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福建漳州市城區20多公裡,靠近九龍江入海口的流傳村,有一座規模宏大的中西合璧式建筑,這就是漳州最早的僑批局——天一信局總局舊址。
天一信局成立於1880年,創始人郭有品1853年出生在龍溪流傳社,17歲時離開家鄉到菲律賓馬尼拉闖蕩。
剛開始,郭有品做“水客”,替華僑送僑批回國賺取佣金,后來回鄉創辦了專營東南亞一帶信匯、票匯、電匯業務的銀信局。
郭伯齡天一信局郭有品第五代傳人:
天一總局在巔峰的時候應該是在1916年前后,不收手續費,最輝煌的時候,南到香港,北到上海,有9個分局,國外達到26個分局。
2009年,一批屬於漳州市角美鎮錦宅村同一家族的400多封僑批被發現。它們大多是由郭有品天一信局在馬尼拉、廈門、龍溪流傳社等機構辦理投送。
黃開物,1878年出生在錦宅村,20多歲時前往馬尼拉經營布業生意。在菲律賓受到民主思想的感召,秘密加入同盟會,支援辛亥革命,任同盟會菲律賓機關報《公理報》撰稿人。
黃開物家族的僑批,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的不僅是家庭私事,還反映出清末民初的社會民情、商貿往來以及辛亥時政等狀況。
黃亞德黃開物第四代后人:
把外面的新思想帶到我們家裡來,勸他的兄弟侄兒都剪掉辮子,鼓勵我們這邊要放棄裹腳。
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向袁世凱政府遞交了企圖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秘密條款,激起了中國人的極大憤慨。
1928年,日本出兵經青島沿膠濟鐵路進入濟南,殘殺濟南軍民,制造了駭人聽聞的“濟南慘案”。
時任山東交涉署交涉員的蔡公時據理力爭,痛斥日軍行徑,竟被日軍割鼻、削耳、挖眼后殘忍殺害。
6月7日,吉隆坡華僑戰章在寫給汕頭鬆口梅嵩侄子巫鬆杰的僑批中描述道:“無辜受辱,(噩)耗傳來,莫不發指俱裂,以為日本橫蠻極點,並且無理(要)求我政府之五條件種種,皆亡國之毒計。”
1937年7月7日,隨著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全面爆發階段,海外華僑也紛紛行動起來。
1938年10月10日,南洋各屬45埠華僑籌賑會、慈善會和商會的代表168人,在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大禮堂舉行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也就是南僑總會的成立大會。
主席陳嘉庚在大會上發表講話,“願我八百萬同胞從今日起,充大精誠,固大團結,宏大力量,以我政府為后盾,則抗戰斷無不勝,建國斷無不成。”
在美國生活的華僑憤恨日本侵華,掀起了航空救國運動,分別在波特蘭、舊金山成立美洲華僑航空學校、中華航空學校,為祖國培訓、輸送航空人才。
1940年7月16日,霧都重慶迎來了一個難得的晴天,這天上午,華僑飛行員丁壽康正在給遠在泰國的叔父丁季平寫家書,他在信中寫道:“重慶市面的情形,較去年初次遭炸好得多了,警報響了,人員從容趨避,解除了,照常工作活動,中國人民確已在轟炸中堅強老練起來了。”
丁壽康剛剛寫完信,刺耳的防空警報驟然響起,他來不及將信裝進信封,就沖向了自己的戰機。
戰斗中,丁壽康的戰機不幸中彈墜毀,丁壽康重傷不治身亡,時年25歲。
戰斗結束后,丁壽康的隊友回到宿舍,發現了這封墨跡未干的家書。他寫道:“此當國存亡絕續之秋,個人早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每個人駕機起飛擊敵,都抱著必死的決心。”
在后來的抗戰過程中,許多華僑飛行員為了捍衛祖國而血洒長空。在中國抗戰的天空上,永遠銘刻著海外赤子的不朽功勛。
同樣為國赴難、舍生忘死的,還有來自南洋的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
1939年,在陳嘉庚的號召下,3192人踴躍報名,其中很多人瞞著家人應征回國,馬來西亞華僑白雪嬌就是其中之一。
白雪嬌在臨行前給家人留下了這樣一封家書:親愛的父母親:別了,現在什麼也不能阻撓我投筆從戎了,我知道父母親一向是明情達理的,對於女兒的行動是不會有異議的。
當時,白雪嬌是協和學校的一名教員,回國前,她背著父母親,偷偷辭去自己教師的工作,化名施夏圭,成為南僑機工中僅有的五名女性之一。
這是一封來自延安的回批,上面留下了周恩來、葉劍英、潘漢年、廖承志四個如雷貫耳的名字。
在僑批的世界中,一般國內寄往國外的回批極為少見,像這樣隻見回批,不見來批的情況更是罕見。
林慶熙汕頭僑批文物館館長:
泰國有三個青年華僑,他們贊同中國共產黨全民抗戰的這種主張,所以在泰國就籌集了兩百塊,寄回抗日軍政大學。周恩來、葉劍英、潘漢年、廖承志四位領導收到了兩百塊之后,就寫了一個回信給這三位青年,鼓勵他們到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參加國家的抗日民族大業。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第一次會議開幕,陳嘉庚、司徒美堂、蟻美厚等來自世界各地的華僑代表參加了會議。
10月1日,海外歸來的愛國僑領們一同登上天安門,見証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典。
一紙僑批,兩頭相思。一百多年來,僑批伴隨華人社會走過風雨滄桑,見証歷史瞬間。
從這些鮮活的史料中,人們能觸摸到海外華人心系桑梓、關懷故土的拳拳之心,感受到他們精忠報國、死而后已的愛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