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國良,1985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原杭州大學)生物系,1993年獲德國馬普分子遺傳研究所暨柏林技術大學博士學位,之后在馬普分子遺傳學研究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行博士后研究,2001年回到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工作,並擔任中科院與德國馬普學會合作招聘的青年科學家小組組長,201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作為我國表觀遺傳學和發育生物學領域的學科帶頭人之一,徐國良研究員在“DNA甲基化與去甲基化的分子機制”以及“重編程過程中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等領域有著一系列國際前沿和領先的成果。曾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TWAS 2013年度生物學獎、2014年度陳嘉庚生物科學獎、2016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和2017年度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等。擔任Development期刊編輯顧問,J Biol Chem和National Science Review期刊編委。
潛心科研,學術成果豐碩
徐國良研究員長期致力於表觀遺傳學重大問題的前沿性探索,在“DNA甲基化與去甲基化的分子機制”以及“重編程過程中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研究領域研究成果豐碩,先后在Science、Nature、Cell、Cell Stem Cell等國際頂尖期刊發表論文80余篇,其中通訊作者論文28篇。他引超過5000次,通訊作者論文他引超過2000次。
近年來,徐國良研究員在DNA去甲基化發生的分子機制領域方面的研究在國際處於領先地位。主要有以下六方面的突出貢獻:1)首次發現5-甲基胞嘧啶酶促氧化介導DNA去甲基化的分子通路。2)揭示了受精卵中DNA去甲基化的分子機制及生物學意義。3)揭示了DNA氧化去甲基化為體細胞重編程所必需。4)揭示了DNA氧化去甲基化在小鼠神經發生和認知方面的功能。5)揭示了胚胎發育過程中關鍵信號通路的表觀遺傳調控機理。6)發現一種新的DNA修飾,通過表觀遺傳作用調節萊茵衣藻的光合作用。
言傳身教,注重人才培養
2001年回國以來,徐國良研究員先后主持和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重大研究計劃、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科技部973項目、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等多個項目,組織協同攻關,具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參與組織了“單細胞真核生物的奧秘”交叉學科論壇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國際同行好評﹔擔任JBC、Biochem. J和PLoS One等期刊編委,為提升中國表觀遺傳學研究的國際影響做出了重要貢獻。
作為一名導師,徐國良研究員嚴格履行“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注重培養德業雙馨的優秀人才,嚴謹求實的科學作風對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產生了深刻影響,所培養的多名研究生和博士后獲得了諸多榮譽,包括吳瑞獎學金、中科院院長優秀獎、特別獎、中科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朱李月華優秀博士生獎等。他所培養的學生中已有4位以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的身份回國工作,作為新一代科研骨干從事科學研究。
此外,徐國良研究員擔任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積極發揮學術咨詢等作用,促進了實驗室重大成果產出、人才隊伍建設、學術交流與合作等。在實驗室管理方面,嚴格執行制度流程,環境優美整潔,氛圍溫馨和諧,經常作為示范實驗室接待來訪人員考察觀摩。他還十分重視公益活動,積極參與科學傳播和普及工作,通過實驗室開放活動面向大眾宣傳科學知識,常年接待上海市實驗學校、七寶中學等學校的初、高中生進行科普項目,啟迪青年學子的科學興趣。
作為新時代的歸僑,徐國良為人正直、待人謙遜、勤懇敬業、治學嚴謹、淡泊名利,是一名杰出的學術帶頭人,為我國表觀遺傳學領域的快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