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海1月3日電 題:廣西北海僑港:昔日難民安置點 今成異域風情街
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越南卷粉,越南雞絲粉、越南煎堆、越南春卷……走進廣西北海市僑港鎮,隨處可見的越南風味小吃攤點,滿大街的越南特產,給人置身異域的錯覺。
僑港鎮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小的建制鎮,轄區面積1.1平方千米,陸地面積0.6平方千米。在這座小鎮上,生活著1.8萬人,其中歸僑僑眷佔95%。
今年73歲的歸僑周勝林,就住在僑港鎮上,僑港40多年前本來是一片荒灘,1978年,受越南當局排華風波影響,大批華僑華人被迫離開當地,當年約有7000多名僑胞拖兒帶女回到這片荒灘,這些以前從事漁業的歸難僑,開始了在北海的生活。周勝林就是這些歸難僑的其中一個。
“剛開始時,蝸居在政府為我們蓋好的油氈棚屋內。每間棚屋寬約4米、深約5米。”周勝林近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為妥善安置7000多名同周勝林一樣的歸僑,1979年6月,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劃出1.1平方公裡的面積,批准成立北海華僑漁業公社(后更名為“僑港鎮”),讓僑民可靠海而居。1981年,僑港鎮興建了55棟1090套房子用於安頓歸僑,周勝林一家五口住進了60平方米的兩室一廳。
僑港鎮這個與中國改革開放幾乎同齡的“難僑鎮”,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開始了飛躍式發展。周勝林的身份,從一名歸難僑不斷改變,先是僑港鎮富華漁業公司的副經理,后來又成了經理,2009年,周勝林正式退休。最高峰時,周勝林管理的漁船有一百多艘、六七百人。
如今,僑港的傳統近海捕撈向遠洋邁進,漁業年總產量10多萬噸,總產值近20億元(人民幣,下同)。這裡建成了僑港半島水產品加工區,從建鎮初期兩家小型企業發展到20多家企業,形成了“產、工、供、銷”為一體的海產中心。僑港已成廣西壯族自治區乃至全國的漁業重鎮。
昔日沒有人煙的荒灘,正在變成獨具特色的歸僑小鎮。2012年,當地政府提出了建設“風情僑港,魅力小鎮”的建鎮思路,通過打造僑港的美食文化、節慶文化來推動僑港的旅游發展。
“到目前為止,北海市政府共投入2000多萬元,將僑港鎮的街道,打造成具有異域特色的風情街,街內建設有美食街區,還設有海味及手工藝品銷售店鋪。”據北海市銀海區僑港鎮副鎮長石秋碧介紹,經過多年打造,僑港已成為美食天堂,旅游網紅打卡地,每年接待游客量超過300萬人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