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經濟科技>>科技服務
第八屆僑界貢獻獎人物風採錄(十七)
陳俊平:創新導航系統,追逐國際水准
2021年02月09日14:14  來源:中國僑聯

陳俊平,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衛星導航(GNSS)數據處理技術和北斗地面運控信息處理技術的研究,2013年入選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2019年入選中國測繪學會青年“科技創新人才”。

根植沃土,爭創一流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隻有通過不斷學習才能做到與時俱進,才能掌握最新的技術和最有效的方法,在本職崗位上創造出新的成績。陳俊平在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努力爭創一流,主動思考,不斷創新工作方法,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題。

2011年,陳俊平懷著一顆“建設我國自主導航系統”的初心,從國外科研機構回國,進入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這個大家庭。剛回國2個月時,單位就安排他負責一項北斗重大專項項目的申請,但該項目上海天文台積累的經驗數據較少,他本人之前也沒有太多接觸過,而與此同時,競爭單位已經對該項目跟蹤了很長時間。面對困難他沒有畏懼,立即組建起了團隊,扎實調研、集中攻關、嚴密驗証,大膽地提出了多項創新性的方案,最終順利拿下了該項目,圓滿完成工作任務。

在科學的跑道上,永遠隻有第一,沒有第二。尋找一片沃土,獨立栽下一棵“科技樹”,再把它培植長大,一直以來,陳俊平就是用這樣的信念,栽下一棵棵科學的“樹苗”,經過辛勤的耕耘,收獲了一個又一個碩果。雖說科學無國界,但作為炎黃子孫的他認為,在國外無論取得多大的成果,如果不能應用到祖國和人民的需要中,心裡也不會有幸福感,而他選擇的這片“沃土”無疑就是祖國。

攻堅克難,刻苦鑽研

科學家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除了要有不斷開拓進取、攻堅克難的“科學家精神”決心,還必須秉持“不忘初心”的理念,這是科學家精神最寶貴的地方,陳俊平就是這樣一位堅守初心的科學家。

面向國家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面對發達國家將“定位、導航和定時(PNT)技術”列入出口管制框架的不利外部環境,陳俊平擔任北斗地面運行控制處理中心系統總設計師,帶領團隊刻苦鑽研,升級了北斗核心信息處理系統,確保了北斗地面運控時空數據處理的自主可控,解決了北斗高精度服務的“卡脖子”難題,實現了北斗國際領先的分米級星基增強服務能力。該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由多位院士組成的專家組評價該工作“具有重大創新,成果居國際先進水平,其中的四重參數疊加差分體制和高精度差分參數播發體制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團隊申請了包含4項國際專利在內的13項專利,為完善我國獨立自主衛星導航地面運控技術體系貢獻了力量。

立足世界,服務國際

高軌地球同步軌道(GEO)衛星,是北斗二號系統服務的主干衛星。由於其相對地面幾乎靜止,造成時空參數強耦合,參數估計性能低且不穩定,國際上大部分科研機構都把GEO衛星排除在精密數據處理之外。針對這個國際性的挑戰,陳俊平團隊提出了衛星鐘差約束及建模的時空參數確定方法,並根據我國北斗系統地面測控網都在境內,覆蓋范圍隻有GPS系統測控網的約1/50,衛星每次出境時間達到17個小時以上的特殊情形,提出了位置和速度融合的廣播星歷擬合方法,大大提高了衛星軌道擬合及預報精度。以上成果自2017年1月應用於北斗二號系統以來,北斗空間信號誤差(SISRE)大幅降低,時空參數性能提升了60%。

針對以上研究成果,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組織了成果鑒定會,中國科學院陳俊勇院士、楊元喜院士等8名專家在鑒定意見中指出:“項目成果居國際先進水平,其中的廣播星歷軌道與鐘差參數綜合性能提升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實現了現有終端不作修改即能提升導航定位能力。成果接入北斗二號系統以來,服務穩定,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和軍事效益,對國家安全具有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接過前人的精神火炬,披荊斬棘、砥礪前行,他們以豐碩的創新爭先成果,詮釋了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無愧於“民族脊梁”“時代之光”的稱號。盡管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也許改變不了什麼,但陳俊平始終相信,“眾人拾柴火焰高”,隻要通過我們每個人的辛勤付出,就能用最小的權限換取最大的成果,為國家科學事業走向世界貢獻更多力量、為國家培育出更多優秀的青年人才,讓科學這棵大樹更加枝繁葉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傳承與創新是陳俊平同志始終不忘的初心,因為,這個夢既是他的個人夢,更是行業夢、國家夢,值得所有科技青年砥礪求索、奮力追夢!

(責編:蔡雨荷、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