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建黨百年專題>>學習中國共產黨歷史
96年前,中華全國總工會在廣州成立
推動全國工人運動第二次高潮到來
2021年03月26日14:02  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推動全國工人運動第二次高潮到來

越秀南路上的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

工農運動死難烈士紀念碑。

三月的羊城,木棉怒放。越秀南路上,一幢鵝黃色的西式兩層洋房在鱗次櫛比的居民樓之中顯得別具一格。洋房外拱形大門上一塊金字紅底的牌匾揭示了這幢建筑的特殊身份——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

1925年5月,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於廣州,同年10月,遷入這幢位於越秀南路89號的小樓內辦公。作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工人運動的中樞,中華全國總工會在發展壯大工會組織、領導工人運動、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和北伐戰爭中,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日前,記者蹲點採訪時發現,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的閉館改造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截至目前,舊址的提升改造已部分完成,接下來將進行展陳布置、環境提升等工作,不久后將以嶄新的面貌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奮斗之路

中國工人有了全國統一的組織

在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前院的前方兩側,矗立著廖仲愷先生犧牲處紀念碑和工農運動死難烈士紀念碑。中間的主體建筑則是一座兩層帶地下室的磚木結構西式洋房,在中華全國總工會遷入前,是惠州富商所建的惠州會館。

1925年5月,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召開,建立了中國工人階級全國統一的工會領導機關——中華全國總工會,制定和通過了總工會章程,選舉了林偉民、劉少奇等25人為執行委員,並創辦機關刊物《工人之路》。

“中華全國總工會的成立,標志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工會實現了組織上的團結和統一,意味著中國工人階級有了統一的組織和領導工人運動的總機關。”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楊琪說,此后,廣州成了大革命時期中國工人運動的中心。

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后,大力發展工會組織,創辦工人學校,培訓工人干部,組織工人支援統一廣東革命根據地的戰爭和北伐戰爭等,為推動全國工人運動第二次高潮的到來,作出了重要貢獻。

據史料顯示,1925年5月,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后不久,帝國主義在上海制造“五卅慘案”。為了支援上海人民反帝愛國運動,6月,中國共產黨及中華全國總工會領導的省港大罷工爆發,參加罷工的人數達到25萬人,罷工堅持了16個月,大大打擊了在華的帝國主義勢力。

彼時,大批香港罷工工人回到廣州,進一步增強了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進步力量。罷工亦推動了廣州各界人民的反帝運動。同年7月,國民政府宣布對香港實行封鎖,並抵制英貨。廣州工、農、商、學、兵各界群眾參加到轟轟烈烈的反帝斗爭中,有力地配合了統一廣東的斗爭和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行。

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於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時期,在多場反帝反封建的工農運動中,有不少革命先驅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矗立於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院內南側的工農運動死難烈士紀念碑,就是為了銘記近代中國工人在革命中所作出的奉獻與犧牲。

在工人運動中成長起來的革命家

上世紀20年代,在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運動之中,一批革命家成長起來,其中就有具備強烈愛國主義熱情和社會責任感的工人運動領導者蘇兆征。

蘇兆征1885年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淇澳島(今屬珠海市),自幼家境貧寒。1903年,因生活所迫,18歲的蘇兆征到香港一艘外國輪船上當“侍仔”(即雜役)。面對當時社會的種種黑暗和民族危亡的嚴峻形勢,他萌生了強烈的民族意識和反抗舊社會的革命精神。

彼時,孫中山為推翻清朝統治而奔走聯絡,常乘坐輪船往來各地,蘇兆征等香港海員和這位民主革命先行者多有接觸,並深受其影響。1908年,蘇兆征加入同盟會,滿腔熱忱地追隨孫中山參與以推翻清王朝專制統治為目標的革命斗爭。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統治,但並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此后,蘇兆征更加堅決地投身到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運動之中。1921年,他參與建立中國海員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工會組織——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1922年,他和林偉民等同志一起領導發動震驚中外的香港海員大罷工,從而“成為全國海員的中心領導者”。這次歷時56天的大罷工最終取得勝利,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掀起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的新起點。

