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建黨百年專題>>學習中國共產黨歷史
研制核武的理論部八大主任
2021年03月26日14:02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研制核武的理論部八大主任

1982年,《原子彈氫彈設計原理中的物理力學數學理論問題》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由於對署名作者的人數限制,該項成果隻署名了9位科研集體的代表。著名物理學家彭桓武先生是當年分管核武器理論研究的領導者,位列第一。其余8位,鄧稼先、周光召、於敏、黃祖洽、周毓麟、秦元勛、江澤培及何桂蓮,是二機部九所理論部(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前身)的業務主任和副主任,這8位大專家也被稱為理論部八大主任。

八大主任中,鄧稼先、周光召、於敏、黃祖洽是物理學家,周毓麟、秦元勛、江澤培、何桂蓮是數學家。

鄧稼先最早被二機部領導選中,於1958年8月從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調入理論部任主任,后任九院院長。1986年,在人生的最后階段,鄧稼先在手術間隙還和於敏一起為國防事業發展向中央建言。他為核武器事業做作出巨大貢獻,是核武器研制事業的光榮代表。

周光召於1957年被國家選派赴莫斯科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在高能物理、粒子物理方面做了極為出色的工作,多年后還不斷被引用,但是他主動回國參加核武器研究。1961年5月他調入理論部任第一副主任。他在研究所工作19年,在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和戰略核武器的研究設計方面做了大量重要工作,是核武器科技事業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曾感慨:人生中最好的年華,有幸和中國最優秀的一批青年在一起工作。

黃祖洽在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與第一顆氫彈理論突破中均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原在中國原子能研究所(401所)工作,1960年年底來九所兼職,當時規定,黃祖洽可以把401所的工作帶到九所研討,但是九所的工作不能向401所透露,黃祖洽嚴格遵守這一保密規定,被戲稱為“半導體”。

於敏調入九所的時間是八大主任中最晚的,但他在二機部安排下,早在1960年就在原子能研究所與黃祖洽等人開始了對氫彈理論的預研。原子彈突破后,為加快氫彈研制步伐,1965年1月,於敏領導的 “輕核理論”小組31人合並到理論部,於敏任理論部副主任。在1965年下半年,於敏帶領研究團隊突破了氫彈原理。

數學家中,何桂蓮調入九所時間較早,他是燕京大學畢業生,1956年從天津市長秘書崗位調入中科院數學所,1958年年底又調來理論部任副主任兼黨支部書記,分管計算機方面的工作。

其他3位數學家,周毓麟、江澤培、秦元勛有特別的因緣。

周毓麟和江澤培是莫斯科大學數學力學系研究生同學。他們獲得副博士學位后都回到北京大學任職。1960年,周毓麟加入核武器理論研究,1962年江澤培也從北京大學調來,主管蒙卡方法。

秦元勛是浙江大學畢業生,1947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60年從中科院數學所調來,他和周毓麟共同領導了數值計算工作。世上就有這樣的巧合,周毓麟和秦元勛同年同月同日生,在調入九所前,他倆都做過拓扑和微分方程研究,秦研究點集拓扑,周研究組合拓扑,秦研究常微分方程,周研究偏微分方程。

秦元勛和周毓麟在原子彈起爆元件設計中發揮了作為數學家的重要作用,兩人以雄厚的拓扑學功底確定了第一顆原子彈起爆組件的形狀和個數,就此建立起理論指導的模型。1961年8月-10月間,周毓麟負責用馮·諾依曼的“人為粘性法”解決流體力學方程組計算中遇到的問題,而秦元勛用他自己提出的“人為次臨界法”求解非定常中子輸運方程。

彭桓武先生及八大主任均是從全國各地調來的物理和數學界精英。他們善於把握事物本質,抓主要因素,善於運用量綱和量級分析技巧,對復雜的物理問題作近似處理,建立各種粗估方法。如彭桓武的多種粗估公式,鄧稼先和秦元勛的威力粗估公式,黃祖洽為核燃料生產廠提供的“鈾水系統安全質量的建議估算法”等。在大專家們的帶領下,粗估的方法逐步被科研人員掌握,粗估和精確計算相結合,成為理論部研究的主要方法。在兩彈突破的許多關鍵時刻,主任們表現出解決問題的超強能力。如周光召以“最大功”原理結束了對一個關鍵數據的爭論,掃清了原子彈研制過程中的重要障礙。於敏在氫彈理論突破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提出了一套從原理到構型基本完整的設想。

八大主任等前輩科學家,其高尚的人品風范也為后人敬仰,他們在業務上各有所長,在工作中的分歧和爭執不涉名利之爭、不夾帶私心,爭論出於對國家任務的高度責任感,事后都能心平氣和地對待。

在兩彈突破過程中,理論部召開了大量技術研討會。工作出現的種種問題都及時地拿到會上“會診”。這些研討會當時被稱為“鳴放會”,不論大專家還是大學生,人人都可以參加,人人都可以發言提出自己的意見。會上,往往是專家們先對前一階段工作提意見、“挑刺”,年輕科研人員據理力爭。這些大專家也總是鼓勵年輕人談出自己的看法,從不同的意見中汲取每一點有價值的東西,彭桓武就特別喜愛和鼓勵有想法的年輕大學生發表意見。

鳴放會上的氣氛十分熱烈,大專家以身作則,爭論中經常激烈交鋒,面紅耳赤。人們雖然在會上你來我往、針鋒相對,會下依舊感情融洽、有說有笑。在他們的帶動下,理論部始終是一個團結戰斗的集體,圓滿完成國家的核武器理論設計和核試驗任務,造就了上下融洽、人際關系和諧的文化氛圍。

有一次,一位年輕人在黑板前講自己的設想,彭桓武先生坐在下面聽了幾句后插話發言,那位年輕人趕緊說:彭公啊彭公,您的思想都包含在我的思想裡了。在座的人忍不住哈哈大笑,彭公隻一莞爾,並不在意。

鳴放會讓許多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明白了,原來做研究就是要討論爭論的。在參加完一次會議后,意猶未盡的胡思得對黃祖洽說,科學家本事真大!黃祖洽語重心長地告訴他,不能光看熱鬧,要會看門道,學會大專家的思維方法,你以后也會成為大家的。胡思得果然在學術討論中注意吸收各家所長,細心琢磨,慢慢地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科學思維方法。

八大主任中,有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鄧稼先、周光召、於敏),有5位中國科學院院士(鄧稼先、周光召、於敏、周毓麟、黃祖洽),這是一支璀璨而強大的領導陣容,帶出了一支有過硬本領的科研隊伍,后來成為院士的科研骨干多達10人,還有一大批研究員和副研究員等高級科技人才。

從1958年開始,中國的核武器科技集體披荊斬棘、日夜奮戰,隻為建立起中國自己的核力量。在不到十年的時間,他們先后突破了原子彈、氫彈,不僅為祖國貢獻了戰略威懾力量,還為中華民族凝練了“愛國奉獻、艱苦奮斗、協同攻關、求實創新、永攀高峰”的兩彈精神。

九所老所長、數學家李德元先生曾感嘆道:

“這些人真是那個時代的英雄。我也很感慨,有時候歷史是很神奇的,它會用種種辦法,把這麼一批人,聚集在一起,就創造了被認為是奇跡的事情。”

誓言無聲,初心永恆。“以身許國”“與子同袍”的擔當與傳承,雖隔半個多世紀,將永遠激勵新一代砥礪前行。

(作者單位: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

吳明靜 葉筱霞

(責編:劉婷婷、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