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為在洛杉磯華埠,一些中餐廳在室外增加餐位。 |
本期看點:寒冬來臨,美國新冠肺炎疫情反彈形勢嚴峻。僅11月,美國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就超過300萬。持續惡化的疫情給美國社會經濟活動帶來嚴重影響,各地華埠難逃沖擊。
深陷困境,華埠積極尋求“突圍”。據美國華文媒體報道,近日,為了幫助紐約曼哈頓華埠經濟復蘇,多個華人社團聯合發起“亮麗中國城”計劃,民眾通過在線捐款“認領”一個以自己命名的燈籠,一同點亮華埠,吸引更多游客與民眾。
不只是紐約,在美國其他華人聚集的城市,一座座歷經風雨的華埠都鉚足了勁,直面挑戰,絕地尋生。
“商家撐得很辛苦”
“前陣子,商家還是蠻有信心的,覺得生意會好起來,因為政府允許餐廳開放部分堂食了。但這兩周,隨著紐約疫情反彈,商家又開始擔心生意會不會垮。現在,大家支撐得真的很辛苦!”和本報記者說起曼哈頓華埠的近況,紐約華僑衣館聯合會副主任邱錦妍話語間難掩無奈。
據報道,隨著紐約市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數持續飆升,市長白思豪近日再次警告稱,全市或將於12月的第一周升級為橙色區域,屆時室內用餐和健身房等必須再度關閉。這一消息讓曼哈頓華埠的餐飲業者們憂心忡忡:冬季本來就是餐飲業運營的淡季,寒冷的天氣增加了戶外就餐的困難,如果連有限的室內用餐也無法開放,那對餐廳來說無疑雪上加霜。
在美國西海岸的洛杉磯和舊金山,這兩座華僑華人聚居的城市同樣深陷疫情陰霾之中。從11月21日起,加利福尼亞州所有處於“紫色”防疫等級的地區開始實行為期一個月的“宵禁令”。在此期間,每天晚上10時至次日凌晨5時,非必要工作、活動和聚集都被禁止。
“‘宵禁令’對當地華埠的影響是很大的,本來白天人氣就不旺,現在夜間的生意也基本沒法做了。”美國南加州華人聯合總會副會長盧威向本報記者介紹,位於洛杉磯市中心附近的中國城有大大小小的店鋪近1000家。今年以來,持續不斷的疫情讓這座擁有130年歷史的老華埠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前段時間,我去中國城,嚇了一大跳。過去,要在6層的停車場找一個空車位是很難的事,但現在裡面空空蕩蕩,想停哪就能停哪。”
生活在舊金山的美國華商總會顧問蔡文耀也為當地華埠的蕭索感到擔憂。“華埠裡的小餐廳、小超市受疫情沖擊最大。現在,游客明顯減少,華人社團也不舉辦大型活動,很少有人到華埠去用餐、購物或觀光。不少商家不得不關門歇業,甚至倒閉。一些中餐廳為了生存,就在室外搭建了臨時餐位,或是提供外賣服務。但是冬天陰雨天氣多,華埠面積又不大,沒有這麼多露天餐位的空間,因此商家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
“度過最難的時刻”
面對生意蕭條、人氣冷落的經濟“寒冬”,美國各地華埠不約而同地選擇抱團“取暖”,在危機中找尋復蘇生機。
當地時間11月24日,美東華人社團聯合總會攜手紐約市議員陳倩雯辦公室、紐約華埠商業改進區等機構,向曼哈頓華埠內以經營餐廳為主的小商家贈送了價值1萬元的100套透明擋板。
“商家們在餐桌上放置這些擋板,既可以有效防止病毒傳播,也能滿足經濟發展之需。”作為美東華人社團聯合總會主席梁冠軍的助理,邱錦妍表示,感恩節以及年底的一系列節假日即將到來,原本一年中經濟最活躍的時期遇上疫情卷土重來,使許多中餐廳老板和員工都擔心生意受損。聯合總會希望通過捐贈這些擋板起到雪中送炭、振奮人心的作用,也為華埠經濟復蘇作出貢獻。
洛杉磯華埠服務中心則在3月疫情暴發之初便成立了一支120余人規模的應急團隊,開展一系列工作來幫助商家應對疫情沖擊。
“服務中心與商場管理部門協調之后,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提供廣場、馬路邊、停車場等場地,並允許商家打開倉庫大門,擺放室外攤位,以解決他們無法在室內經營的難題。同時,服務中心與美國小企業管理局積極對接,幫助華埠有困難的中小企業申請救急補助,僅10月就申請了30多萬美元。此外,服務中心還多次舉辦線上講座,為華埠商家講解疫情之下美國政府出台的相關政策,讓他們更加清楚如何合理利用政策來維護自身權益、緩解經營困境。”盧威介紹,服務中心的工作不僅面向華埠的商家,還包括為住在華埠的華裔老人發放免費食物,並在下屬的診所內為低收入同胞提供免費治療。“最近,這些診所還給華埠內的商家和住家提供免費打流感疫苗的服務,很受大家歡迎。”
蔡文耀介紹,為了有效防控疫情,舊金山華埠內的診所同樣為商家和居民提供免費核酸檢測服務。“可以看到,華埠內的同胞在疫情防控方面做得很到位,都佩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商家們也在積極改變經營方式,希望通過自救和互助,度過這段最艱難的時期。”
“冬天總會過去的”
“這兩天,我路過華埠的百老匯大街,發現沿街的商鋪幾乎都開著大門,商家們千方百計堅持營業。不僅如此,華埠多了好幾棟新建的商住兩用大樓。聽說幾家華人商會還在醞釀疫后華埠的商業恢復規劃,准備進一步擴建商業圈。這些跡象都表明,大家仍然有信心、有盼頭,華埠依然有很強的經濟活力。”盧威在美國定居已有30年之久,許多朋友都在華埠生活、工作。在與這些朋友的日常交流中,他最深的感觸是,雖然疫情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大家始終心懷希望。“許多商家都摩拳擦掌,准備在疫情之后好好大干一番,東山再起。”
美國人口普查局雇員焦聖安因為工作需要,每個月都會去曼哈頓華埠做隨機家訪。他向記者感嘆,華人社區的團結讓他印象深刻。“雖然按照目前情況來看,疫情還會持續一段時間,華埠的商家日子過得很煎熬,但我能感覺到大家都在咬牙堅持並相互打氣。我在新聞裡看到,中國已經有效控制住疫情,人們的生活都恢復正常。在我的故鄉北京,稻香村開了,新街口等商業街也熱鬧起來了。希望紐約也能像北京那樣,快些從疫情的陰影中走出來!”焦聖安說。
對於舊金山華埠的疫后復蘇前景,蔡文耀同樣抱著樂觀態度:“舊金山華埠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華埠,已經成為當地著名的旅游景點。這裡不僅華人聚集,還是美國西海岸人口最密集的區域之一,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和商業價值,所以不用太灰心!”
來自其他族裔的鼓勵也給華埠復蘇注入更多力量。不久之前,一群美國當地的青少年義工來到曼哈頓華埠,在華人商家臨時搭建的露天攤位的隔板及遮雨棚布上繪制了許多生動的涂鴉。還有一些大學生義工挨家挨戶發放傳單,幫助商家了解政府的補助政策。“這都讓華埠的商家和居民感到很溫暖!大家一起努力,冬天總會過去的!”邱錦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