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建黨百年專題>>學習中國共產黨歷史
攀枝花開崢嶸歲月
鐘華林
2021年03月26日14:01  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攀枝花開崢嶸歲月

四川攀枝花,中國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每年二三月份,那滿城紅艷艷的花朵次第綻放,把一座英雄城市裝扮得光彩奪目。

佇立於穿城而過的金沙江畔,凝神靜思,那洶涌的江水把人帶回到半個多世紀前那場聲勢浩大的“三線建設”戰場。奔騰不息的水流,像那數十萬大軍揮汗勞動的場景,水流拍打礁石發出低沉的吼聲,又像那開山採礦的隆隆炮聲。

如今,人流散去,炮聲已遠,當年以攀枝花大型鋼鐵建設為序幕的“三線建設”,在攀西大裂谷留下兩座聳立的豐碑,一座是四川南向門戶城市攀枝花市,一座是特大型釩鈦鋼鐵企業攀鋼集團公司。同時,成昆鐵路建成通車,以及一大批重大工業項目的布局,使四川成為中國內陸腹地重要的國防科技工業和科研基地,並推動四川等省區的“老、少、邊、窮”地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

“白天杠杠壓,晚上壓杠杠”

新中國成立后,國際敵對勢力對中國的經濟封鎖、戰爭威脅,一天也沒有停止。1964年夏,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三線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

“‘三線’是一個戰略構想,這個構想把全國由沿海、邊疆地區向內地劃分為前線、中間地帶和后方三類地區,分別稱為一線、二線和三線。其中,三線范圍包括川、滇、黔等13個省區的全部或部分地區,這一區域位於我國縱深腹地,在當時形勢下,是較理想的戰略后方。”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副館長張鴻春向記者介紹。

轟轟烈烈的“三線建設”,以攀枝花鋼鐵基地開建拉開序幕。1964年下半年,數十萬建設隊伍從各地向攀枝花集結。雖然出發前已做好艱苦奮斗的准備,但眼前景象還是出乎許多人意料。

當年剛滿20歲的李紹先就是建設大軍中的一員。“我從四川閬中坐了6天車到攀枝花,到工地一看,差點不想下車了!”他目力所及都是荒郊野嶺,不通水,不通電,沒住房,沒食堂。下車第一件事就是動手搭席棚。找鋼钎打洞,找木頭支撐,找油毛氈作頂,以竹席擋風,幾根木杠扎一排,鋪上席子就是床。躺在床上看得見星星,早上起來,滿嘴滿鼻孔都是塵土。第二天就上了工地,開始“白天杠杠壓(指挑土抬石),晚上壓杠杠”的歲月。

條件雖然很艱苦,但沒有人退縮。“1965年初,10個部委的5萬多職工從全國各地匯集攀枝花,僅設計方面,就組織了來自全國100多個科研、設計、施工、設備制造單位及其他有關行業1300人的設計大軍,在‘席棚設計院’進行了一場在世界工業史上罕見的‘設計大會戰’。”張鴻春說。

“不想爹不想媽,不出鋼鐵不回家”

攀西大裂谷蘊藏的鐵礦十分豐富,但這裡的鐵礦不是一般鐵礦,而是釩鈦磁鐵礦。早在1958年,攀枝花的鐵礦石就運到前蘇聯進行過科學院實驗,得出的結論令人沮喪:由於含鈦量高,不能解決鐵渣分離的問題。這是“不能冶煉”的“呆礦”!

掌握鐵鈦分離的冶煉技術,是攀枝花鋼鐵基地建設成功的關鍵因素。而在上世紀60年代的國際大環境下,沒有外國專家可以依靠,隻能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此,中央從全國各地調集了108名行業專家匯聚攀枝花,攻堅克難。

“千軍萬馬已進駐攀枝花,黨中央及全國人民都在期待,如果冶煉失敗,我們將成為‘罪人’!”今年82歲、原冶金部攀鋼鋼鐵研究院煉鐵室主任李身釗是“108將”中的一員,回憶起當年的情景,他依然很激動。

“高爐有3個孔,一個進風,一個出鐵水,一個出礦渣,但由於含有鈦礦,礦石在爐子裡變成了一鍋‘稀飯’,要麼太稠,出不來鐵水,要麼太稀,渣和鐵水一起涌出來了,怎麼都分不開。”李身釗與同事們為解決這一“卡脖子”技術難題常常通宵達旦。許多人放棄了節假日、放棄了與家人團圓,堅守工地,一待就是幾年。“不想爹不想媽,不出鋼鐵不回家”,是三線建設者真實的精神寫照。

試驗、失敗,改進、再試驗、再失敗……就這樣,從1964年開始,幾年間,專家們先后輾轉北京、承德、西昌、攀枝花等地,在不同條件下進行了1000多次試驗,最后終於取得了成功!1970年6月29日,攀鋼一號高爐第一爐鐵水猶如一條金色游龍從出鐵口鑽了出來!從此,攀鋼打開了攀西資源寶庫的大門,他們創造的普通高爐冶煉釩鈦磁鐵礦新技術,顛覆了“呆礦”“不能冶煉”的論斷。

攀枝花鋼鐵基地不僅在中國最需要鋼鐵的年代,從“呆礦”裡取出了鐵,煉成了鋼,在此后的50多年裡,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和工人們發揚三線建設者“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於創新”的精神,對釩、鈦的開發利用也取得可喜成果。

他們生產的鋼鐵釩鈦精品,被廣泛應用,從時速200公裡的中國第一批高速鋼軌,到時速350公裡的100米長尺鋼軌,從國內京津高鐵到印尼雅萬高鐵,攀鋼含釩鋼軌在業界創下多個第一。如今,攀鋼的釩產品佔國內市場的近半份額,全球市場佔有率約25%﹔高端鈦材被應用於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領域。

從“7戶人家”到“陽光花城”

“黃桷樹下,七戶人家……”,說的是三線建設者們當年在攀枝花安營扎寨的地方。

為服務攀枝花鋼鐵基地建設,1965年2月,中央批准建立攀枝花特區,4月,為保密改為渡口市,1987年1月更名為攀枝花市。50多年過去,地處川滇接合部的攀枝花市,總人口已發展到120多萬人,其中超過98%的城鎮人口是來源於全國各地的三線建設者及其后代。

在建市之后的數十年裡,攀枝花市鋼鐵產業“一業獨大”。興於鋼鐵的攀枝花,也一度受困於鋼鐵。鋼鐵產能過剩,產品結構單一,污染比較嚴重……長期以來,大自然賜予的另一寶貴資源——充足的陽光一直被忽視。

近年來,攀枝花市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做好釩鈦、陽光“兩篇文章”,叫響“工業不強不叫攀枝花”,攜手攀鋼全力打造千億級釩鈦企業和高水平企業集群﹔同時做好釩鈦、陽光的辯証法,充分發掘當地年日照時數長達2700小時、年均氣溫20.3攝氏度的獨特優勢,大力發展旅游度假、醫療養老、觀光農業,去年入選中國康養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地級市20強。值得一提的是,這樣一座以鋼鐵冶煉為支柱產業的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逐年改善,去年優良率達到98.6%,居全省第二位。

(責編:劉婷婷、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