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建黨百年專題>>學習中國共產黨歷史
漁民村的變遷
2021年03月26日14:02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漁民村的變遷

在我國40多年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進程中,一個與香港僅一河之隔的小漁村總被提及。這便是位於深圳市羅湖區的漁民村。這個面積僅0.25平方公裡的小村庄,是全國首批“萬元戶”村、全國首批社區股份公司、農村城市化改造樣板……是深圳經濟特區實現從邊陲小鎮躍升為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歷史性變革的精彩縮影。

走在漁民村村口,“敢為人先、勤勞務實、團結奮斗”的漁村精神被鐫刻在村文化長廊上。在村文化長廊,記者看到,解放前一些漁民從東莞順東江漂泊到此,以船為家、捕魚為生、生活淒苦。新中國成立后,漁民村人告別了海上漂泊的日子,上岸定居。伴隨著深圳經濟特區的創辦,改革開放的春風拂面而來,村黨支部帶領全體村民投身到特區開發建設的大潮中,跑運輸、建酒樓、發展養殖業、興辦加工廠……1979年到1980年短短一年間,33戶村民家家都成了“萬元戶”,漁民村成為全國第一批“萬元戶村”。

與特區同齡的鄧國華是土生土長的漁民村人。他告訴記者,“漁民村能夠有今天的發展,離不開特區的好政策,離不開父輩們的勤勞奮斗。改革開放初期,村裡開始發展集體經濟,大力發展產業,大家積極性非常高。那時,我爸在村運輸隊工作,我媽在加工廠上班,每天都十分辛苦。但換來的是家裡日子越來越好。村裡建起了整齊規劃的小別墅,家家戶戶用上了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這在當時是非常好的條件”。

1992年,為適應特區城市化進程發展的需要,漁民村率先成立漁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我國第一批村辦股份制公司。2001年,漁民村在深圳率先啟動城中村改造,村民自籌1億多元,建起了嶄新的現代化花園社區,同時成立了漁民村物業管理公司,創新推出了“統一招租、集中管理”的流動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新機制。2016年以來,漁民村通過有效調動股民和社會資源合作,集體經濟發展再次駛上快車道。目前,村民每戶家庭年收入約70萬元,集體經濟年收入約1000萬元,走上了“共建共治共享共富”的發展道路。

“舊村改造時,我家貸款了300多萬元。樓房建好后,不論是家裡的居住條件還是社區環境都有了質的提升,小區裡建起了村史館、圖書館、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社康醫院,配套了幼兒園等。現在,村裡人家家有車有房有工作,每年有分紅,我家的貸款也提前還清了。如今父母退休在家,經常參加社區組織的各項文體活動,每年還外出旅游,兩個孩子都上小學了,生活非常幸福。”鄧國華說,“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沒有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我們漁民村就不可能會有今天的樣子。”(記者 楊陽騰)

(責編:劉婷婷、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