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地方快訊
福建唯一,全國亮相!僑鄉法庭經驗獲贊
2020年11月24日09:30  

11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第四次全國人民法庭工作會議。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法院黨組書記、院長何文珍在會議上作經驗交流發言,系全國十三個單位代表和個人之一,也是福建省唯一發言的單位代表。

法庭1.jpg

莆田市涵江區江口鎮是福建著名僑鄉,在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約38萬人,分布在東南亞和歐美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基本上“家家有華僑,人人是僑眷”。區法院、僑聯、司法局等共同攜手,針對涉僑案件當事人回國參與訴訟難、審理周期長、執行難度大、調解意願高等特點,緊緊圍繞“司法為民、公正司法”工作主線,打造“集中規范審理、多元糾紛化解、司法職能延伸”的涉僑審判品牌,被福建高院列為全省法院司法品牌項目,受到中國僑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最高法院司改辦、福建高院等方面領導的充分肯定,並在中國僑聯涉僑維權機制建設現場會上介紹經驗。法庭8次受到省級以上表彰,曾榮獲全國法院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法庭2.jpg

一、立足區位特色,集中規范審理

一是突出集中。2012年1月設立“涉港澳台僑民事審判合議庭”,在全省率先實現涉港澳台僑案件歸口集中審理,統一裁判尺度,掌握類案規律,研判解紛思路。共受理涉僑案件1883件,佔全庭收案的41.52%,調撤率達70%,辦理司法互助案件256件。

二是突出規范。對立案審查、文書送達、法律適用、文書制作、判后答疑等環節進行統一規范,同時建立送達前身份信息、訴訟材料、初步法律關系“三審查”制度。編印《處理涉港澳台僑民事糾紛實務操作指南》《訴訟指南》和《涉港澳台僑糾紛多元化解典型案例集》,經常為僑胞解釋境內外法律制度差異,引導涉僑當事人依法規范訴訟。

三是突出便捷。推行節假日、夜間辦案,創新“互聯網+”司法模式,建立全流程在線辦案的“雲解紛”平台,解決涉僑案件當事人常年在境外、時差不一致、受疫情影響無法到庭等訴訟不便問題。

二、立足糾紛特點,深化多元調解

一是建立“一個中心”。成立“訴非聯動中心”,統一指導、協調涉僑多元調解銜接工作。推行涉僑民商事案件中立評估、無異議調解方案認可、無爭議事實記載機制,開展專職調解、律師調解,推進訴源治理。

二是形成“兩支隊伍”。從各駐外商會、行業協會中選聘25名特邀調解員,在新加坡等六個國家以及港澳台地區,依托華僑華人社團,選任9名海外調解聯絡員,接受法院委派、委托調解。

三是設立“三個站點”。在江口鎮僑聯設立調解銜接工作示范點,在赤港華僑經濟開發區和莆田高新技術開發區設立法官工作室,在部分僑企設立訴訟調解與人民調解銜接工作站,定期派駐挂鉤法官,開展法律咨詢,巡回化解糾紛。

四是完善“四項制度”。建立調解聯席會議、調解情況通報、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復雜疑難糾紛聯調等制度,召開調解聯席會議93次,通報調解情況82次,排查化解矛盾糾紛300余起,聯動調解復雜疑難糾紛88起。

五是推進“五類調解”。訴前調解涉僑糾紛600余起,協助調解230件,委托調解335件,指導調解156件,確認人民調解協議效力122件,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三、立足僑情實際,創新司法服務

一是創建無訟僑村。在僑民、僑胞比較集中的村居設立“無訟僑村”創建點,積極開展法治宣傳、糾紛化解、涉法維權等工作,保障僑區安定穩定。

二是靠前服務僑企。深入僑企開展法律講堂,引導企業規范生產經營行為,構建涉企糾紛預防、預警、調處工作機制。

三是關愛留守僑眷。設立“關愛華僑留守家庭服務站”和3個僑村留守兒童、老人服務點,與僑鄉校園簽訂共建協議,設立青少年法律維權工作站,舉辦模擬法庭、法治漫畫大賽、法治夏令營等普法活動,為促進僑鄉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貢獻。

來源:福建省僑聯

(責編:邱王紫藤、徐玉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