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新聞發布會現場 林浩 攝
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新聞發言人、管委會副主任雷明虎19日表示,作為廣西最大歸僑聚居地,廣西國營武鳴華僑農場(以下簡稱:武鳴華僑農場)成立60周年來,將農場經濟主體轉向“工業開發區模式”,已將曾經的荒原辟為沃野,村落變為新城。
武鳴華僑農場成立60周年新聞發布會當天在南寧舉行,雷明虎介紹,武鳴華僑農場始建於1960年,總面積約180平方公裡,是國務院僑辦重點聯系單位,在特殊歷史時期,先后安置了印尼、越南等9個東南亞國家的歸僑約1.2萬人。
圖為武鳴華僑農場現貌 潘志安 攝
雷明虎說,起初,武鳴華僑農場的產業發展以傳統農業為主,建設以基本生活設施為主,經濟發展比較緩慢,1960年工業產值僅14萬多元人民幣。
上世紀90年代后,武鳴華僑農場按照“經濟融入市場”的導向,各農場分場改制為實業公司,經營體制由職工承包經營向鼓勵流轉承包經營權轉變,推動農場土地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經營。同時,大力招商引資,重點發展工業,逐步形成農、工、貿融為一體的經濟發展格局。
2011年以來,武鳴華僑農場進入產城融合發展新階段,並於2013年升級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定名: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城市的理念和標准規劃、建設、管理、經營開發區。
“現在,武鳴華僑農場已經成為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重點產業園區,全國華僑農場轉型改制的示范性區域,教育、醫療、住房、環保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健康發展,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雷明虎說。他表示,如今的僑場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特別是“十三五”期間經濟總量穩步提升,產業結構日趨合理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升。2016年-2019年期間,僑場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速6.4%﹔財政收入年均增速10.38%。
目前,武鳴華僑農場正著力打造綜合產業區、教育園區、旅游健康區、現代農業示范區,農場環境煥然一新,城市配套進一步升級,交通網絡日益完善,城市的顏值與品質進一步提升。
圖為歸僑僑眷在大帽山廣場跳舞 潘志安 攝
在愛僑護僑方面,武鳴華僑農場努力維護歸僑、僑眷職工的合法權益,以改善歸僑、僑眷生產生活條件作為發展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積極為僑屬企業爭取專項扶持資金,引導扶持歸僑僑眷發展雙季葡萄、四季蜜芒等現代特色農業﹔歸僑僑眷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職責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擔當。”廣西—東盟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熊瑞光說,下一步,武鳴華僑農場將全力抓好工業的轉型升級,要按照“強龍頭、補鏈條”的招商思路,注重選擇有實力、有意願、產品有競爭力的企業入駐,帶動相關的配套產業跟進,形成較完整的產業鏈。
此外,武鳴僑場將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幫助企業解決招工難、招工貴等問題。抓好產城融合,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衛生事業,打造產業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良好,生活高品質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記者 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