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建黨百年專題>>學習中國共產黨歷史
海南建省 潮涌南海
2021年03月26日14:02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海南建省 潮涌南海

日前,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項目2021年度第二批集中開工活動在全省各地同步舉行。“十四五”開局之年,海南省正加快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一個個項目、一項項投資密集落地落實,一個全新的海南將展現在世人面前。

回望來路,33年前的那個春天,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掀開了海南大開放、大發展的序幕。自此,一個封閉落后的邊陲島嶼,一躍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前沿。

著眼開放全局落子

從“沒有一個紅綠燈”的落后海島,發展成為海內外知名的國際旅游島,海南省用33年實踐書寫著“當驚世界殊”的特區故事。33年前,中國共產黨海南省委員會、海南省人民政府在海口市美蘭區海府路59號挂牌。今天,門樓仍然矗立在那裡,成為海府路上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1987年6月12日,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說:“我們正在搞一個更大的特區,這就是海南島經濟特區。”這段談話第一次向世人透露了建設海南大特區的宏偉戰略。

1987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建立海南省及其籌建工作的通知》。為了加快海南的開發建設,國務院提議把海南從廣東省劃出,成立海南省。1988年4月13日,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高票通過《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標志著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正式誕生,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在祖國的南海上崛起。

1988年4月26日,原中共海南行政區委員會、海南行政區人民政府大門口紅燈高挂,彩旗飄揚,人頭攢動。人們從四面八方涌來,參加在這裡舉行的中國共產黨海南省委員會、海南省人民政府銜牌懸挂儀式。從此,海南成為中國最年輕的一個省。

惟改革創新者勝

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是我國改革開放大潮中的一次創舉。那時,海南是經濟總量不及全國1%的欠發達經濟小省。和其他4個城市型經濟特區不同,海南擁有廣大農村,基礎薄弱,經濟落后。要在這樣一個地區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城市快速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可想而知。

當好改革開放試驗田,建好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惟有改革。曾經的親歷者、海南省行政學院原院長廖遜深有感觸地說:“當時有幾個非常精彩的口號,一個是‘先立規矩后辦事’,也就是依法辦事﹔另一個是‘減少看門售票的,增加打掃衛生的’,用今天的話講就叫‘服務型政府’﹔還有一個就是‘拿官員手裡的權力開刀’,讓官員手中的審批越少越好、越透明越好、越干淨越好。”

1988年,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88年,率先進行省級機構改革試驗,實行省直管縣體制,探索“小政府、大社會”管理架構﹔1991年,率先實行糧食購銷同價改革,推行全民所有制企業股份制試點,全面推進企業股份制改革……作為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唯一的省級經濟特區,海南省立足省情,深化改革的步伐一刻未停。

“海南建省30多年取得的成就得益於改革開放。”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

打牢人才基礎

人才聚,海島興。無論是建省辦經濟特區之初,還是今天建設自由貿易港,人才都是重要基礎。

1987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消息傳出,其寬鬆的政策環境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闖海人”,形成了“十萬人才過海峽”的大潮。瓊州海峽一票難求,海口各招待所人滿為患,“闖海人”也由此成為許許多多赴海南追夢人的代名詞。

海口市海秀路與博愛路、海府路交叉位置的三角池,曾是“闖海人”到達海南后聚集的地方,很多第一次來海南的年輕人都喜歡到這裡互通信息。同樣火爆的還有離三角池不遠的東湖“人才牆”。當時,很多“闖海人”和用人單位都習慣把自薦書和招聘表貼在東湖附近的一處房屋外牆上,貼得多了就成了人們眼中的“人才牆”。雖然三角池和“人才牆”早已變了模樣,但經常還有“闖海人”到此追憶舊日時光。

“那個時候,天南地北各種方言在海口大街上都能聽到。陌生的面孔,熟悉的鄉音,讓人感到特別親切,盡管距故鄉千裡之遙,舉目無親,但內心並不感到孤獨。”回憶起建省初期的人才熱,當年的“闖海人”樂冰興奮地說,“伴隨著海南的成長,我也在成長”。

如今,自從海南全面放開落戶限制以來,落戶海南再次成為一股潮流。數據顯示,今年春節后2月18日至3月11日,省外戶籍遷入海南省人數為8118人,較去年同期增長148.64%。為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

好人才,海南實施了“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自2018年4月13日到2020年底,海南共引進人才20.8萬人。

海南省委人才發展局副局長夏琛舸表示,海南實施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堅持引進培養“雙輪驅動”,引育聚用強支撐。這些齊聚瓊島的英才,正在為新時代蓄勢騰飛的海南打牢堅實的人才基礎。(記者 潘世鵬)

(責編:劉婷婷、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