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遵義11月5日電(記者 張敏彥) 5日,中國僑聯“親情中華”藝術團走進貴州省遵義市余慶縣紅渡村,奉上一場以“脫貧攻堅”為主題的文化盛宴。
在突破烏江紀念園廣場,舞台背景板上“英雄迴龍渡,紅色大烏江”十個字遒勁有力,巧妙點出了演出地點的特殊性。優美動人的歌聲、韻味十足的舞蹈、出神入化的魔術、慷慨激昂的詩朗誦……近兩個小時的表演中,觀眾熱情高漲,掌聲、叫好聲、歡呼聲此起彼伏。
貴州省僑聯主席呂虹在致辭中表示,此次“親情中華”慰問活動選擇紅渡,充分說明中國僑聯對余慶脫貧攻堅工作的支持。
紅渡村原名“岩門”,坐落在烏江邊上,為紀念紅軍在此強渡烏江,於是更名為紅渡村。2013年,貴州省僑聯與紅渡村結對幫扶。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官網顯示,自結對幫扶以來,省僑聯先后選派5名優秀干部駐村幫扶,充分利用僑的資源,通過各種渠道,引薦僑商、僑胞、基金會捐贈,動員僑商會會員企業、僑聯委員等出錢出力,協調相關部門落實項目等,最大限度幫助紅渡村脫貧攻堅、振興鄉村。
如何更好架起脫貧致富的“僑”梁?
楊新對此有著很深的感觸。他是貴州省僑聯派駐余慶縣大烏江鎮紅渡村第一書記,來到紅渡已經一年半的時間。他說,我們要依托僑聯的僑務資源,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精准脫貧的工作中來。紅渡村由窮變富、由村變景、由亂變治的“三變”,就是脫貧攻堅的一個小小縮影。
據介紹,2016年,紅渡村實現整村脫貧。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的3000元增長到2019年的9900元。“在脫貧攻堅偉大事業中,僑界積極參與,從未缺席”,楊新說。
沿著迤邐的山路,紅渡村掩映在空濛山色中。整潔的房屋錯落有致,橙黃的柚子挂滿枝頭。紅渡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楊濤表示, 聽說“親情中華”藝術團的演出,村民特意趕來觀看。
來觀看演出的紅渡村村民伍文華說,駐村干部和群眾走在一起,及時了解他們的生活所需。僑眷蔡貞貴說,在僑聯的幫助下,省農科院帶來了技術幫扶,自己種的柑橘大幅增產。我的女兒遠在美國,她希望紅渡村的鄉親們一起越過越富、越過越好。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既要打好脫貧攻堅收官戰,還要千方百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越是到關鍵時刻,越要響鼓重錘。此次“親情中華”藝術團團長、中國僑聯文化交流部副部長邢硯庄說,“僑聯文化交流工作始終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提高政治站位。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三大攻堅戰之一。作為僑聯文化交流部門,我們將繼續發揮僑界優勢,用好文化載體,團結凝聚廣大僑胞,動員各級僑聯組織,與地方黨委政府積極配合,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僑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