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天辟地大事變!再有想象力的編劇,也無法預設這出歷史大劇。
100年前,一艘紅船穿雲破霧,載著一個政黨歷經曲折和磨難,由小變大、從弱變強,並最終引領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
這是一段怎樣引人入勝的故事,蘊藏著何種神奇的力量,又帶給今天的人們怎樣的啟示?
南湖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一直在做的,就是不斷探索創新,把紅船的故事說給千萬人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所說的:推進內容、形式、方法的創新,不斷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
在這個百年大黨誕生的地方,他們集結在離紅船最近的支部——南湖革命紀念館黨支部周圍,滿懷深情,努力把紅船故事講得更好聽、更觸動人心,讓紅色基因代代傳承。
講紅船更講紅船背后故事
我把黨史說給你聽
大黨和小船,是南湖革命紀念館自成立以來就一直在講述的故事。
18周歲就入黨的錢思雯說,對她這樣土生土長的嘉興人來說,紅船是太熟悉的存在,可真正成為一名講解員后才發現,紅船背后有太多值得去了解的故事、去探究的歷史。
第一次當講解員,錢思雯把講詞背得滾瓜爛熟,可臨結束時卻被聽眾問倒了——“一大”轉移,為什麼會選擇嘉興?
“每一塊展板內容我都能脫口而出,難道還不夠?”一次黨支部會議上,她傾訴自己的苦惱。
“優秀的講解員應是‘研究型’的,也許做不到事事‘問不倒’,但對於講解詞背后的故事,要盡可能了解。”支部老黨員拿自己的經歷與錢思雯分享——即便從業多年,她依舊堅持閱讀業務書籍,每天睡前都還要學習。
從此,錢思雯不僅自己“惡補”各種黨史知識,還針對講解過程遇到的不同問題撰寫心得,與同事們互相取長補短。
近年來,南湖革命紀念館熱度持續上升。黨的十八大以來,每年開展不同類型主題活動400余場次,業務精湛的解說員隊伍對此功不可沒。可成績背后,他們還在思索,如何貼合人們對於紅色教育的實際需求,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貢獻自己的力量?如何把那些動人的黨史故事以更豐富的形式分享給更多人,讓大眾在汲取革命先輩力量中更好前行?如何挖掘好現有素材,進一步突出黨史教育的“紅船味”?
由4名黨員擔當主力的紅船講解員小分隊由此誕生。
2020年12月5日,嘉興職業技術學院報告廳裡,小分隊給師生們帶來陳望道廢寢忘食翻譯《共產黨宣言》和張爵謙、張人亞父子接力保存《共產黨宣言》珍本的故事,讓不少人濕了眼眶。隊員們意識到,這樣的宣講從單一的參觀、瞻仰,向體驗、領悟轉變,既有理論,又切實際,讓黨史學習更生動、更入腦入心。
赴基層開展“微宣講”,上網絡進行“微互動”……今年以來,小分隊不僅創作了30余個紅色小故事,以視頻方式在網上推送,還推出革命文物裡的初心故事等系列,面向學校、機關、部隊、企業、社區開展“點單式”巡講。越來越多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以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聽到了紅色故事。
是職業更是事業
有信仰才能講好信仰
剛接到館裡選拔情景劇演員的通知時,大多數人內心是拒絕的。
講解員工作性質特殊。紀念館主展陳的講解時間,短則30分鐘,長則一個半小時,若再加上去湖心島瞻仰紅船的半小時,往往一次就需一個半到兩小時。而這樣的行程,每個人一天至少要經歷4回。
在紀念館,不少人有咽喉炎和膝蓋積水。為了讓嗓子得到休息,很多時候大家即便都坐在辦公室,也寧願打字交流。
“工作量已經那麼大了,還要自加壓力,我們是不是對自己太狠了?”
