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10月20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道,隨著復工復產的推進,美國餐館的堂食生意也陸續恢復,雖然仍對客容量有嚴格限制,但起碼給民眾提供了重新坐進餐館、享受美食和服務的機會。業者們都感嘆“終於盼來了這一天”,為打造安全衛生的用餐環境積極做准備,顧客則在量體溫、戴口罩的“入場儀式”后,於餐桌保持社交距離、或以隔板遮擋的“距離美”中,迎來特殊時期、前所未有的用餐體驗。
“不二酒館”的泡泡屋既保暖、又安全。(美國《世界日報》/ 劉大琪 攝)
問卷:可追蹤確診顧客
華人聚居的紐約市法拉盛“金皇庭”大酒樓早就備妥要給顧客填寫的問卷,門前豎起體溫測量儀、擺放好干洗手液和消毒劑,劃分不同的入口、出口、點餐區、取餐區,並貼上了醒目的箭頭和文字提醒,以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餐桌全部拉開、保持社交距離,之前可以容納600人的大廳現在縮減到150人,且為了控制人流,原本配有十張椅子的大餐桌,均已將椅子減少到八張甚至更少。
桌布和餐具都是一次性的,每批客人使用完后馬上換掉,並及時清潔和消毒。每張餐桌都擺放了干洗手液,方便客人隨時取用。服務員上菜必須戴上口罩和手套,后廚的員工在處理菜品時也要戴口罩和手套,從源頭上保障食物的安全和衛生。
華人業者陳善庄表示,早在啟動戶外用餐時,就一直按堂食的標准來嚴格要求,比如每桌的顧客要有一個人代表,填寫調查問卷、回答是否有任何新冠肺炎症狀等問題,並留下聯系方式,萬一出現確診病例可以有效追蹤。堂食開放后,為了方便管控人流、避免交叉感染,除了外賣的點餐區和取餐區做了劃分之外,連堂食的入口和出口也特別分開。
顧客要填寫的調查問卷。(美國《世界日報》 /劉大琪 攝)
隔板:屏風美觀又安全
因為新冠病毒主要通過飛沫傳播,餐桌之間保持社交距離是重中之重。“江南”作為主打融合菜、匯聚中國各大菜系經典代表的餐館,在做好為員工和客人量體溫、登記聯系方式、配備一次性餐具、每桌擺放干洗手液、勤為餐桌消毒、廚房保持清潔衛生等基本防疫措施之外,還特別在餐桌之間安裝了極具中國風、古色古香的隔斷。
“雖然政府沒有強制要求用隔斷,我們的桌子也都已經拉開了相當的距離,但還是想在中間隔一下,為顧客創造更多的安全感”。經理劉Leo介紹,終於等到堂食獲允的這一天,不管對商家、還是民眾來說,都可謂是期盼已久。室內目前雖然隻能擺放四張桌子,但自開放堂食以來,想要在室內用餐的客人不斷,接受度和戶外用餐各佔一半。
但他也理解疫情尚未過去,從居家避疫、僅能外賣,到開放戶外用餐,再到如今允許堂食,每走一步都有一個心理上的適應階段,作為服務業者,有責任和義務幫客人樹立走進餐館吃飯的信心,因此不惜從韓國定制、進口了與餐館風格和諧統一的隔斷,打造既安全、又舒適的用餐環境。
餐館擺放了中國風隔斷,讓堂食客人更放心。(美國《世界日報》 /劉大琪 攝)
餐具:一次性確保衛生
原本以特色養生鍋聞名的“牛火鍋”,疫情暴發時,因為美東首個華人確診病例、一家診所的華裔醫師助理曾到該店樓上的診所問診,給餐館的經營蒙上巨大的陰影。關閉了兩個多月后重開,必須通過外賣來維持經營,負責人Angela Lin決定直接轉型、告別火鍋,做起了私房菜,並申請了戶外用餐。
然而戶外用餐設在街邊,不僅伴有汽車尾氣,還極易受自然和天氣影響,“有次雨棚直接就壞掉了”,更有多次新聞報道一些地方的戶外用餐區,因汽車沖上人行道、導致正在吃飯的客人被撞傷。對用餐環境有著高要求的林娉娉一直揪著心,“寧可不賺這點錢,也得讓顧客放心吃”,她又叫停了戶外用餐。在得知堂食獲允后,決定再次回到室內做火鍋,僅在外賣平台保留私房菜。
還是堅持所有的牛肉都和米其林星級牛排館使用同一供貨商,還是保留了以牛肉片成衣、為芭比娃娃加身的經典火鍋配菜“芭比肉盤”,但硬件設施卻和以往有巨大改變:所有的餐具和醬料碟都換成了一次性,漏勺被公筷替代,餐桌因為固定在地板上無法移動、所以隔桌而坐保持社交距離,通風更是經過了特別的設置和加強……“盡力打造舒適安全的用餐環境,客人比較放心、我自然也比較放心”。
做高檔中餐逾20年的“Pearl East”,截至目前已經恢復堂食了三個多月,但還是要依靠外賣才能撐起70%至80%的生意。業者黃Cathy表示,剛開始恢復堂食時顧客還是非常猶豫,對走進餐館吃飯並不放心,“疫情前每個周六都很忙,客人最多的時候有250人以上,現在頂多能接待90人”。
餐具也換成一次性的。(美國《世界日報》 /劉大琪 攝)
人流:預約制避免排隊
盡管如此,黃Cathy還是帶領餐館上下嚴格防疫不鬆懈:每天早上給員工量體溫,為餐館做清潔和消毒,空調全部換了特別的濾網,也盡量把門打開讓空氣流通。服務生要戴口罩和手套,餐桌拉開至少6呎的社交距離,桌布僅能使用一次,餐具雖不是一次性的,但全都高溫消毒,菜單改一次性、不重復使用。