在此后的兩年間,蘇兆征積極支持配合中共廣東區委的活動,接近黨的組織。1925年春,蘇兆征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5月,他參加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推動成立全國統一的工會組織——中華全國總工會,並當選為執行委員會委員。他逐步認識到,中國人民隻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能打破枷鎖、求得解放,“深信隻有社會主義的革命,才能完成人類的徹底解放”。

1925年五卅運動爆發以后,蘇兆征和鄧中夏等組織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省港大罷工。作為省港罷工委員會的委員長,蘇兆征和其戰友領導罷工不斷向前推進,堅持斗爭長達16個月之久,在中國革命史和國際工運史上寫下光輝一頁。1926年初,蘇兆征被選為中華海員工會聯合執委會委員長。這一年5月,他在第三次全國勞動大會上當選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會委員長,成長為深受工人群眾愛戴的工人運動領導者。1927年八七會議以后,蘇兆征成為黨的核心領導之一。1929年2月,積勞成疾的他不幸病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不忘戰斗。

以嶄新面貌迎接建黨百年

中華全國總工會以廣州為起點,如今已走過九十余個春秋,為中國革命、新中國成立及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經過修繕,被辟為紀念館,並於1959年10月對外開放。

記者從廣州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了解到,今年7月前,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將同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廣州起義紀念館、農講所等紅色文化地標一道,完成改擴建或改造提升工作。

當前,閉館提升中的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外觀煥然一新,黃色的外牆更加亮眼。據楊琪介紹,目前舊址的維修工作已經完成,安防消防、展覽陳列和環境的提升工作在陸續推進之中,整體的改造提升將於今年5月完成,屆時將面向大眾重新開放。

對於展館的新面貌,市民觀眾充滿期待。家住附近的張婷是個“歷史迷”,她經常利用周末時間,帶著正在讀小學的兒子打卡廣州的博物館。“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重開之后,我們要專門過去看看。除了文獻資料,希望展館還能增加科技型的展示元素,這樣更加生動一些。在常規展覽之外,也期待看到定期的主題展覽,這樣有助於小朋友不斷增長新的歷史知識。”張婷說。

值得注意的是,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紀念館今年重開后同步推出的新展覽,將首次展出大量此前沒有公開展出過的文物。新展覽分為基本陳列和復原陳列兩部分,分別在舊址一樓和二樓同步推出,這將是廣州首個關於廣東工運史的專題展廳。其中,基本陳列廳會將中華全國總工會在廣州成立以來開展的各項活動,做系統的全景式展現﹔復原陳列廳將再現當年總工會中的重要人物、部門在廣州辦公時的場景。

“過去空間有限、條件有限,展陳沒有辦法做得這麼系統和深入,也未能將眾多文物集中展出。”楊琪說,“經過這次整體的改造提升,展館有了更好的保存、展示文物的條件,新展覽將會有不少看點。”

與此同時,新展陳還會通過交互式、多媒體的展示手段,讓展陳內容更豐富、生動,觀眾的觀感更加立體。這也正是不少觀眾所期待的部分。

待新展覽開放后,館方將以中華全國總工會的歷史內容和舊址本身的特點為依托,研究探討創新的宣教形式。楊琪介紹,紀念館此前結合粵語、非遺等元素推出的宣教活動受到大眾歡迎,下一步還會嘗試將工運史的重要內容通過書籍、連環畫等手段呈現,吸引青少年的關注,讓他們在歷史當中汲取奮發向上的力量。

蹲點手記

創新形式 傳承“羊城紅”

初春,花城廣州一派勃勃生機。越秀南路上,被眾多現代建筑所包圍的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小洋樓,其黃白相間的柔和色調,恰到好處地融入了廣州的春色裡。這座建於清末民初的建筑,和有近百年歷史的中華全國總工會一同見証了國民革命的風雨歷程,並警示后人,今天的歲月靜好來之不易。

房子的二樓,是1925年10月中華全國總工會遷進之后的辦公地點,一樓則是當時的會場,當年來自五湖四海的工人代表正是聚集於此,舉行了大大小小的會議。如今我們能安居樂業、擁有幸福生活,離不開這些革命先驅的決心和力量。

時隔96年,小樓依舊巍然屹立在南粵的暖春中。今年隨著舊址紀念館的重開,小樓將以全新的姿態講述發生在它身上的那段革命歷史,讓進步的力量代代相傳。可以預見的是,依托歷史建筑及一批珍貴文物,加上新技術的助力,廣州的紅色歷史文化將得到更好的傳承與弘揚。

