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浩川,1998年美國阿爾弗雷德大學博士畢業,陶瓷工程專業,CT(Computed Tomography,計算機斷層掃描)的核心部件——CT探測器和材料方面的國際頂尖權威專家,對SPECT(Single Photon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單光子發射斷層掃描)探測器的核心技術深有研究。特別是在材料科學尤其是透明陶瓷功能材料的組成、結構、理化性能以及制備工藝上深有造詣,開發出多項獨特的先進技術,是近20項其專業技術領域相關國際專利的主要發明人。
打破壟斷,CT探測器技術獲得突破
歸國前十多年期間,江浩川在世界500強的通用醫療公司就職,任GE探測器材料首席工程師,參與了GE全部CT新產品(2、4、8、16、64排CT和寶石CT探測器)的研發,全面負責領導5000萬美元的寶石CT探測器材料和探測器項目,成功實現了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全過程。
2012年5月,江浩川被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引進歸國,專門開展探測器材料和器件的研發及國產化,該項目同時又作為中科院寧波材料所135建設中的5個重點培育方向之一。2013年江浩川帶領的創新團隊以填補基礎研究和產業化之間的空缺,為加速科研成果的產業化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被評為寧波“3315”創新團隊。
2013年5月,江浩川任明峰醫療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兼研究院院長。根據公司研發定位和產品所涉及的專業領域,他組建了一支結構合理、碩博為主近兩百人的研發團隊,帶領團隊成員專注於高端醫學影像設備的研發,致力於打破高端醫學影像診療器械國內市場一直被國外品牌壟斷的局面。江浩川以其掌握的高端CT探測器和探測器材料核心技術為基礎,以高端醫學影像產品CT和PET/CT的國產化為目標,逐步建立起整套CT和PET/CT產品系列,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
2016年江浩川帶領團隊成員由其主導的“256排16厘米高清高速大容積醫學CT系統及核心技術研發”項目獲批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數字診療裝備研發”重點專項,獲批國家配套資金5000萬元,該項目的研發成功將CT系列中高端產品進行全覆蓋,扭轉了CT整機系統高端設備被外資品牌壟斷的現狀。
科技救援,首創方艙式應急整體解決方案
疫情當前,責任在肩。疫情暴發以來,江浩川密切關注疫情發展,心系國家、心系疫情、心系醫療工作者,本著“實業報國、科技救援”的理念,帶領企業明峰醫療向湖北、河南、廣東、浙江、山東、江蘇、江西等抗疫一線醫療機構捐贈數十台醫療影像通用CT設備和全球首創方艙式CT。
不斷跳躍攀升的“確診”、“疑似”和“死亡”的數字讓江浩川徹夜難眠。2020年2月上旬,武漢14座方艙醫院在短短10多天內建設啟用,確保做到“應收盡收、不漏一人”。武漢市政府迅速通過改造定點醫院、建設火神山和雷神山醫院,增強收治能力,同時還啟用大空間、多床位的“方艙醫院”來控制疫情的擴散。但是由於“方艙醫院”都是由體育館、會展中心等非醫療場所改建而成,臨時搭建的空間裡根本無法實現CT機房嚴格的屏蔽防護要求,即便在現有醫院的放射科,也都面臨著住院病人和門診病人共用掃描設備而極易交叉感染的危險。
江浩川帶領研發團隊,放棄與家人團聚的假期,聚力創新,以前期科研成果ScintCare CT系列產品為基礎,充分考慮到新建方艙醫院的使用場景,用一周時間首創出方艙式應急專用CT整體解決方案。這一套完善的方艙式應急專用CT包含醫用CT、輻射防護、獨立操作間、獨立掃描間、強紫外線消毒裝置、電源分配系統、空調等,可獨立於醫院或放射科之外,避免受檢者交叉感染,在抗疫的核心節點上,越來越多的方艙式應急專用CT落地各處方艙醫院,在抗疫診療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方艙式應急專用CT具有明峰醫療自主研發的高靈敏閃爍之星探測器,能夠確保數據採集的完整性,提供最全面的影像學信息,圖像分辨率達0.23mm﹔百萬像素1024×1024重建矩陣,圖像數據量提高4倍,可清晰顯示更多的病變細節,對新冠肺炎胸部早期呈現的多發小斑片影及間質改變可准確及早診斷。一次CT檢查不到2分鐘,掃描能力可達一天840人次,創下了同基礎配置下掃描患者的世界紀錄。
江浩川在負責產品研發的同時注重加強研發團隊建設,制訂新產品技術開發戰略布局。以江浩川為負責人的高端醫學影像創新團隊被評為浙江省引進培育領軍型創新團隊。作為明峰醫療的核心技術人才,江浩川切實擔負起支撐技術創新驅動發展第一人的作用,創新性地解決了多項醫療影像系統領域重大技術難題,產品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關鍵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國內在高端醫學影像領域的技術空白,取得了重大成果,為企業發展、實現高端醫療設備的國產化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