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中國僑聯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重點評論
農民日報評論員:新型關系哪裡“新”
——四論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2020年11月05日12:48  來源:農民日報

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現代化的成敗﹔而如何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突出矛盾,則是中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是在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歷史時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科學把握工農城鄉關系當前實際和未來趨勢基礎上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新階段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根本遵循。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調整工農城鄉關系、統籌城鄉發展方面取得顯著進展,但由於城鄉二元結構的弊端,城鄉要素流動不順暢、公共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依然突出,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均衡不充分矛盾仍未根本解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是對“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城鄉融合”等發展理念的深化,所包含的四個方面,既是目標導向,也是路徑方法,既相互聯系,又層層遞進﹔通過“工農互促”共建,推動“城鄉互補”共享,形成“協調發展”格局,走向“共同繁榮”目標。內涵豐富、意義深刻,我們一定要精准把握,著力探尋實現路徑。

堅持平等理念,確立城鄉關系新方位。梳理我國城鄉關系變遷史不難得出一個重要結論,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重塑城鄉關系的歷史性決策。五中全會在此基礎上提出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旨在進一步破除重工輕農的陳舊觀念,消弭重城輕鄉的價值偏差,既從價值取向層面終結城市中心主義、工業優先傾向,更在政策導向方面致力於實現城鄉平等交互和高質量發展。因此,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原則,加快推進鄉村建設行動。一方面,增強對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把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用於“三農”,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把歷史落下的“課”補上,把曾經欠下的“賬”還清﹔另一方面,要抓住現代信息技術革命的契機,搞好農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彌合城鄉數字鴻溝,讓農業農村農民共享數字經濟發展紅利,努力做到不欠新賬。

秉持互利邏輯,推動城鄉關系新調整。城市和鄉村空間相鄰、文化相通、利益相接,本來就是一個生態內的兩個共生機體、一個區域內的兩塊功能拼圖,既有所區別,又互相影響,二者的協調發展與否直接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能否健康持續發展。工農城鄉間互促與互補的邏輯是對“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理念的繼承和升華,這就要求我們在制定相關政策時,必須破除城市和工業中心思維,把城市和鄉村作為平等交互的功能區域去謀篇布局,把工業和農業作為有機連接的產業形態去統籌規劃,進而實現在城鄉功能定位進一步厘定基礎上,更深入地相互吸收對方優點,避免各自不足。城市建設要借鑒鄉村的美景生態,避免“水泥森林”帶給市民的壓力和壓抑﹔鄉村建設也要吸收城市的優勢長處,以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迎頭趕上來實現農民生活的便利和便捷。但這種互利共生並非指鄉村比照城市的現代化模樣同質發展,而是在縮小城鄉收入、教育、醫療、福利、公共服務等差距的基礎上,保証城鄉之間的功能化差異,推動鄉村振興與區域協調,真正達成城市與鄉村的互利共存與協調共生。

探索共贏路徑,深化城鄉關系新融合。處於新階段、堅持新理念下的鄉村振興必然是開放的,隻有城鄉資源實現平等化的自由交換、城鄉產業實現一體化的聯動發展、城鄉形態實現差異化的互利共存,城鄉融合才能實現共贏共享的結果。在實踐中,不管是要素融合、產業融合、還是空間融合,解決農村的問題要站在高樓大廈上想主意,解決城市的問題要走到田間地頭裡找辦法,進一步深化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構建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推動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特別是大力推動鄉村資源與全國大市場對接,把農村消費和新基建作為擴大內需的發力重點,不斷拓展需求空間,釋放市場潛力,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注入全新動能,讓億萬農民群眾共享城鄉融合發展的成果。

城市讓鄉村更美好,鄉村讓城市更向往。這是我們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的美好願景,也是向著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不斷前行的不竭動力。讓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凝心聚力、銳意進取,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上取得新突破,在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上邁出新步伐,為奪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作出新的歷史貢獻!

(責編:閆楓、徐玉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