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抗日戰爭時期經郵政轉運的僑批
沈敦武
2021年03月10日15:32  

從1931年9月18日,日軍佔領東三省以及1937年7月7日日軍開始全面地侵略中國時,中國的僑批經過約百年的成長,已經基本形成了規模化、行業化、程序化。它彌補了中華郵政和中國銀行對海外華僑地點分散、金額零散的僑批收集和傳遞上的缺失,為中國抗日戰爭勝利以及家鄉父老和親戚經濟上支持做出了極大貢獻。

僑批的運轉有很多方式,下面就本人的僑批收藏品來淺談抗日戰爭時期經郵政系統運轉的僑批。

福建和廣東是我國著名的僑鄉。從19世紀中葉開始,陸續有成千上萬人到世界各地打工,他們在國外吃苦耐勞,克勤克儉,掙的全是血汗錢,賺了錢就會用各種方式將錢寄到家鄉親人手上。外出人員往往是一個村、鄉或一個縣成群結隊地在同一個國家的某一地區打工。有資料顯示,那時有的縣每年甚至會有七八千人結伙出國打工。這些人總要和家裡通信和匯錢。而這些華僑勞工的家鄉往往是一些地處邊遠的山區或農村,那裡既沒有銀行,也沒有郵局。其信款的轉送,初期主要依靠“水客”攜帶,后期逐漸形成了民信局、銀號和商行等民間機構來經營僑批業務。

僑批的稱呼來自福建方言,福建人稱“信”為“批”。而廣東地區(指粵語系),則稱為“銀信”。無論“僑批”,還是“銀信”實際是指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它是一種信、匯合一的特殊載體。因為幫助這些華工通信和匯兌也是有利可圖的,民信團體應運而生,專門處理這些華僑的信件和匯款。

參見圖1,所顯示的僑批封上和我們一般的信封不同之處是在封上還寫有匯款數目,封內也可附上書信。

圖1:1941年1月15日,潮安收到發自新加坡萬益成保家銀信局的僑批封( 這是總包郵件的其中一件,僑批郵件郵資貼在總包上,到國內后,郵務人員再從總包內取出批后蓋落地郵戳)

參見圖2,這種僑批是郵簡式的,上面有個備注欄,可寫簡單的一些附言。也有一些郵簡式的批單是沒有備注欄的,但寄批人會抓住這個非常難得的機會,在批單的背面寫上一些自己在外的情況和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的字句。

圖2:1941年6月8日從泰國曼谷榮豐利批業兌匯有限公司寄出,經泰京(泰國曼谷)三聘振泰豐銀信局轉運到中國國內榮順利信局接收的列“府”字193號僑批單

抗日戰爭時期,僑批所收入的資金對國民經濟的收入已佔很大比例。據1950年1月23日《香港金融日報》 統計,1937年─1940年的4年裡,全國僑匯收入合計為:法幣40.5億元。是同期國家財政年平均收入的126.8%。這筆外匯資金不但維持了家人的生計,而且對換取國外的戰略物資,為贏得抗戰的勝利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日偽政權對於僑匯自然不會坐視不管的。如1942年1月起,汕頭日偽政權規定,南洋各地僑批必經政府檢查批准,方可以在“和平區”( 即日佔區)域內投批,“和平區”外不予投遞,否則一律退回。並規定各批局應於僑批寄抵汕頭之時,要向僑務處填寫申請書,以核實領取僑批証明書。在郵局領取僑批時,還要將僑批原包送僑務處檢查,加蓋“僑委會駐汕處准許分發僑批”之印后,方准各地批局領回封包再發出去。

廈門淪陷后,代辦僑批的地點分為泉州和鼓浪嶼兩處。1939年,泉州僑批同業公會給重慶交通部張嘉璈部長發電請鑒核:“查閩南批信局為華僑匯款機關,當此抗戰緊張,此項僑款關系外匯,活躍地方金融至為重要。”並陳述“……且僑信及回文的依章貼足國際郵資,是自何方發出與政府郵資收入無絲毫軒輕,懇予通融辦理。”並且要求交通部“電飭泉州、鼓浪嶼郵局對於批信局凡領有部照者,其所在無論為總、分局涉視該項僑信及回文之實地需要,或批信兌、分局地失復應隨時進退移動,均得自由對外洋送行收發,以期適合戰地實際情況,免致僑匯為難……”此要求最終獲得交通部批准。泉州取代廈門成為僑批主要進出口據點。

郵政總局遂奉交通部指示於1939年8月10日致電福建郵政管理局(第390號代電):

…… 請轉飭晉江、鼓浪嶼郵局,對於批信局所在地無論總、分號均得直接收發外洋批信,並奉批准予通融等因。查批信局分號之批信原應發由總號經轉。惟值此非常時期,各地狀況時有變更,僑匯關系重要,倘遇晉江、鼓浪嶼各批信局申請通融辦理,應暫准在實際需要地方設立總號臨時辦事處,與總號同樣直接收發外洋批信,准避用分號名義,以符規定,一俟當地情況恢復原狀即予撤銷。除已由恢電飭遵外,合行抄發原電飭仰遵照,並轉飭相關郵局遵照接洽辦理具報。