作為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廣州擁有眾多的紅色遺址。以中華全國總工會舊址為中心,僅在周邊的三公裡范圍內,就有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廣州起義紀念館、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農講所等多處紅色文化地標。走訪過程中,記者發現,廣州的紅色文化傳承正在不斷“活”起來,各種富有創意的表達形式,激發著人們對歷史的興趣和思考,讓歷史不再停留在展櫃中。

在廣州起義紀念館的北樓,化身為廣州起義戰士的話劇演員在觀眾面前再現廣州起義的始末,他們佩戴著標志性的紅布帶、接過起義武器、齊唱國際歌……沉浸式話劇的體驗讓人們與革命先輩進行了跨時空的對話,並迅速地沉浸到歷史情境中。對於博物館而言,這種新的宣教形式則更顯活力、更接地氣。

此外,廣州多家博物館開通了“雲觀展”“VR全景導覽”等渠道,這讓觀展的時間、空間限制不復存在。觀眾可以足不出戶,通過全景導覽與展品近距離接觸。在廣州近代史博物館的“掌上雲游”頁面中,記者通過便捷的操作“走”進展館,觀看了細節清晰的展品,在互動中了解到了近代廣州的歷史。當戴上VR眼鏡的那一刻,環境的沉浸感變得更加真實。

新技術為紅色文化的傳承增添了新的渠道,經過近期的升級改造,這些紅色地標將進一步迸發活力,也將產生更強大的文化影響力。未來,期待廣州的紅色地標能“串珠成鏈”,連接起不同的歷史時空,人們步入其中,追尋著紅色足跡,便能汲取到奮斗的力量。

圓夢故事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宣教部副研究員郭小聰:

做優秀的紅色文化傳播者

負責過歷史照片的管理,為一線觀眾領讀過革命故事﹔鑽進文獻和史料中,“摸透”近代廣州工運史……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宣教部副研究員郭小聰將在今年迎來入職的第22年。作為一名專職研究人員,盡管天天跟廣州近代革命史深入打交道,但郭小聰仍覺得自己的認知非常有限,“讀歷史越多,才越發覺得自己知道得少。”

機緣巧合,大學從歷史師范專業畢業的郭小聰選擇進入博物館研究歷史。郭小聰說:“平時除了面對學生,還會跟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的人交流。”

有一次郭小聰在台上向觀眾深度講解一組歷史照片,觀眾聽得津津有味,意猶未盡,有些沒座位的觀眾甚至願意席地而坐。能夠讓更多人願意聆聽歷史,他感到開心和滿足。

在廣州,多處近代革命遺跡或舊址存在於人們熟悉的大街小巷,郭小聰留下了不少講解的足跡。在海珠橋腳,他向人們介紹當年日軍轟炸廣州時,廣州遭到的重創﹔在人民南路的勞動學院舊址旁,他為黨員同志講述中華全國總工會培養工人運動干部的歷史……在他的系統講述中,歷史事件得到生動還原,觀眾得以回望廣州上世紀的崢嶸歲月。

如今,郭小聰將更多精力放在了歷史研究和培訓新人講解員上。在紀念館,講解員是帶領人們走進歷史,再現烽火年代的重要媒介。郭小聰坦言,講解員從入門到成長的過程並非易事,光是廣州近代史博物館內“近代廣州”展覽講解詞就有幾十頁需要背誦,而這僅僅是每個講解員必須打好的基礎。

在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的悉心培養下,更多年輕人加入紅色宣教隊伍並成長起來,成為廣州近代革命史的優秀傳播者。

如今的博物館、紀念館裡,歷史內容的創新表達層出不窮。在郭小聰看來,隻要符合歷史史實,各種創新表達形式都可以接受:“我們不可能穿越到過去‘看歷史’,相比之下,以話劇等藝術手段再現歷史是很好的方式。希望今后更多博物館能引進先進技術,讓人們在‘雲端’就能了解歷史。”

紅色歷史是廣州近代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很多時候,歷史就在身邊。談及心願,郭小聰希望能通過努力,讓更多人了解這座城市,喜歡這座城市,讓紅色文化和革命精神代代相傳。(記者 鄭潔琳 張迪)

(責編:劉婷婷、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