黨支部書記李允給大家分享紀念館退休黨員徐金巧的故事。徐金巧曾是嘉興地區京劇團當家花旦,1984年來到紀念館工作。剛當上講解員的那段日子,她白天跟著其他講解員練習,晚上在家裡翻書查資料,還把京劇裡的“手眼聲法步”融入自己的講解,成為當時大家爭相學習的“金牌講解員”。
前輩們想方設法搞創新,我們是不是可以做得更好?入黨積極分子李怡婷豁然開朗,帶頭報了名,並最終成為飾演王會悟的演員。
150句台詞的劇中,王會悟這一角色的比重佔近六成,為了不耽誤大家的進度,第一次排練前,李怡婷記詞到凌晨3點,第二天早上眼睛還沒睜開,嘴巴已經開始往外蹦詞。
“當我‘成為’當年的一員時,我對早期共產黨人在困境中尋找光明、探索出路有了更強烈的認同感,也越發感到黨的偉大。”李怡婷告訴記者,情景劇給她和同事們帶來的,不僅是形式上的創新,每一次排練與演出都讓她更加感受到黨的魅力,更加想要早日成為其中一員。
“講信仰的人有信仰,才能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李允說,紀念館講解隊伍以年輕人為主力,近年來,紀念館黨支部通過創新各種形式宣講紅船精神的過程,也是讓館裡青年講解員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筑牢信仰之基的過程,是讓他們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過程,現在,館裡人人將這份職業作為為之奮斗的事業。近兩年來,就有6名90后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還有14名入黨積極分子。
走出嘉興走遍全國
紅船精神傳揚四方
2021年3月5日,紀念館宣教部副主任袁晶第一個走上全國兩會的“代表通道”,講述紅船故事。
這一幕,讓她想到15年前的自己。
2006年,中國共產黨成立85周年。當年6月,剛成為一名正式黨員的她,領到一份光榮而艱巨的任務:到北京去,講紅船的故事!
“你是一名黨員了,一定要爭當表率,把講解任務完成好!”臨行前,時任黨支部書記找她談話。
當時,中國國家博物館裡這樣規模的展覽,往往需要經過半年以上的准備。可在紀念館的多方協調之下,僅用3個月,就完成了從腳本到布展的全部准備工作。
袁晶告訴記者,那是紅船第一次來到北京展覽,每個工作人員都鉚足了勁,特別是幾位黨員,搶著搬最重的物件、事無巨細核對每一項展陳。
那次圖片展,袁晶共講了180多場次,觀眾們對紅船的熱情讓她意識到,紅船,應該更多地走出嘉興,紅船故事,要講給全國人民聽。
這些年,紀念館不僅加大與其他省市紀念館的聯動布展,更主動策劃巡展。2019年5月起,紀念館舉辦“紅船精神萬裡行”,先后來到杭州、貴陽、西安、南昌、北京等城市以及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嘉興學院等高校﹔今年,紀念館更是創設“百年航程 紅船初心——中國革命精神大聯展”,“請展”和“送展”相結合,與省內外兄弟紀念館、部隊、學校等聯合開展展覽活動。
每一次布展,黨員依然是沖在最前面的先鋒。在“紅船精神萬裡行”杭州站,已有7年黨齡的鄭皓創下1天講解15場的“紀錄”,回到駐地時,嗓子常常是啞的。可鄭皓說,每當有聽眾感謝他的講解,他都會覺得自己不僅僅是講解員,更是歷史守護者,與這份沉甸甸的責任感相比,這點付出不算什麼。
“什麼是歷史?這是很難用語言表達清楚的。可在講解紅船、紅船精神時,我們真的會有實實在在的感受,它讓我們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所應承擔的責任,這是一種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的神聖感。”南湖革命紀念館黨組書記、館長張憲義說,館裡的每個人,一定會把這份使命感、神聖感放在心裡,繼續說好紅船故事,繼續守護好這抹屬於9000余萬共產黨員的共同的“紅”。(記者 何蘇鳴 見習記者 錢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