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近4年半時間,1500多個日日夜夜,溝溝岔岔留下了他的足跡,貧困群眾把他當親人。歷經過四任駐村工作隊長、三任駐村第一書記、兩任村黨支部書記,唯獨他仍在堅守,為了脫貧攻堅這份沉甸甸的責任,他把香子坪當成了自己的家,每家每戶都是他的牽挂。
2016年4月19日,三門峽市僑聯綜合科科長郭曉東作為市委統戰部、市僑聯聯合派駐香子坪村駐村工作隊隊員,背著被褥離開城市、離開家人,來到了陌生而又偏僻的山村——盧氏縣文峪鄉香子坪村。
既然來了,就要扑下身、安下心,實實在在為群眾做些事,做事的前提是要熟悉村情,掌握民情,於是郭曉東便開始了他的走訪工作。香子坪村人口居住分散,“一溝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則三五戶,少則一兩家”。郭曉東在村組干部帶領下組組到、戶戶訪,整個村裡的情況逐漸了然於胸,厚厚的筆記本上記錄著群眾的家庭信息。
香子坪村地處伏牛山腹地,位於盧氏縣文峪鄉東南部,距縣城35公裡,全村轄5個村民組10個自然村。全村村民總戶數298戶97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26戶545人,系省定貧困村。在各級的關懷和支持下,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班子密切配合、協同作戰,香子坪村已於2018年完成“一低五有六通”相關指標,實現貧困村出列,目前未脫貧4戶11人,貧困發生率1.12%。2020年的香子坪村和2016年的香子坪村相比,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面貌煥然一新,脫貧攻堅給村裡和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這背后,有郭曉東的一份酸甜苦辣,更有他的一份青春感懷。
觸 動
觸動之一:深入要深情
到村的第一天,郭曉東沿著322省道一直走到香子坪村的板長溝組,他看著老百姓,老百姓問著他,彼此的不熟悉對郭曉東觸動很大。對於如何開展扶貧工作,郭曉東還要從零開始,一點點摸索學習。當天下午,窯場組的張安,推開他的房門,問能否上個什麼產業,增收致富,這讓初來乍到的郭曉東難以回答。夜裡,郭曉東難以入眠,就在工作筆記上寫道:“一定要帶著深情深入群眾中去,盡快適應農村生活。”除了整理各類表格,隻要有機會,他總要走下去。過了幾天,村醫李拴問他是否一起下村入戶,要往一家一戶的牆上貼環保卡片。聽到這,郭曉東二話沒說就答應了。他們一戶一戶走,一戶一戶貼。傍晚,在下院組長徐天奇家,吃了一頓農家飯。就這樣,通過一項工作、一頓飯,郭曉東一步步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
觸動之二:走路要走心
2018年,溝北組貧困戶苗慶偉的孩子苗萬天考上軍校了,聽到這個消息,郭曉東比孩子家長還高興。因為是他參謀著讓孩子去當兵的。剛到村,郭曉東住在村部,和苗慶偉家相距有2公裡,彼此更不熟悉。只是有一次,他們一塊從鄉政府坐車回村,一塊趕了70裡山路,算是彼此有了了解。
2016年的一天下午,苗萬天找到郭曉東,說大學畢業了,在當兵和打工之間,不知如何選擇。大學畢業是人生彷徨的階段,也是人生選擇的階段,更是人生的一道分水嶺。郭曉東認為優秀的人到哪裡都優秀,當兵也許更有出路,也是對自己的鍛煉,就提出讓他當兵的建議。如今,苗萬天的父親苗慶偉每次見到郭曉東,總會說著感謝的話。駐村干部的口碑從哪裡來?就是從老百姓的口中而來。以心換心,以心交心,設身處地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問題就能贏得群眾的信任。
觸動之三:不獨親其親
一天,郭曉東和駐村第一書記在貧困戶張作周家中入戶走訪,貧困戶張樹國的母親董桂香從自己家裡端了一碗雞蛋茶,滿滿的6個荷包蛋。在農村,這是對客人的最高禮遇。董桂香為啥給他們端荷包蛋呢?原來,有一次董桂香生病,郭曉東知道后,和駐村工作隊員帶著4箱禮物和200塊錢,爬了4裡山路,去看過她。人皆有父母,不獨親其親,老人也是有心。這樣,通過深入、走進、關懷,郭曉東算是真正融入到了香子坪村。
支 持
支持一:單位給力
駐村要有堅強的后盾作支撐。四年來,市僑聯發揮相關優勢,強力推動駐村工作有效開展。
在陣地建設方面,單位投資2萬元,安裝黨群服務中心電子LED屏、國旗杆,配套文明實踐站桌椅等設施﹔先后給駐村工作隊配備筆記本電腦3台、空調3台、冰箱1台、打印機1台、辦公耗材若干,有力保障駐村扶貧工作的開展。
