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國內僑界
追夢中華·僑與脫貧攻堅 | 僑聯駐村干部細說“脫貧經”
2020年11月15日15:48  

贛縣區堯口畬族村的“脫貧經”

贛縣區僑聯主席,駐湖江鎮堯口畬族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何仲工作手記

贛州市贛縣區湖江鎮堯口畬族村是全區唯一的少數民族村,位於贛縣區北部,是萬安庫區重點移民村,距贛縣城區55公裡,堯口畬族村下轄10個村民小組,共有人口1038人,其中畬族人口368人,佔村總人口的36%。受地理位置、生產方式等因素制約,全村整體經濟欠發達,貧困戶57戶178人,貧困發生率曾高達15.3%,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

2017年8月,我來到堯口畬族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長,說實在的,剛來到村裡的時候,我思想上的確有畏難情緒。一是自己年紀大了,已過了知天命之年,怕工作思路跟不上時代的要求,誤了脫貧攻堅大事﹔二是我妻子也在扶貧一線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家裡的老人無人照顧﹔三是貧困群眾脫貧難,全村57戶貧困戶中,因病因殘致貧的就佔了一大半。但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沒有退路,隻能向前沖。我那時暗下決心:“一定要克服困難,沉下心,把堯口當成自己的第二個家,當好第一書記,不辜負組織的囑托和期望,帶領村民向著脫貧致富的目標奮力奔跑”。通過前后近三個月的深入群眾調研走訪,我基本摸清了村情,理清了思路,牽頭制定了《堯口畬族村脫貧攻堅發展規劃》和《堯口畬族村脫貧攻堅實施方案》。圍繞既定目標,我和鎮村干部一道集中精力、強化措施,真正在脫貧攻堅中想法子、出真招、辦實事,確保少數民族村在全區高質量脫貧摘帽中不掉隊。現在,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脫貧,貧困發生率下降到0.28%,村集體經濟由原來的空殼村到現在的每年15.6萬元,村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產業發展日新月異,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群眾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幸福感和獲得感逐年攀升,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大好局面蔚然成風。

通過三年來堯口畬族村的“幸福嬗變”和參與脫貧攻堅戰的親身經歷,我對少數民族村如何發揮特色、實現高質量脫貧有了一些心得與感悟。

辦好民生實事是基礎。“何書記,我這次看病住院自己隻花了3000多元,如果沒有健康扶貧好政策,一場病下來,一年多的收入可能都要花光。”在一次上戶走訪中,貧困戶劉翱拿著一張36000多元出院清單對我這樣說道。讓因病致貧家庭走出貧困,一直是堯口畬族村脫貧攻堅路上的短板,而對生活本來就十分拮據的偏遠山區少數民族群眾而言尤其困難。三年來,我們緊緊圍繞民生工程,主動作為,發揮僑務資源優勢,組織贛縣區知聯會醫療專家與僑資企業代表組成“聯合服務隊”,開展義診、捐資助學、捐贈基礎設施等活動16次,為民族村群眾提供健康、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等幫扶,得到了少數民族地區群眾的歡迎和好評。

開展“兩業扶貧”是關鍵。“現在,在村裡的魚產品加工扶貧基地做事,工資一年就能掙1萬多,同時通過土地入股村裡的竹制品加工扶貧基地,年底分紅有2萬多元,還能照顧家人孩子,比原來外出打零工強多了!”貧困戶劉樹生談起現在的收入,他笑得合不攏嘴。發展產業是基礎,培育產業是出路,我們立足堯口畬族村水庫庫灣多、山上毛竹多的優勢,因地制宜地提出將魚產品、竹制品作為精准扶貧的主導產業,探索建立“貧困戶+產業能人+基地”產業扶貧模式,打造了堯口畬族村魚產品加工和竹制品加工兩個產業扶貧基地,村貧困戶以土地入股、產品包銷、基地務工等方式與基地建立長期利益聯結機制,既提高了自身造血功能,又實現了穩定可持續的脫貧。同時我們還探索出了一套“支部委員+貧困戶”的幫扶模式,即採取以一名支部委員帶動3∼5戶貧困戶,通過就業和親身實踐學習技術的做法,讓貧困戶在增加就業收入的過程中獲取養殖技術的幫扶模式實現脫貧致富。該模式實施以來,已有12戶貧困戶在3名支部委員的幫扶下,家庭年收入增加值超過了5000元。

打造特色村寨是新路。“我們畬族有自己的民族服飾,有自己的特色舞蹈,現在日子好過了,我們經常穿起民族服裝,跳起民族舞蹈,不少游客還會到我們的少數民族休閑廣場觀看我們跳舞,這極大豐富了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傳承了我們的民族文化,同時也推動了我們鄉村旅游發展。”堯口畬族村廣場舞領隊蘭慧婷在一次村畬族民族文化匯演活動上跟我自豪地說。近三年,我們一直把畬族文化傳承作為重點工作,向省、市民宗局及對口支援單位申請各類項目資金366萬元,建設了具有畬族特色的文化牌坊、文化中心、少數民族休閑廣場、畬族文化長廊等,編排了《堯口畬族舞蹈》,設計了獨具特色的畬族民族服飾,在文化中心還陳列了畬族特色農耕器具、生活用具、特色服飾、民間故事等,同時我們探索了“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鄉村旅游”的發展新路子,挖掘開發了“堯口畬族網紅大草原”,今年以來共接待游客5.6萬人次。

來源:江西省贛州市僑聯

(責編:徐玉涵、邱王紫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