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是中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畢節是貴州脫貧攻堅的主陣地,畢節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是堅中之堅、難中之難。在打好畢節脫貧攻堅這場硬戰中,全市各級干部真抓實干啃“硬骨頭”,鍥而不舍抓落實,長年累月駐守基層一線,將寶貴的青春熱血揮洒在了烏蒙山間。今天,我們將為您講述兩位畢節市僑界干部平凡的扶貧故事。
孫劍與發達村村干部一起入戶走訪宣傳政策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孫劍在畢節市楊家灣鎮發達村新建好的大棚內與村民商議發展規劃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鄭耀彬在畢節市威寧縣新勝村田間地頭查看農作物長勢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讓駐村變得有情、有味、有內容
在平凡中堅守,在群眾身邊“打轉”。孫劍的駐村工作排得滿滿的,在為群眾解決所需時,也收獲了深厚的干群情誼。因為是黨員,所以他把使命牢牢扛在肩上,因為正年輕,所以他滿懷激情走進基層。這些,是31歲的孫劍最值得驕傲的事。
2018年1月,新加坡僑眷,畢節市僑聯第二屆委員會常委,七星關區團區委副書記的孫劍自告奮勇來到楊家灣鎮發達村,開始了他的駐村生活。和部分駐村干部略有不同的是,孫劍與農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對村裡的工作也能及時“上手”。
孫劍說:“我參加工作時就在基層,知道基層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他之前在何官屯鎮利民村當過2年的黨支部書記,又在鄉鎮上工作過7年。
“在團區委工作3個月,便來到了楊家灣鎮發達村。”孫劍笑稱,他與農村緣分不淺。要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去,這是孫劍的初心。剛到發達村時,孫劍最大的感受就是村裡班子成員的工作思路跟不上。
“我們不能等著上面安排什麼我們才做什麼,畢竟每個村情況不一樣,要學會主動出擊。”孫劍找准了發達村問題的關鍵。在經過幾次親切交流和工作上的談心后,發達村班子成員開始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力也往一處使。
走訪、排查、解決……一年多的時間裡,孫劍與村委班子一起“把脈問診”,擬定思路,為群眾解決了一個個實際問題。
張祥友是村裡出了名的懶漢。整治環境衛生他不配合,村裡搞發展他不參與,就算是幫他蓋房子,他的手也隻知道揣兜裡……如此懶漢,孫劍尤為揪心。
“住的是土牆房,給錢他也不修,但是沒辦法,我們還得幫他把房子整出來。”孫劍說,張祥友可以不動,但他們不能不動。
看著村干部都在為自己操勞,張祥友一開始心安理得,但時間一長,他開始坐不住了,“我自己的房子不搭把手還是要不得。”張祥友有些慚愧,手也不放兜裡了,甩開袖子跟著干……
“孫書記來了,快往屋裡坐。”在走訪中,貧困戶黃佑春熱情招呼著,孫劍是黃佑春家的常客。
講助學政策、想脫貧門路、搞衛生宣傳……每一次,孫劍都是帶著“落實”情況來的,“你丈夫去磚廠還沒回來?”“最近孩子上學有啥困難?”“搬遷的事准備得怎麼樣了?”每一個問題,孫劍都仔細記錄。
對於走訪的每家每戶,孫劍都是這樣開展工作的:有問題就記下來,回去后找對策解決。黃佑春家的問題就是在走訪排查中消化的。
黃佑春家中有3個正在上大學的孩子,夫妻倆以往就靠種庄稼和賣櫻桃維持生計。后來,通過走訪,孫劍便引導他們去磚廠上班,現在2個人一個月下來能掙1萬多元。“通過孫書記介紹,我們才有機會去務工,現在的生活還是不錯的。”黃佑春激動地說。
群眾的事無小事,每一件孫劍都認真傾聽,找對策問診,得到周圍群眾的點贊。此外,他還牽頭組織開展各個階段的維護穩定工作,讓發達村實現了“零非訪”的既定工作目標,從整合綜治資源、提升工作能力入手,用創新調處方法,全面化解村內各類矛盾糾紛,使得村內群眾生活和諧,群眾幸福感提升。
今年1月,發達村搬進了新村委會駐地,孫劍便協調各方社會資源捐贈8萬元,用於購買服務陣地辦公設施及其他牆上文化裝飾。“現在村委會駐地變了樣,外表好看了,我們自身內部也要有‘文章’。”孫劍說,在提升服務能力的同時,他們還積極抓好村委成員思想建設,以學促改、以改變強,將力量聚集在一起打造風清氣正的服務生態園。
同時,針對發達村環境衛生較差、群眾衛生意識不高等現狀,積極發揮黨員帶頭作用,組織村裡其他黨員帶頭整治農村環境衛生,創新採取了“日調度、周評比、月考核”+百分制考核管理的工作措施,大力整治發達村環境衛生,努力營造鄉風純、環境美的人居環境。
在平凡中堅守,在群眾身邊“打轉”,孫劍的駐村工作排得滿滿當當。帶著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孫劍扎扎實實地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在為群眾解決所需時,也收獲了深厚的干群情誼,讓駐村變得有情有味有內容。
把群眾放在心上 把責任扛在肩上
