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經濟科技>>科技服務
第八屆僑界貢獻獎人物風採錄(十六)
杜建忠:十年磨一劍,潛心高分子囊泡研究
2021年02月08日14:49  來源:中國僑聯

2009年,34歲的杜建忠博士受聘為上海高校特聘教授即“東方學者”。2010年,他辭去在劍橋大學的工作,全職在同濟大學任教。在這裡,他先后獲得了上海市“浦江人才計劃”、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支持,並在2017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19年榮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加入到我國沖擊世界科學前沿的主體骨干力量行列。在這些榮譽與獎勵背后,是他十年如一日的潛心付出。

回國十年來,實驗室條件愈發完善,研究隊伍愈加壯大,科研成果愈來愈豐碩,都離不開杜建忠教授對這份事業的無私奉獻。他不但專注科研創新,在高分子材料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成果,同時非常注重立德樹人,秉持著“立德樹人、德為人先、學為人師、敬業愛生”的育人宗旨,傳道授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學子,深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

科研工作,獨具匠心

在科研創新方面,杜建忠教授在囊泡結構設計和醫學應用領域(糖尿病、癌症、抗菌)開展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研究成果,如:提出了光交聯誘導囊泡膜微相分離,模塊化構建非均相膜囊泡的新思想,並依此提出了“以糖控糖”的全新概念,構筑了人工核膜、雙門控、腫瘤干細胞靶向、超聲響應、診療一體化囊泡,為血糖調控、癌症診療提供了新策略。

教書育人,孜孜不倦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作為一名優秀的高校教師,杜建忠教授不僅有著淵博的知識,更有著高尚的道德情懷。他敬業奉獻,在教書育人方面有著博愛之心,創新方法、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同時不斷加強學習,更新教育觀念,時刻掌握著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

杜建忠教授在同濟大學從事教學工作長達10年,曾榮獲上海市育才獎、上海市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導師、中國復合材料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導師、同濟大學“我心目中的好導師”等多項榮譽稱號和獎勵。作為高分子材料系主任,主持“本科生4I培養模式建設”校級教學改革,研究制定了培養本科生在創新性、國際化、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方面的教學改革方案,並取得顯著成效。

除了學術上的指導,在日常生活中,杜建忠教授也會時常表現出“慈父”的一面。在學生遭遇挫折時給予鼓勵與支持,在學生陷入迷惑時給予指引與肯定,在學生取得成功時給予鼓勵與贊揚,杜建忠教授將他對於學生的關愛融入每個人的學習生活中。

國際交流,展現風採

杜建忠教授從“引進來”和“走出去”兩個方面深度促進了國際交流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果。

在“引進來”過程中,杜建忠教授不僅邀請國外著名課題組的博士來課題組從事博士后研究、招收國際訪問學生加入課題組,還在主持開展國際合作項目時,邀請外籍院士、著名學者等赴同濟大學進行學術交流,推動各學科領域的交叉滲透,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引入了優秀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了學院教育體制的創新優化。

在“走出去”過程中,杜建忠教授派遣博士生赴哈佛、帝國理工、牛津等國外著名課題組開展國際交流,並受邀請前往多個國家參加國際會議、發表學術報告,向國際科研工作者們介紹了同濟大學優秀的科研成果,在國際舞台上充分展現了同濟人的風採。

服務社會,心系國家

杜建忠教授身為一名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科技工作者,有著主動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將自身的學術追求與國家、社會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他時刻關注著醫護人員的需要,在接到醫院的求助電話后,他帶領團隊緊急開發出新型抗菌、抗病毒、抗霧醫用防護用具,提供給一線醫生使用,以科技創新的形式回饋社會,為抗擊疫情做出了實際貢獻。

除此之外,杜教授還利用網絡為廣大學子傳道授業。2020年3月19日,應華中科技大學邀請,杜教授通過網上直播為該校及武漢部分高校師生作了長達2小時的題為“Self-Assembly of Polymers into Designer Vesicles for Biomedical Applications”的英文學術報告。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杜建忠教授懷揣“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不斷探索創新,累積科研實力,准確把握科技發展變化趨勢和機遇,聚焦發展面臨的重大瓶頸問題,在科教興國偉大事業中身體力行,在科技發展建設中率先垂范。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杜建忠教授十年來奮戰在教育工作一線,探索教與學的真諦。在歲月更迭中,他以身立行,淡泊名利﹔在教學中,他以德立身,實現言傳與身教相統一,成為學生成長的引路人。作為一名中共黨員,杜建忠教授堅定理想信念,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愛崗敬業,忠誠於偉大的教育事業﹔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積極創新,獻身國家科研事業,用實際行動為實現祖國富強和民族振興貢獻著自己的熱血和力量。

(責編:蔡雨荷、徐玉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