郵政總局

上述兩個電文基本就說明在抗戰期間郵政總局對僑批的收發和運行方式做了明確的指示。

汕頭淪陷后,由於日軍實行海、陸、空軍事封鎖,造成交通梗阻,僑批郵路時有中斷。中華郵政為了解決僑眷燃眉之急,通過東興、曲江等郵局的通郵路線,以維持僑批暢通。

為此,1939年12月11日,中央政府專門發布了《銀行在國外設立分行吸收僑匯統一辦法》公文,並指定中國銀行為特許的國際匯兌銀行。以吸取華僑的外匯資金。針對日偽控制華僑向國內匯款和外匯管理,國民政府在1940年初發布了《僑胞匯款淪陷區辦法》通告。明確了華僑匯往淪陷區的外匯管理方法,確保這些外匯不能落入日偽手中。中華郵政在僑批和銀行匯兌的轉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僑批經郵政路線傳遞的方式大致分三類:

一、從國外經國外郵局寄到中國的僑批。

國外華僑聚集地的銀信局、匯兌庄、銀庄等辦理僑批業務的民間團體,會利用當地的郵局將收集來的僑批單打成包,以郵包的形式郵寄到中國國內該團體固定的或聯營的僑批集散點。當包裹寄到國內當地的郵局時,由國外辦理僑批組織在國內連鎖點會到郵局將郵包取出,然后分發到各個批主家裡。批主再用此批去當地的僑批據去領取在外華僑寄回的錢幣(批封左上角也有注明)。參見圖1和圖2。

二、從國內寄往國外的僑批回執。

僑批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國外的銀信局或匯兌團體利用當地的郵政組織和中國郵政有業務往來的關系來傳遞僑批。為保障批主的利益和給寄批的海外華僑一個交待,僑批組織就會讓收批人回寄一個批作為回執。回執自然也要通過郵政系統來辦理。

僑批投遞流程圖

圖3:1931年11月10日,菲律賓江春信局公司貼菲律賓郵票代寄到福建晉江的僑批封(封內有信)。上面蓋有“抵制仇貨,堅持到底,臥薪嘗膽,誓雪國恥。”的抗日宣傳戳。並有“江春信局公司批差,專分大銀,不取工資”的廣告宣傳戳。這是江春信局公司為宣傳抗日,鼓勵華僑向國內匯款以支持抗戰而免費代發郵批

圖4:這是汕頭發往國外的僑批郵包所使用的郵資憑証,蓋了戳而未被粘貼的100元的整版郵票

圖5:該僑批回執的封面原件尺寸為6㎝×10㎝,是一個很小的封(內有原信)。為了節省紙張和寄費,僑批的回執封一般會比較小

圖6:1943年6月23日,從廣東台山發往美國的僑批

這類通過郵政局寄出的僑批回執,是由國內當地的銀信局、匯兌庄、銀庄等辦理僑批業務的民間團體收集后統一送到當地郵局。有的就在每張批封、條上貼上郵票﹔有的則將全部批封和批單打成包,再將數個小地域的包封成一個總包,在總包上貼上郵票(當成一個包裹寄)。此時如包裹較大,郵票不方便貼,郵局的工作人員就會將整版郵票蓋戳銷票。(參見圖4,這可不是蓋銷郵票,是國內發往國外批包上使用的郵資,那時最高面額的已是100元的,在這裡居然要用一整版,該郵包的郵資應是超出10000元的。但因郵包過大,要貼的太多,郵局就蓋銷郵票,讓寄件人自己處理蓋銷過的郵票。這裡隻說明回執是用大郵包的形式寄出國外的) 當然,郵包單上會注明郵資已付的。

然后,通過郵政的途徑寄到國外指定的郵局,再由相應的連鎖批局或指定的銀信團體去郵局取出批信或批包,最后將這些回執分別送達到原寄批主人手中。

1945年10月1日起,寄一封20克以內國際平信郵資為30元。再次証明圖4超過10000元的郵資絕不會是用於一般的信件,而是一個很大的郵包。

三、既代郵政局收發中國和國際郵件,還收發僑批,並兼做生意的銀信局。

參見圖6,這是由廣東省台山縣經營銀信的源鰲隆商號代人寄往美國的航空僑批。根據1943年6月23日當時的國情和該封戳記封條,此封經過國內郵局千辛萬苦送到雲南昆明,再飛越當時唯一的對外郵路——駝峰航線(參見信封上駐印英軍的防諜檢查封條及檢查人員的號碼戳)。經兩個多月的艱難歷程,郵路經亞洲的印度加爾各答﹔巴基斯坦的卡拉奇﹔伊拉克的巴格達﹔非洲的埃及開羅﹔尼日利亞的拉各斯﹔南美洲的巴西納塔爾等地的中轉,於9月4日才在北美洲的美國邁阿密登陸。到美國后,又經三個郵局轉遞才送到信主手上。這是隻經過中國單方僑批組織寄出的信,此信一般與匯款無關。

從源鰲隆商號橢圓廣告印章上可以看出,它是一家經營海味、京果、油糖、什(雜)貨等貨物的商家。但章上還刻有“兼理各埠來往書信銀兩”。這是一個當時非常典型的銀信團體。他以經商為主,兼辦收發僑批和代辦本地居民收寄國內及世界各地的信件,把這個商店作為僑批的集散地。他還刻上商號地址“中國廣東台山西寧崗南昌路門牌48號”。從此印章我們也可看出那時國內外民信局運行方式的大致面貌了。

僑批郵路實際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可以從各個角度去研究。本文隻淺述了抗日戰爭時期經郵政系統傳遞的僑批。

去年是偉大的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在此時回顧抗戰時期僑批經郵政轉運的操作方式,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來源:《海內與海外》雜志

(責編:蔡雨荷、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