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南京市雨花台區古雄街道古雄社區——
傳承百年僑村良好家風村風(僑界關注)
本報記者 賈平凡文/圖
2020年09月23日08:4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華興村僑史陳列館,即華興農業有限公司舊址。

在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台區古雄街道古雄社區,人們日常言談中總提及一個村名——華興村。作為南京歷史上唯一一個華僑村,華興村曾承載著百年前無數愛國華僑實業救國、振興中華的光榮夢想,也見証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光輝歷程。

參觀華興村僑史陳列館,漫步干淨寬闊的華興大道,走訪古雄社區的“僑二代”“僑三代”……近日,本報記者實地探訪華興村舊址,遠程連線旅居海外的華興村后人,對比百年僑村的古貌新顏,感受華興精神的時代傳承。

上世紀20年代初,旅美華僑李殷宏、鄧仙石和李元平,聯合幾位旅居墨西哥、加拿大的愛國華僑,以洪門致公堂的名義,發起振興中華運動,在美國舊金山成立華興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在華興公司的號召下,各國華僑踴躍認股,集資7萬多美元回國興業,置地建村。抗日戰爭爆發之前,華興村已成為多國歸僑和僑眷聚居的華僑村,也成為以養蠶養蜂為特色的農業重鎮,在南京名噪一時。因當時居住在華興村的歸僑和僑眷多為廣東台山人,華興村也被當地人稱為“廣東村”。

十多年前,因建設發展需要,華興村拆遷。部分華興村村民搬至古雄新居居住。如今,古雄新居仍居住著40余戶100多位歸僑僑眷。而散居在世界各地的華興人仍心系故土,不時回鄉探看。傳承華興精神已成為海內外華興后人共同的自覺行為。

一個僑史館——

反映僑界心聲

9月9日下午,從南京市區驅車40分鐘左右,記者到達華興村僑史陳列館外。緊鎖的黑色鐵柵欄門外,一塊黃底黑字的牌子豎挂在門口,上書幾個大字——“華興農業有限公司舊址”。黑色鐵柵欄門裡是一方寧靜雅致的院落:樹木蔥蘢但不飾雕琢,草地青淺而自然成趣﹔犁、耙、锨、鋤、石磨和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木制農具散落在草地上,難掩歲月斑駁的痕跡﹔一條石子鋪成的曲徑從門口蜿蜒向一棟紅頂灰牆的歐式小樓。那就是華興村僑史陳列館了!

“走,進去看看!”在記者發愣的片刻間,南京市雨花台區古雄街道古雄社區黨總支副書記童海劍已麻利打開院門。

陳列館不大,共兩層。邊走邊看,不足20分鐘就參觀完畢。“華興由來”“華興盛世”“華興抗戰”“華興新生”4個章節,按時間順序將華興村史娓娓道來,簡明清晰又不失細致詳實。一張張泛黃古舊的老照片、一份份影印裝裱的珍貴史料、一件件穿越時空的稀有實物,一段段標注准確的文字介紹……每一個細節無不在為歲月留聲,向先輩致敬。

華興村僑史陳列館建館始於一次社區大走訪活動,凝結著海內外老華興村人多年的心願和心血。

童海劍介紹,2007年,因為雨花台區板橋新城開發建設需要,當地政府對華興村實施了整體搬遷,僅對華興農業有限公司大樓進行了原址復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第一代歸僑已不在人世,“僑二代”和“僑三代”也年事已高,絕大多數年輕僑眷和“新市民”對華興村歷史知之甚少。2017年3月,古雄社區開展大走訪活動。原華興村村民紛紛反映,華興村百年僑鄉的歷史不應被遺忘,建議社區在原華興樓建設展館。

在當地統戰部門的幫助下,古雄社區利用華興歸僑以及部分僑眷的僑情資料,多方聯動,在海內外尋找華興線索、征集華興史料。

功夫不負有心人。童海劍說:“一個月時間,我們召開座談會8場,參加的僑眷60余人次,收集整理到華興老物件20余件、老照片近百張、華興故事8篇、有效線索100余條。”

征集活動得到海內外老華興人的積極響應。現居澳大利亞的李美齡女士發動全家族搜集資料,將爺爺、華興村第一發起人李殷宏相關的資料和老照片通過電子郵件發回中國﹔僑眷梁壽勝將爺爺、墨西哥歸僑梁鳴穩遺物捐出來﹔僑眷黃卓寧將父親、古巴歸僑黃信洪曾使用的護照和登記注冊証書原件交到社區﹔華興村旅美歸僑、抗日風雲人物鈴井先生的后人,將鈴井先生生前所獲的多枚軍功章、在戰爭中繳獲的戰利品等悉數捐出……

