝西省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西北工業大學僑聯主席等職務。

張衛紅先后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際合作重點項目、面上項目、973課題、863課題等項目5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580余篇,他引7800余次,出版一作中英文專著5部。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3項、以及馮如航空科技精英獎、ASSMO國際學術獎、中國僑聯創新團隊貢獻獎、中國僑聯杰出創業獎及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排2)等多項榮譽。獲國家發明專利92件、軟件著作權10項。

胸懷祖國 服務國家

張衛紅教授本科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飛行器制造工程系,曾在比利時列日大學攻讀應用科學博士學位,他還是列日大學首位獲得比利時教育部高級研究員職位的華人學者、法國貝爾福—蒙貝裡亞科技大學高級研究員。長期從事機械設計理論與先進制造技術研究。二十世紀末,張衛紅以服務國家建設為己任,在祖國的召喚下,放棄了法國高校終身教職,舉家回國加入西北工業大學,投身到了航空航天事業中。他堅持扎根三秦大地,培養出了全國學科優博、青年長江、優青、青拔、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等多名青年骨干。由他領銜的科研團隊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解決了多個航空航天型號研制中的設計和制造難題,為我國航空航天科技工業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勇攀高峰 敢為人先

張衛紅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堅定敢為天下先的勇氣,緊緊圍繞“三個面向”,帶領團隊致力於解決困擾我國航空航天高端裝備的“結構超重、性能落后”共性問題,敢於提出新理論、開辟新領域、探尋新路徑,在航空航天結構輕量化高性能設計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創新成果:

創建了高性能整體式構型設計理論與方法,成功應用於航空航天重點型號研制,極大地拓展了以往骨架類、板殼類、實體類結構單一拓扑構型設計的理論與應用范疇,開拓出了“組件結構整體式拓扑優化”的學科發展新方向。研究成果應用於我國殲20飛機、長五、長九運載火箭、高超聲速飛行器、航空發動機重點型號研制,解決了研制單位長期以來在苛刻多約束條件下結構減重效果差的難題,應用單位評價為“為飛行器的研制做出了突出貢獻”。

他開發出保凸解耦優化設計技術,被德國西門子設計系(Boss-Quattro)長期使用20余年﹔建立了薄壁結構切削加工理論與方法,拓展了以往切削力建模、顫振穩定性分析以及誤差預測與控制的理論與應用范圍﹔發明了基於機床—刀具—結構全系統特性的多模態、多時滯抑振增效高性能制造技術,研制出多柔性匹配的新型低切削力刀具與標定方法,德國Denkena院士評價該為“最實用方法”。

張衛紅與西安飛機工業集團合作,為運20等新一代大飛機制造出國內迄今為止最大壁板、最長長桁、最大框體等5類構件﹔大型鈦合金框材料切除效率提高135%,大尺寸蒙皮切削減振70%。有力推動了我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學科的發展,應用單位評價“效果突出,有力保障了型號批產緊迫任務的順利完成”。

肩負責任 認真履職

作為回國創業多年的歸僑、無黨派人士,張衛紅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親歷者、實踐者、維護者,主動為經濟社會發展建好言、獻好策。他擔任了中國僑聯第十屆委員會委員、陝西省僑聯第八屆副主席、陝西省第十二屆政協委員、西北工業大學僑聯主席等職,同時被聘為新僑創新創業聯盟理事會理事,積極對接國家“一帶一路”等發展戰略,為國家科技創新和重大項目攻關貢獻智慧和力量。在他的帶領下,西北工業大學僑聯榮獲全國僑聯系統先進組織榮譽(陝西省唯一獲此殊榮的高校僑聯基層組織)。他牽頭的航空宇航先進結構設計與制造研究團隊榮獲中國僑聯第六屆新僑創新創業創新團隊獎、中法並行工程聯合實驗室被中國僑聯命名為中國僑聯新僑創新創業基地(高校唯一),積極搭建西北工業大學、地方、國家層面新僑交流合作平台,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責編:蔡雨荷、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