除此之外,每名顧客進店必須戴口罩、量體溫,“不量體溫不能進,不戴口罩也不能進,除了吃東西時可以摘下來,在餐館有任何走動都要戴口罩”,忘記戴口罩的客人,餐館也會主動提供。堂食採取預約制,“餐桌提前安排好,不能有人流在門口排隊等”,顧客和服務生互動的時間盡量減少,一方面顧客等上菜了才能摘口罩,另一方面也提醒服務生盡量站得離餐桌遠一點。
師范畢業的黃Cathy從沒想過有一天會經營餐館,來美國后,因為先生想投身餐館業,兩人便開起了自己的店面,一做就是20多年。她感慨這一次的疫情是她經歷的“最大的坎”,原本打算農歷新年之后重新裝修餐館,結果遇到疫情,隻能暫時停業。后來開始恢復外賣,生意一點一點熱絡,“有時候晚上忙得都炒不出來”,但因為堂食有限,還是相應縮減了人力,之前負責堂食的九名服務生,如今已減少到周中三個、周末四個。
黃Cathy說,整體上“大家依然不敢出來吃飯”,不過必須要堅持開門,否則房租無法減免、“會負很多的債”。好在老顧客普遍都很捧場,目前仍能維持經營,但她還是非常擔憂會有第二波疫情,“雖然對這家店有信心,可真的從沒想過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餐館劃分不同區域和出入口,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美國《世界日報》 /劉大琪 攝)
包廂:泡泡屋意外暴紅
“不二酒館”的業者李飛,也是在正要著手裝修、准備開業的時候遇到了疫情,外界都贊嘆她有實力在如此特殊的時期還能開新店,“但我真不是有意為之、逆流而上,而是趕上了、沒辦法”,1月下旬剛簽約就有疫情暴發,採購、裝修工作全部停了下來。
作為全紐約市第一家的斗酒館,李飛說,店裡使用米酒、白酒等中式酒,加入花朵、水果、牛奶等味道,以“小份量、大數量”的形式上酒,最多的一套60杯、最少的也有十幾杯,非常適合朋友之間聚會,大家無需共享任何東西,“一個人、一個杯子、一口酒,不會再拿第二遍”,滿足了疫情期間顧客在衛生和安全方面的需求。
因為6月裝修才獲允復工,“錯過了夏天做戶外用餐最好的時候”,李飛在經營堂食業務的同時,也對戶外用餐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特別設計了PVC透明膠板和布搭建的玻璃房和泡泡屋,每個玻璃房和泡泡屋都相當於一間獨立的包廂,但又保暖和通風,並且有效阻隔了飛沫,既有隱私空間、又能安全放心。到了晚間,玻璃房和泡泡屋上裝飾的彩燈點亮后,更顯美輪美奐,營業不久就很快躍升成年輕人心中必去的打卡地。
客人在門口量體溫后,即可入座室內或戶外,但在用餐以前必須戴口罩,每張餐桌配備干洗手液,前台備有口罩,口罩若是丟了或者被污染了可以及時替換。店裡還推出了無接觸點餐,顧客可以用手機掃碼、自行下單,盡量避免接觸和交叉感染。因為酒杯的需求大,還特別購買了足夠多的數量並增設了清洗的人手,確保大家喝得放心。
李飛表示,她非常樂見餐館終於可以堂食,但對“客容量僅能有25%”這一設定感到困惑,且這一比率對餐館來說確實很低,不會對生意有巨大幫助。另外,紐約市府目前規定堂食隻能做到半夜12點,“如果已經嚴格限制了人數,11點、或者1點又有多大的區別?我理解應該是想讓大家早回家,但對於我們這些做后半場生意的業者來說,12點真的有點早”。
政策:無細節引發疑慮
不少業者都認為25%的客容量設定得太低,陳善庄表示,目前隻能是希望接下來疫情不會回溫、確診病例不會增加,設定的客容量標准才能放寬,“不然政府又要叫停堂食”。雖然仍有顧客對堂食感到擔憂,“有客人來吃飯甚至自帶筷子、杯子和碗,服務生端上熱水后,客人還用熱水把所有餐具燙一遍”,但起碼邁出了這一步,將復工復產推進了一個新的階段。
對於暫時不想開放堂食的餐館,陳善庄建議可充分利用戶外用餐的政策,並盡量根據現實情況和顧客需求調整菜單來多創收。比如“金皇庭”的晚餐,現在就減少到不到20個菜,做好做精,且添置了很多煲仔的包裝,用配有蓋子的煲仔盛菜,“現在天也涼了,不管是在室內、還是戶外吃,都可以保溫,在戶外還能擋飛沫和灰塵”。
也有不少客人在過去幾個月已經愛上了戶外用餐,“打電話來預約,說希望訂外面的位子,外面空氣好”。陳善庄表示,目前政府已經推出了相關規定,允許戶外用餐區設置取暖器,但尚沒有具體的細節。還有業者擔心,天氣越來越冷,戶外用餐區加強“密封性”后又變成了戶外的“堂食區”,會不會受到25%的客容量限制。另外,取暖器的配備是否會有繁瑣的審批程序,政府若派人各種嚴查,商家恐怕又會面臨不菲的罰單。
但陳善庄說,大家雖有各自的憂慮,但也要理解政府的規章制度自然有道理和科學依據,“如果今天餐館隨便弄一弄,政府就讓你通過檢查或審核,明天萬一出了問題誰負責?到時候麻煩的還是商家。”(劉大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