在產業發展方面,投資5萬元,購買中蜂蜂箱300個,用於香子坪村的中蜂產業發展﹔協調資金10萬元,用於香子坪休閑驛站項目配套,支持發展鄉村旅游業﹔協調資金20萬元,安裝26KW光伏發光設施,並網發電,壯大集體經濟。
在完善基礎設施方面,協調聯系缺口資金13.5萬元,修建道路2公裡,方便香子坪村6組居民的出行;協調資金6萬元,為村安裝攝像頭完善安全防范工程。
在為民服務方面,捐贈御寒棉衣510件﹔聯系香港福慧慈善基金會,捐贈米面油2次,價值2萬元﹔聯系原三門峽豫劇團到村演出,送戲5場;協調資金2.5萬元,支持困難群眾實施“六改一增”項目;開展送春聯活動3次,送文化下鄉2次,送健康下鄉2次。
支持二:家人理解
駐村意味著自己要作出更大的犧牲。四年來,用郭曉東妻子的話說,他把市區的家當成了旅館,一年也就住個兩三次。年幼的兒子隨妻子去了鄉村的學校,郭曉東經常在香子坪,每到雙休日,郭曉東要麼在村裡加班,要麼到妻子的學校小聚,來回250公裡的路程,一頭是親情,另一頭是責任。原來在市區上班,郭曉東是不駕車的,駐村后沉睡了5年的駕照揣在身上,熟練了4天就開車上路了。盧氏山區彎道多,冬天路面結冰很滑,父母擔心想讓他回單位,郭曉東卻說,即便自己不去駐村,別人也是要去的,單位派了自己,就是對自己的信任,不能提條件。作為教書育人的妻子更理解脫貧攻堅的意義,無聲地承擔了家庭的擔子。
2017年,妻子再次懷孕。作為從外地遠嫁到三門峽,沒有親人在身邊,她既要上班,又要照顧大兒子生活及語言遲緩康復訓練等事項,僅每天接送孩子上幼兒園,特別是快生時,挺著大肚子帶著4歲的大兒子,住在學校的5樓,著實讓妻子累得夠嗆。當時,郭曉東的父親還未退休,母親身體又不好,也無法照顧一家老小。於是,郭曉東便每天一大早開車去村裡,晚上再回到位於靈寶市陽店鎮的妻子學校宿舍,披星戴月,兩頭不見太陽。有一次晚上開車特別累,開車轉彎時竟然睡著了,幸好路上沒人,車撞到馬路牙子,著實把硬朗的郭曉東給嚇壞了。
日子在堅守中流逝。2017年冬至那天,第二個寶寶降生了。郭曉東隻能委托外地的丈母娘趕來照顧妻兒,把大兒子送到鄉下父母家。他也想多陪陪妻兒,但想起鄉親們的期盼,還有那麼多扶貧工作任務,他忍淚作別襁褓中的小兒和未出月子的妻子,轉身走向脫貧攻堅的戰場。
2018年4月,父親突發心梗,所幸治療及時,這一年,母親要照顧父親,兩個孩子和休產假的妻子隻能一起回娘家,郭曉東每周不得不往返於香子坪和寶豐之間,距離由250公裡變成了750公裡。就在這一年,妻子也成了扶貧大軍中的一員,她反而更能理解丈夫的不易。
2019年,由於學校缺化學老師,妻子跨專業承擔起3個班的化學課。工作之余,她既要扶貧,還要照顧一家人的生活起居,她比以前更忙了。連續幾年的勞累,加上繁重的工作,妻子還是病到了,查出胸腔有瘤。四年來,也就是在妻子住院期間,一家人才在一起團圓了幾天。
支持三:團結合作
駐村扶貧,有市派的干部、鄉派的干部,還有村干部,大家來自不同的單位,有不同的情況,團結合作是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沒有和諧的氛圍、團結的局面、擔當的精神,開展工作恐怕就是紙上談兵。
按照省、市要求,成立村級脫貧責任組,責任組組長由鄉(鎮)副科級以上(含副科級)干部擔任,成員由村兩委成員、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包村干部等10名干部組成,脫貧責任組按照“全包全打全包干”工作要求,凝聚“領、扶、幫、帶”各方力量合力攻堅。責任組長親自部署各項扶貧工作,成員按照職責分工負責扶貧日常工作的落實,做常抓不懈,打通了精准扶貧“最后一公裡”,夯實了村級脫貧組織保障。
變 化
通過近年來干部群眾的不懈努力,香子坪村喜訊不斷,2018年香子坪村榮獲了市級“文明村”,縣級“美麗鄉村標兵村”,村黨支部被縣委組織部命名為“五星級黨支部”。同時,多次被鄉黨委、政府表彰為先進村、優秀黨支部。2018年貧困村脫貧摘帽指標達標全面完成,整村順利脫貧。
四年來,郭曉東收獲滿滿。在香子坪,他有了自己的小菜園,親自勞作、親自種菜,感受節氣的變化,收獲豐收的喜悅﹔在這裡,他身體力行,用滿腔熱情來感受什麼是深入群眾,什麼是實事求是,什麼是團結協作﹔在這裡,他鍛煉了自己,放下了心中的小我,學會了愛,愛自己、愛家人、愛香子坪的山水和親人﹔在這裡,頗有文藝范的郭曉東還填了一首《江城子·香子坪》,感受農村的欣喜變化:春風楊柳岫雲疊。風冽冽,梨花切。山青日斜,綠樹村邊合。踏破嶺頭千嶂遠,十裡江,半水河。青山村舍披帷霞。水潺澈,花醉蝶。憶谷雨,小樓春風昨?車如流水馬如龍,燈不寐,人相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