2017年12月底,陳列館正式開館。當天,近百位散居海內外的華興人到場參觀。“老華興人多年的心願終於了了!”老華興人在一幅幅老照片前駐足良久的畫面,讓童海劍至今唏噓不已。

一次聯誼會——

喚起無限鄉情

2017年,就在華興村僑史陳列館正式開館當天,第一次華興村僑眷聯誼會也在館內隆重舉行。

居住在南京市區的老華興人趕過來了,定居在廣西的老華興人“飛”過來了,旅居美國費城的僑胞跨海越洋回來了……當天,近百名歸僑和僑眷在社區文化志願者的引導下,參觀、座談、暢聊、留言、聚餐。

為了解聯誼會的更多細節和華興村的更多歷史,在古雄社區居民委員會的圖書室,本報記者採訪了墨西哥歸僑僑眷曾永田、墨西哥歸僑僑眷黃彬和古巴歸僑僑眷黃卓寧。作為老華興村的“僑二代”和“僑三代”,3位老人平均年齡已超過70歲。

“一談起過去老華興村的人和事,大家就親近了!”在3位老人互相補充的講述中,第一次華興村僑眷聯誼會的盛況如在眼前:很多人久別重逢,百感交集。現場猶如一個熱鬧的家庭大聚會。重溫舊時光,暢談新變化,那次聯誼會給大家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意猶未盡的老華興人相約來年再聚。於是,2018年和2019年,華興村僑眷聯誼會又連辦了兩次,場面一次比一次熱鬧。

“好耐無間,好挂住雷啊!屋企人點啊?”(“好久不見,好想念你啊!家裡人都好?”)在聯誼會現場,有人用廣東話打招呼,有人也馬上用熟練度不一的廣東話回應。

“年紀更大的老華興人不會說南京話,隻會說廣東話。” 3位老人回憶:“長大離家前,我們在家都說廣東話。這些年,廣東話早撂下了,但聽說還基本不成問題。”

除了近幾年的聯誼會,散居在海內外的華興人也不時自行回鄉探親訪友。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他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變化太大了!東南西北都不認識了!”2019年9月,旅美僑胞、原華興村村民陳智榮夫婦回中國探親。短短3周時間裡,他們不放過家鄉一絲一毫的發展變化:“到哪裡交通都方便,到處都有大量高檔的住宅樓。各個小區裡,道路寬敞,超市、菜場等便民服務一應俱全。”

一代傳承人——

賡續華興精神

華興村命名“華興”,寄寓“中華興盛”之意。這是一代又一代華興人的思想共識和使命擔當。為此,華興人通過嚴格的家教和優良的家風村風將華興精神代代相傳。

“為兒孫者戒除舊好,須要節儉自愛,前途發展興家立業,吾人志願也。”半個世紀前,李殷宏用毛筆手書的家訓,被李家后人珍藏至今。“成由勤儉敗由奢”,是李殷宏生前告誡家人最多的話。

華興村的每一個歸僑之家,都有朴素而飽含智慧的家風家訓,讓后代受益無窮。

“記張愛,高張敗,擰張貓了賴。”(大意為:豬多吃長得快,狗多吃就不好﹔人多吃更沒有意義,隻要七分飽就行了。)華興村僑眷梁壽勝多年來一直銘記祖父梁鳴穩對飲食習慣身體力行的教誨,堅持規律生活,從不暴飲暴食。

“再窮也要讓孩子讀書”,談起父親黃榮念生前的教誨,75歲的黃彬言語裡充滿感激和崇敬。為使子孫免於漂泊海外的辛酸和吃盡沒有文化的苦頭,黃榮念極其重視子女教育。“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些吃不飽肚子的年月,我父親賣掉了家裡所有能變賣的東西,供我們姐弟4人讀書。” 這種家風不斷延續和傳承,黃彬自豪地說:“在‘教書育人強中華’家訓的熏陶下,這些年我們黃家一門出了15位教師。”

近年來,南京市日益重視家風建設。2019年成立的古雄社區家風家訓教育館,成為南京首個社區家風家訓主題場館。而華興村僑史陳列館也成為古雄社區開展家風教育的重要教學點。

“翻開華僑百年奮進史,滿目家國情懷。華僑們多數家風優良、家訓嚴明,其中最值得學習的就是愛國。”童海劍說,目前,古雄社區歸僑僑眷有100多人,各行各業英才輩出。這些華僑家庭形成了“艱苦創業、實業興邦”“師夷長技、拳拳報國”“勤勞務實、重文載道”等一批閃光的家風家訓,直到今天都有著極強的感染力和教育意義。隨著參觀僑史陳列館人數越來越多,華僑家庭的優良家風家訓也隨之“飛入尋常百姓家”。

(責編:徐玉涵、邱王紫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