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平安批
祝順祥
2021年03月10日15:58  

2020年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汕頭市小公園開埠區,參觀了具有潮汕僑鄉特色的僑批文物館。他強調,“僑批”記載了老一輩海外僑胞艱難的創業史和濃厚的家國情懷,也是中華民族講信譽、守承諾的重要體現。要保護好這些“僑批”文物,加強研究,教育引導人們不忘近代我國經歷的屈辱史和老一輩僑胞艱難的創業史,並推動全社會加強誠信建設。

汕頭市僑批文物館於2004年開館,是全國第一個僑批文物館,由香港知名人士庄世平先生、饒宗頤教授倡導,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持建立,海內外熱心人士給予大力支持。僑批文物館總面積200 多平方米,“潮汕僑批文化圖片展”展出包括僑批的歷史軌跡、華僑僑眷生命線、僑批文化的研究、籌辦僑批文物館四個部分的照片200幅,還陳列部分僑批原件、送批用具等文物。僑批文物館已征集到僑批原件近3萬封、汕頭市民鄒金盛收藏的僑批復印件3萬多封、汕頭市民麥保爾錄制其收藏的近4萬封僑批的32片光盤和泰國許茂春先生珍藏的一些曼谷僑批局老照片,還有送批用的市籃、批袋、水布、紙雨傘等文物以及有關僑批研究的文件、書刊。其中,一封151年前旅居泰國的父親給在家鄉的兒子寄了10塊洋元的僑批,成了迄今全國收藏年代最古遠的華僑歷史文物之一。

僑批文物館外觀

僑批文物館館內雕塑“揀批”

僑批文物館內展出泰國批局一條街

僑批,俗稱“番批”、“銀信”,專指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是一種信、匯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廣泛分布在廣東、福建、海南等地。近代華僑先輩為生活所逼或為逃避戰亂,遠渡重洋,到東南亞及其他國家謀生。當時國家金融郵政機構尚未建立或極不完善,因此,海外僑胞捎回家鄉的款項和信息,主要是經由“水客”、“客頭”及海內外的僑批館遞送,這些“水客”不僅得熟悉僑居地和家鄉兩地的環境,還得有良好的個人信用、人脈關系,他們多以寄宿的客店作為收集僑批的據點,將華僑信款帶回國內親手交給僑眷,或是先用所托批款採購貨物回鄉,待出售后再將原款及批信交給僑眷,而“水客”們還必須取得收款人的回信,並將它帶給匯款人才算完成整個作業。后來,隨著僑批遞送量不斷增長,就產生了完善的僑批經營機構——批局,而現代郵局、金融機構的出現也促進了僑批業的發展,到了20世紀70年代,僑批業就歸入銀行統一辦理。

2013年,“僑批檔案”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此次申報的僑批包括潮汕僑批10萬余件,五邑僑批4萬余件、梅州僑批1萬多件、福建僑批約1萬件,這些一百多年歷史的檔案,真實記錄了19世紀中期以來中國國際移民向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區的遷移歷程,是華僑華人記憶中不可磨滅的歷史符號。

僑批是華僑移民史、創業史及廣大僑胞對所在國和祖國經濟社會發展所作貢獻的歷史真實見証,一封僑批就是一個故事。“哀之父母生吾哺勞,生不能盡養,死不能盡哀,不能親侍膝下,親視含殮,子職有虧,罪孽深重。本想回家奔喪,皆因天涯遠隔,況又身邊如洗,兩手空空。”這是吉隆坡華僑吳競明1936年寫給妻子的僑批。泰國華僑陳鴻程寫給摔傷的母親:“慈親大人尊前啟者,今天由朱錦渠郵信內雲及,母於上月底不幸跌傷,勢頗嚴重,恕兒在外未能晨昏奉侍,實深遺憾。傷勢如何,祈續示知,茲付港銀伍佰元,為大人留身邊零用。”泰國華僑楊捷的僑批,他寄國幣5萬元,信的備注欄裡隻寫了一句話:“見信至切贖回吾女回家。”因為中國的戰亂頻仍,因為僑匯中斷,家中僑眷不得不賣兒鬻女度日。一封封僑批,浸透著海外僑胞的血淚和汗水,蘊含著他們對祖國、故裡和親人的一片深情,昭示著他們對家鄉、骨肉的責任感。

馬來西亞僑胞參觀僑批文物館

僑批展現了海外僑胞熱愛祖國、情系故裡的家國情懷,吃苦耐勞、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篤誠守信、講義修睦的高尚品質,融通中外、博採眾長的人文特質,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拓展。僑批被視為華僑歷史文化的“敦煌文書”,通過僑批,我們不僅能感受到僑胞與國內眷屬的“親情”、與故裡的“鄉情”、近現代中國的“國情”以及國際風雲變幻的“世情”,更能從這些重要歷史片段中,感受到華僑精神的偉大力量。我們要認真講好僑批中的愛國愛鄉故事、拼搏奮斗故事、文化傳承故事、民心相通故事,推動廣大僑胞在講好中國故事過程中薪火相傳。 

來源:《海內與海外》雜志

(責編:蔡雨荷、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