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經濟科技>>科技服務
第八屆僑界貢獻獎人物風採錄(二十五)
薛亞平:堅守平凡 鑄就非凡的育人之路
2021年02月26日14:15  來源:中國僑聯

一條鋼梯踏步板通往頂層閣樓,屋內隻有簡單的陳設,薛亞平的辦公室就設置在這裡。他是“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技術發明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等榮譽的獲得者……面對不勝枚舉的獎項和榮譽,薛亞平十分淡然,他說,“那些都只是‘帽子’,我只是一個普通的科技工作者罷了”。但這些“帽子”背后卻是薛亞平對生物工程研究工作和教育工作十余年的堅守與熱忱。

人生輾轉,從中專教師到旅美學者

1998年,薛亞平從西南大學畢業后,回到湖北老家的一所中專教書,但他並不滿足當下安逸的生活現狀,帶著求知的渴望,薛亞平決定考研,去外面闖一闖。

2000年,薛亞平來到浙江工業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此后便與浙工大結下了不解之緣。那時的浙工大正值生物工程學科大發展的起步階段,薛亞平畢業后便決定留校,繼續從事生物催化與轉化、酶工程、合成生物學、生物制藥及綠色生物制造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2013年,薛亞平拿到了國家留學基金委的公派名額,前往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做訪問學者。做實驗、參與課題組的研究、參加學術會議……在美國的這一年裡,薛亞平過得十分充實。

“其實國內的技術基礎已經很不錯了,去國外留學的主要目的是想拓展自己的視野,希望有機會跟國外專業領域知名的教授交流,學習一些前沿的學科知識和技術方法。”談起這段海外留學經歷,薛亞平流露出滿滿的獲得感。

回國后,薛亞平將旅美所學的生物催化技術融入到自己的專業教學體系之中,惠及學生。秉持著“探索未知,激情求解”的院訓,薛亞平從與學生的探討中尋找靈感,從專業文獻中找答案,從研發的項目中積累經驗,在過程中不斷強化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薛亞平十分注重研究方法的傳授。“師門的學術氛圍比較寬鬆,但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更強的自律。薛老師教會我們更多的是研究方法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生物化工專業2016級博士生曹成浩是薛亞平的學生,導師的教育方式對他頗有啟發。

學生培養和科學研究“兩手抓”、實現雙贏,這是薛亞平取得豐碩成果的秘訣。“學生就如同課題研究中的螺絲釘,每個學生解決一點小問題,這個項目就做成了。隻有將學生培養和科學研究有機結合,課題才能取得成績。”他說。

在生物工程領域,完成一個課題研究往往需要十幾年的時間,而研究的結果卻是未知的,不成功的概率也很大。“沒關系,做課題研究主要是一個培養學生的過程。隻要學生參與了,總能學習到一些專業技能。”而對於失敗的項目,薛亞平表現得十分豁達:“知識都是相通的,但要根據自己的課題預期,來設定研究生的培養目標。”

教育后學,科研要胸懷祖國服務人民

“要以社會需求為出發點,做有用的科研”,這是薛亞平常挂在嘴邊的話。他的課題研究也常常圍繞著國家、人民需求展開。

2018年,薛亞平的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腈水解酶工業催化劑的創制及應用”榮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技術發明一等獎”。該項目在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攻克多項技術難題,創制了系列性能優異的新型腈水解酶工業催化劑,其生物催化反應條件溫和、選擇性高、副產物少、三廢排放少,可廣泛用於醫藥、農藥、食品、材料單體等化學品的生產,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出國留學是國家給我們提供的優質平台。如何利用這一平台做好科研、回饋祖國,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理應思考的問題。”在薛亞平的諄諄教導與精神引領下,團隊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學子。“海外學子要胸懷祖國,抓住現有的平台好好學習專業技能,早日學成歸來,報效祖國。”薛亞平躬身踐行、以身示范,對留學生提出希望。

目前,薛亞平已指導40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畢業,多名學生論文被評為優秀畢業論文。而薛亞平對育人工作還有個小目標——“在退休時,希望自己帶出的碩博研究生可以達到100個。”他笑著說。 

(責編:張克非、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