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中國僑聯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重點評論
牢牢把握“十四五”發展機遇 堅定信心打好持久戰
吳劍鋒 萬月
2020年10月15日14:57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在當前中國經濟走出疫情沖擊,經濟發展整體向好,外部環境錯綜復雜,競爭和挑戰不斷加劇的關鍵時刻,深刻理解中央對全球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格局做出的重要判斷,認真分析“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和科學家座談會上的講話,對做好當前經濟工作,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發展確定性不斷增強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並且堅定推進“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國社會未來發展的美好前景充滿確定性和可預期。此次疫情沖擊,全國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正視問題、高度重視、快速部署、科學謀劃,精確指導,全國上下齊心協力,率先從疫情中恢復,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充分發揮了我國社會主義體制優越性。展望未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定執行“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科學規劃發展藍圖,美好社會發展前景充滿確定性。

我國發展仍處於戰略機遇期

我國仍然處在戰略機遇期,而這種機遇期又不同於以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國家治理體系比較優勢逐步顯現。從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我國在應對重大外部沖擊時,能夠充分發揮黨領導下的政治優勢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率先從疫情沖擊中走出來,從而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贏得足夠的空間。而反觀西方社會,體制頑疾和社會經濟結構性問題充分暴露,加速了社會階層撕裂和矛盾加劇。展望未來,我國國內穩定的社會環境和政治局面,有利於經濟長期向好發展和綜合國力上升。

第二,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契合時代發展主題。中國一如既往奉行對外開放政策,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深入契合和平與發展主題,贏得國際社會好評。展望未來,中國對外開放的政策和堅持全球化的主張,將為全球經貿發展提供更為積極的貢獻,從而營造有利於我國經濟發展的國際格局。

第三,我國經濟發展后勁十足,經濟發展規劃與政策保持長期持續性,仍然具備較長時間的中高速增長機會。從微觀層面上看,我國要素領域仍然具備深化改革的空間,生產要素紅利尚未完全釋放。我國的農村土地要素活力尚未激活,城鄉統一的土地市場尚未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科創板方興未艾﹔數據要素市場還需要進一步培育,數字經濟具備廣闊的市場客戶基礎和應用空間﹔高新技術產業化體制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創新﹔人口紅利正在轉向“人才紅利”,龐大的高素質人才隊伍和新一代城市化消費群體正在形成﹔從中觀層面上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呈現明顯的“雁陣形”結構,中西部仍然處於工業化上升期,使得我國仍然具備較長的中高速增長時間。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能力與基礎不斷加強﹔從宏觀層面上看,我國穩定的國內政治環境、可持續的經濟發展規劃、超大的市場規模與堅定的對外開放政策,具備長期吸引外部投資和產業布局的條件。我國新一輪“五年規劃”即將啟動,延續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政策規劃思路,各項經濟政策提前謀篇布局,以及長期奉行的對外開放政策,使得我國具備條件不斷融入世界經濟產業鏈中去,從人口比較優勢到市場比較優勢,不斷彰顯。

堅定信心打好持久戰

中國經濟重構“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同樣是具有戰略性、全局性、決定性意義的“持久戰”。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沖擊深刻改變著國際環境,在世界經濟和國際經貿短期內難以復蘇、貿易保護主義與“逆全球化”勢力抬頭等形勢下,黨中央及時提出加快“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而“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都提出了全局性和前瞻性的要求。

首先,要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形成國內統一的、充分競爭的要素循環市場。當前我國要素市場化改革開始發力,“資本、勞動、土地、技術和數據”等五大要素都面臨著改革的難點,但改革的方向很明確:形成全國范圍的、統一自由流動的要素市場。

其次,要加快形成國內高端產業鏈布局,盡快掌握核心技術,擺脫對外部產業鏈環節的技術依賴。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關鍵是要把握高端產業鏈機會。要充分運用國內超大規模的市場應用場景優勢,掌握高新技術制造,形成自主可控的高質量供給,才能有效促進循環。高新技術的產業鏈布局將會是一場“持久戰”,需要加大人力、財力、物力等資源投入,更要打造有利於技術研發激勵與技術產業化的市場化體系,促進科技、金融、產業加速融合發力。

最后,要加快形成國際與國內開放新格局,對內要加大開放領域與空間范圍,對外要構建新的對外經貿體系,要堅定不移繼續深化開放。

(作者分別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世界經濟博士研究生、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博士后)

(責編:閆楓、徐玉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