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進,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城市規劃設計與理論研究,針對當代城市建設中自然環境破壞和歷史文化斷裂的嚴峻問題,從拓展城市空間發展理論到創建“空間基因”解析與傳承技術,較好地解決了城市規劃設計中城市空間與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共贏發展的技術難題,並成功應用到雄安新區、蘇州古城、2014青奧會等重大城市設計項目以及廣泛的古城保護與新區設計中。研究成果被國家行業技術規定、指南、導則採用,3項作品作為中國首批項目入選國際百年城市設計巡展。
傳承與創新
自然環境的保護事關人居環境的品質,文化特色的彰顯則是城市的“靈魂”。而我國城市建設面臨“水泥森林”“千城一面”等與自然環境失調、歷史文化斷裂的問題,阻礙了人居環境的健康發展。城市空間的現代化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歷史文化傳承的協調統一成為當代城市規劃設計的技術難題。
段進拓展城市空間發展理論,突破了僅研究形式符號與功能分區的局限,提出了城市空間與自然環境、歷史文化互動的研究方法,由此發現了類比生物學的空間基因現象,揭示出空間基因是歷史形成的相對穩定、獨特的空間組合模式。隨后創建了空間基因提取、評價到導控的解析與傳承技術,該技術的應用使規劃設計基本流程從兩個階段轉向三個階段,空間基因分析成為新增必要環節,實現了規劃設計的“在地性”,避免了模式單一、不尊重歷史和自然的設計弊端,開拓了城市空間與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共贏的設計路徑。該研究成果被國家行業技術規定、指南、導則採用,並應邀參與修改了聯合國人居署《城市與區域規劃國際准則》。
守住鄉愁基因 發展城市空間
空間基因解析與傳承技術在段進主持設計的蘇州古城、2014青奧會等重大工程及其它百余城市設計中廣泛應用,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更為重要的是實踐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文化自信”等發展理念。
1998年,段進首次在蘇州建立空間基因綜合評價體系,首創圖、文、指標結合的三維導控方法,在設計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吳良鏞、周干峙、齊康院士等組成的專家組評價“是一項帶有開拓性的工作,不但實踐上在全國具有示范作用,在學術上也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獲全國優秀規劃設計一等獎、國家級優秀規劃設計銀獎。
段進主持了蘇州的古城地區、環古城水系、虎丘地區等系列關鍵性工程設計,通過“水路雙棋盤”“城中園、園中城”“廊空間”“粉牆黛瓦”等空間基因在城市發展中的傳承,“提供了可持續的社會和自然環境,改善了當地人的福祉”(15th LEAF 獎獲獎評語)。“蘇州在經濟發展和古城保護中成功獲得了平衡,對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而言,都是一個值得學習的樣本”(第三屆李光耀世界城市獎獲獎評語)。蘇州因此被評為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會址、我國首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示范區,城市設計成果被住建部選為首批全國范例,獲歐洲杰出建筑師論壇 2018 最佳城市設計獎。
段進在新區設計中運用空間基因理念,使主持設計的南京2014青奧會核心區成為“當代城市文化新地標”,帶動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歐洲規劃高校協會首任主席Kunzmann教授在《disP-The PlanningReview》上進行了撰文介紹,並獲得中德兩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同推廣。該項目還獲得了全國優秀規劃設計一等獎,並作為中國首批項目入選“城市願景1910/2010”國際百年城市設計巡展。
空間基因傳承有利於促進城市建設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段進在主持恩施中心城區的總體城市設計中,針對當地常年靜風、坡地多的地理特征和少數民族的建筑特點,結合現代環境設計技術,在城市空間組合形成多條風廊,改善了城市的微氣候。該成果以“創新性地實現了經濟增長、自然保護和民族文化延續的共贏”(54th ISOCARP 獲獎評語),獲全球規劃行業學會“2018卓越設計獎”。
中國特色 雄安質量
2017年4月,段進應邀參加雄安新區規劃工作,通過空間基因研究傳承中國特色與營城智慧,為《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確立“一方城、兩軸線…”的城市總體格局提供了技術支撐。
同年7月,《雄安新區起步區城市設計國際咨詢》面向全球招標,作為唯一的本土設計團隊,段進團隊從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279家報名機構中脫穎而出,設計成果被國內外專家評選為三個優勝方案之一。隨后段進主持了雄安核心區方城的設計工作,將華北平原的“城水關系”“方城形態”“軸線基因”等理念運用到城市規劃當中。
2018年,段進作為首席專家統籌全國12家單位、100多位專家,共同完成了《雄安新區規劃技術指南》,為雄安“國家大事、千年大計”做出了重要貢獻,有關專家評價《指南》為“系統性探索和創新,對體現‘雄安質量’的新區規劃標准體系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方向性和基礎性意義,達到了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