上世紀八十年代,威寧自治縣板底鄉新勝村人口急劇膨脹,因毗鄰赫章縣媽姑鉛鋅礦區,毀林開荒填肚子、土法煉鋅找票子。竭澤而漁、竭地而耕的落后生產方式使得當地森林植被遭到極度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石漠化程度驚人,被外界斷定為“基本失去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
2018年3月,新加坡僑眷,畢節市僑聯第二屆委員會常委,畢節市紀委監委干部鄭耀彬被選派到新勝村駐村任“第一支書”,扛起了帶領全村312戶群眾脫貧奔小康的重任。這個“樹木砍光、水土流光、姑娘跑光”的彝族村寨耕地面積3341畝,荒山草坡面積就有2710畝,七分石頭三分地,缺土又缺水,群眾過著“石旮旯裡刨飯吃”的苦日子。從小生活在城市,聽慣了長輩們講述海外生活的他,初來乍到,看山愁、看水愁、看地愁,心裡更是“愁上加愁”。“板底鄉是威寧的6個極貧鄉鎮之一,新勝村又是當地出名的深度貧困村,貧上加貧,當時的條件可想而知”。鄭耀彬說。
守住綠水青山,才有金山銀山。鄭耀彬深知,在新勝,脫貧先要處理好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必須退耕還林。
“隻要把扶貧當家事,把村民當親人,大家就會成為一家人。”2018年春,鄭耀彬帶領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林區測繪、山林確權,逐步獲得群眾的信任,造林積極性空前高漲,造林質量好,成活率高。兩年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新勝村建成經果林355畝、國儲林812.27畝,選聘生態護林員34名,惠及貧困群眾130戶751人,森林覆蓋率大幅度提高至63.9%。
如今大地綠了,山林也綠了。綠色,就像一顆顆綠寶石鑲嵌在烏蒙大地上,新勝披上了一身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生態綠裝。
清泉萬眼何處尋,草木蒙籠出山泉。“水不夠吃,不夠喝,五六月間太干了,就找不到喝,就用房蓋水來喂豬,喂牲口,洗家具。”新勝村二組村民高朝華說。多年來,吃水一直是新勝群眾面臨的難題,水資源不足,引水困難,夏季時經常出現季節性缺水,每到炎炎夏日,村民們便隻能望天吃水,吃房檐水。新勝村二組(俗稱老官寨)近年來受持續干旱少雨影響,自流山泉已出現供水安全問題,658人的安全飲水受到影響,迫切希望找到清潔、穩定的飲用水源。鄭耀彬在掌握這一情況后,組織寨老青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在市生態環境局駐板底工作隊和威寧縣水利局專家幫助下,反復驗証,最終在距現有取水水源西北約450米“戴沒梁子”上找到水源。一年時間,實施農村集中入戶管飲工程3個,新建小水窖40個,對全村村民進行自來水管安裝,惠及281戶1378人,全村實現集中管引入戶全覆蓋。隨著退耕還林的不斷推進,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發生頻率下降,林地涵養水源作用充分發揮,出水量逐漸增大。
“現在村裡幫忙拉通了自來水管,房蓋水都不會用了,用的全部是自來水,這樣我們打掃衛生方便了,吃的也衛生了,也不擔心找不到水喂牲口了,真的太方便了。”經歷了從吃水難到不愁水吃的轉變,新勝村群眾高朝華每每談起村裡的水問題便激動不已。
引來脫貧水,澆灌產業花。用水難是貧困地區的“窮根”之一,水興則產業興,產業興則百姓富。疏通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加上滴水一般的韌勁,脫貧攻堅實打實,脫貧成果才能經得起歷史和時間檢驗。
用水問題解決了,村民們發展的勁頭也被激發了起來。今年,村民羅孝群家共喂養了三頭牛,養了6頭豬,地裡還種起了庄稼。“現在用水方便了,就能做這些了,以前哪裡敢喂牛喂豬,連人吃的水都沒有。” 新勝村群眾羅孝群高興地說,自從不為水發愁之后,自家便開始增加養殖豬牛的數量,庄稼種得噎多了,一家人的生活正在慢慢變好。
兩年以來,新勝村實施通村油路1條2.7公裡、通組水泥路4條10.4公裡、串戶路54戶約3.7公裡,院壩硬化295戶、排水溝硬化9戶,惠及農戶281戶1385人。鄭耀彬在畢節市紀委市監委支持下協調項目資金63萬,通過新勝村黨支部帶領合作社,規模化示范種植白蘿卜100畝、向日葵套種芸豆226畝,幫扶貧困戶分散種植馬鈴薯1905畝、板栗核桃355畝、大蒜200畝﹔養殖牛367頭,豬583頭,雞鵝4110羽,全村貧困群眾戶均增收6300元。如今新勝村已變成“山區綠起來、村庄美起來、群眾富起來”的“三來”村。
脫貧靠什麼?鄭耀彬認為靠的是不甘落后,靠的是苦干實干,靠的是創新進取,靠的是干群一心,凝聚成脫貧攻堅的強大合力。
正是向孫劍、鄭耀彬這樣成千上萬的駐村干部,牢記囑托、感恩奮進,拋妻棄子,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無聞工作,始終把老百姓的脫貧致富牢記在心坎上,把自己的青春熱血揮洒在每一個貧困點,把自己的聰明才智發揮到極致,才匯聚起了強大的力量,為撕掉千百年來的貧困標簽,實現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作出了艱苦卓絕的貢獻。
來源:畢節市僑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