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熱點專題>>中國僑聯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僑心聲
聽!上海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上的僑界聲音
2021年01月29日13:35  

1月25日,上海市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召開多場專題會議,圍繞推動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改,不斷提升“五個中心”核心功能、做強做優“五型經濟”,“打造中心節點”和“戰略鏈接”等專題,委員們積極建言獻策。多位市僑界政協委員據此作了精彩發言。

徐大振:圍繞如何高質量推進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提四點建議。

1. 准確把握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內涵變化。從宏觀上看,在新發展格局下,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內涵發生了變化。因此,進入“十四五”以后,就航運中心建設本身來說,新發展階段意味著提升服務能級、完善功能集聚和聚焦內涵建設,初步要形成以數字化手段支持的集貿易鏈、港口+航運+物流鏈、金融鏈乃至環境友好的“綠色航運”於一體的“航運生態圈”。

2. 前瞻性地思考作為雙循環戰略鏈接的航運新業態和新需求。就外部發展環境來說,上海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推進世界級港口群一體化治理以及長三角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都給作為滿足派生性需求的航運中心建設提供了環境支持。航運與國際貿易、產業結構調整密切相關,承接的貨物流向流量以及運輸過程中的貿易、金融、法律、物流分撥配送等增值服務在新發展格局下會產生新的業態和需求,因此在改單一出口導向為雙循環戰略鏈接導向的運輸系統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資源配置方面要有前瞻性思考。

3. 致力於國際航運中心建設的高質量發展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影響力不僅僅是個“量”,要說量,則還要考慮國際水水中轉的量。影響力的擴大還是要聚焦在基礎設施建設、運輸系統優化、業務功能拓展方面建立符合國際航運運作慣例的中國標准、中國規則,質量的提高體現在支持航運業發展的高端服務要素的整合能力上。要做到這一點,有兩個關鍵點,一是市場吸引力,決定市場吸引力的關鍵是:制度建設是否更加開放、要素流動是否更便利,從業者是否更宜居,以此來集聚濃度、鏈接強度和輻射廣度。二是人才。要加大對基於政府間、國際院校間、行業協會間交叉合作的高端人才培養以及類似像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這樣的智庫研究機構的支持力度。

4.在具體細分航運業態方面,結合2020年市政協港澳台僑委的調研課題,建議通過擴大滬港合作,在船舶、飛機的融資租賃方面有所突破,與世界著名航運中心如新加坡、倫敦在航運法律、金融、保險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同時創造條件,依照國際慣例的管理辦法,在功能性機構引進方面加大力度,這一點可以結合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高度開放的國際運輸管理”予以先行先試。

黃羅維:聚焦五型經濟,建設自貿區臨港離岸綠色金融集聚區

大力發展臨港新片區的離岸綠色金融產業,建設上海自貿區臨港離岸綠色金融集聚區,具體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離岸綠色金融集中地,現在世界主流投資機構大都設立了綠色金融部門,並且在全球設立分支機構,以盡可能地接近綠色投資項目來源地,獲取有效的投資信息。臨港離岸綠色金融集聚區可以此為契機實現差異化發展,既在定位上明確以“綠色金融”為核心,又在政策上用足“離岸”概念,為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各種規模金融機構在臨港設立專門投資機構提供各種便利條件。同時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針對綠色技術創新開展投貸聯動業務,支持和培育專注投資於綠色技術的私募股權和創投機構,鼓勵保險公司開發支持綠色技術和產品創新的保險產品。

二是離岸綠色金融信息中心,伴隨綠色金融機構和綠色項目而來的是全球綠色金融領域的最新資訊,通過引導和培育,利用自貿區信息化無障礙流通優勢,積聚全球綠色金融信息服務機構等,並形成中國在全球綠色金融領域的話語體系。

三是離岸綠色金融研究承載地,通過建立上海自貿區臨港離岸綠色金融研究機構,吸引全球綠色金融和可持續金融領域的頂尖人才,形成上海自貿區臨港離岸綠色金融智庫,為離岸綠色金融集聚區建設提供框架指導、政策研究和實施方案,以國際眼光,立足臨港,構建獨特的、符合國際慣例的綠色投融資集聚區。

四是全球可持續發展論壇,依托上海自貿區臨港離岸綠色金融集聚區建設成果,定期在臨港舉辦“全球可持續發展論壇”,邀請金融機構負責人、頂級智庫、院士專家及創新人才等交流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挑戰、經驗、投資機會和未來趨勢,通過舉辦論壇、博覽會、評選等活動形式,積極倡導“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這一全球具有廣泛共識的主題,形成臨港一張面向全球的綠色金融靚麗名片。

齊軒霆:用流量思維發展流量經濟

上海發展五型經濟,流量經濟是關鍵發力點和突破口。上海的流量存量世界先進,但其集聚度、流通力、協同效應尚有差距。上海要用流量思維,吸引聚合和引導線下流量和線上流量,帶動城市流量經濟發展。建議:

1.上海是一個“自帶流量”的城市,要善於用線下流量吸引大平台和大品牌入駐,而突破傳統招商引資的套路。傳統的市政配套,稅收土地政策,住房教育醫療等人才扶持這些都是成本角度,而平台企業更看中的更在於營收增長,那就是能與平台對接的人流、物流、錢流、商流,如果還能針對企業聚合要素、營造氛圍、打通鏈接,從而把上海的要素有機地對接到品牌和平台企業的價值創造中就更理想。上海作為引領性的消費文化街頭潮流成為互聯網行業首選場地,上海要利用好這個優勢,對這類線下活動根據背后自營品牌或電商平台的營收落地上海的情況差別對待,鼓勵把流量變現在上海。

2.把線上流量平台吸引來之后,要突破傳統的招商引資眼光,以大流量的思維看待,所謂“流量變現”就在於通過這些平台集聚、整合、輻射本市的線下流量使后者變得更大、更活、更具變現價值。上海可以多種創新方式方法打造節點和鏈接,在“五五購物節”“六六夜生活節”基礎上創造更多新經濟線上線下節日,在“新經濟23條”基礎上出台幫助刺激消費升級需求的政策,賦能供給,驅動變革,給本地品牌帶銷量,為存量要素帶流量增量。

3.對流量經濟的監管,同樣要流量思維。要認識到良好的監管,對於流量經濟起到的是“清障”、“去垢”、“疏導”的作用。上海作為一個地方政府,如何在全國性法規框架下畫好監管邊界?一是先行先試對全國法規有所例外和突破﹔二是通過司法仲裁行政先例,借助個案,不斷厘清現有全國法規對流量經濟的解釋和適用問題﹔三是重視平台的樞紐作用和監管輔助作用,並明確主播、平台、流量中介、廣告經營者、廠家、商家、消費者各方的責任。上海政府作為市場監管主體應該反壟斷,但上海作為招商的競爭主體,追求的恰恰應是核心城市對流量的控制和主導。

來源:上海僑聯公眾號

(責編:徐玉涵、孫爽)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