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經濟科技>>科技服務
第八屆僑界貢獻獎人物風採錄(二十)
孫凌雲:二十載研究風與雪 一朝新療法沁心田
2021年02月19日14:22  來源:中國僑聯

孫凌雲,南京鼓樓醫院副院長、南京大學風濕免疫研究所所長。現任國家干細胞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醫藥學會干細胞質量控制和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抗衰老學會交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蘇風濕病學會主任委員。在國際上首先開展異體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病,完成1312例治療。在Cell Stem Cell、Nat Immunol、Immunity、Nat Commun、Stem Cells等發表論文460篇,其中SCI論文185篇,主參編專著30部。曾獲國家科學技術獎發明獎二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中華醫學二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共21項獎項。

天道酬勤 不辱使命

風濕免疫病被醫學界稱為“不死的癌症”,過去一直被認為沒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國外對風濕病的研究始於上世紀20年代,而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才起步。1979年,南京鼓樓醫院風濕免疫科由我國著名的風濕病專家葛民澤教授創建,1990年孫凌雲研究生畢業后來到該院風濕免疫科工作,他勤奮好學、為人謙虛,深得葛民澤教授器重。1993年孫凌雲接過重任主持免疫科工作,作為當時最年輕的科主任,他給自己定下目標,要用20年的時間將科室打造成名列行業前茅的學科。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孫凌雲牢記葛民澤教授的囑托,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學科建設上,靠事業凝聚人心,靠團結發展學科。他說:“一個團結和諧的團隊是學科發展的根本。要為病人提供滿意、高效的服務,全科必須一盤棋。”孫凌雲與同事們一起營造勤奮好學、團結穩定的科室氛圍,著力提高團隊整體素質,短短十幾年,風濕免疫科在醫療、教學、科研等各方面都有了質的飛躍。他與同事們一起率先開展了造血干細胞移植、間充質干細胞移植、非清髓性化療等治療方法和臨床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拼搏奮斗 碩果累累

上世紀90年代,國外對風濕病的研究發展迅速。為掌握治療風濕病最前沿的技術,1994年3月,孫凌雲遠赴意大利求學,並將他在意大利看到的病例、治療方法、心得等記錄下來,用半年時間完成了一部38萬字的專著——《分子風濕病學》,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研究的空白。

系統性紅斑狼瘡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一直是世界免疫學和臨床風濕病學領域中的一大難題,備受醫學工作者關注。孫凌雲也在鍥而不舍地尋找破解的鑰匙,他瞄准干細胞移植技術可以治療一些頑症這一尖端技術潛心開展研究。1998年底,他與同事們在亞洲率先開展造血干細脆移植治療紅斑狼瘡技術獲得成功﹔2003年~2004年,他又先后赴日本和英國學習干細胞移植的最新方法治療狼瘡病。與此同時,他帶領課題組開始進行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研究,這是一種全新的方法,在當時國內外尚無先例。

孫凌雲教授課題組於2007年在國際上最早開展異體因間充質干細胞(MSC)移植治療難治性紅斑狼瘡患者的臨床研究,並推廣應用於類風濕關節炎、肌炎皮肌炎、硬皮病、干燥綜合征等的診治。

在自身免疫病患者間充質干細胞(MSC)基礎研究方面,孫凌雲教授課題組通過大量的研究數據,証明了系統性紅斑狼瘡(SLE)患者骨髓MSC與正常人骨髓來源相比,MSC均參與患者衰老、凋亡增加、內源性及外源性凋亡等過程﹔ MSC還導致SLE患者骨架異常、遷移能力下降等。同時,該研究組發現SLE患者體內高水平TNF-α通過活化NF-κB,抑制了BMP-Smad通路,進而抑制MSC成骨,揭示了SLE患者骨髓MSC成骨分化異常的新機制。

動物實驗研究方面,該課題組發現正常鼠骨髓MSC可顯著改善MRL/lpr狼瘡鼠生存率、蛋白尿、腎臟免疫復合物沉積及皮膚破潰,而狼瘡鼠骨髓MSC療效較差。狼瘡鼠骨髓MSC CCL2表達顯著下降,導致其調控B細胞能力缺陷,外源性重組CCL2處理可恢復狼瘡MSC,進而對B細胞起抑制作用。由此,孫凌雲通過進一步對SLE患者研究發現,MSC移植可通過調節OAZ基因抑制B細胞活性,從而揭示了MSC對B細胞作用的新機制。孫凌雲教授課題組提出了“SLE不僅是造血干細胞病,而且是間充質干細胞病,自體間充質干細胞不適於治療紅斑狼瘡”的新觀點,表明該開創性的系列研究水平處於世界領先,為難治性紅斑狼瘡等免疫病的治療開辟了新的治療途徑。

(責編:蔡雨荷、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