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一晃八年過去了。忘不了2013年3月22日的會面情景,風塵仆仆從馬來西亞趕回故鄉仙游的僑胞盧金峰,通過仙游縣僑聯,找到了素有“愛心老人”之譽的曾德梅。
盧金峰(右)通過曾德梅資助貧困學生
兩位愛心人士緊緊握手,熱烈交流。盧金峰翻開了曾德梅助學檔案,一張張卡片,一張張稚嫩的臉孔,一個個不幸家庭的辛酸故事,勾起兩位老人唏噓感慨。盧金峰掏出了1萬美金,遞給了曾德梅,懇切地說:“有勞曾先生,把我微薄的心意傳遞給貧困學子”。臨走之時,兩位老人相約,待來年再資助一批品學兼優的家庭困難的學生。春色有韻,涼風有信。這千金言諾一踐就是八年。
一片冰心在玉壺
盧金峰
盧金峰祖籍仙游縣郊尾鎮,1942年出生於馬生港口后尾芭,家境貧窮。在同鄉張先生推薦下,他以免費生修完初中三年,進入高中后曾獲巴生福建會館獎學金。畢業后就步入社會,開始承包小型工程,營營役役,雖操勞辛苦,倒也一帆風順。1990年開始從事屋業發展,並逐漸上了軌道。如今,他的事業在兩位兒子合力經營下,蒸蒸日上。
經商之余,盧金峰積極參與巴生濱海興安會館活動,經常出席興總在各屬會舉行的各項會議。僑親們被他的任勞任怨、奉獻的精神打動,1986年推選他出任巴生濱海興安會館會長。14年來勵精圖治,盧金峰深獲僑親們愛戴。
2003年,盧金峰眾望所歸,當選第六任大馬興安總會會長。任職以來,他精心策劃開展各項惠益同鄉活動,與大馬各地同鄉建立密切關系,還組團訪問印尼雅加達和泗水鄉親,為馬印鄉親搭上溝通交流橋梁。
盧金峰對中華文化和母語教育感情深厚,從巴生興華中學畢業后,便加入捍衛華文教育行列,致力於中華文化交流。
2001年,他捐款在母校設立清寒子弟助學金,通過華文教育從根本上涵養僑力資源,可謂遠謀大計,用心良苦。
一諾千金助學情
許一闋宏願,赴一段邀約,共一旅長情。感念金秋喜報,八度守望相助,催生愛的暖流,惠及千家萬戶。對貧困學子來講,這無疑是雪中送炭,讓他們的生活處處陽光處處春。
馬來西亞僑胞盧金峰助學金現場頒發儀式
2020年8月28日,仙游黨校禮堂愛心涌動,仙游縣僑聯在這裡隆重舉行“馬來西亞僑胞盧金峰助學金現場頒發儀式”。今年預計發放助學金159萬元,幫助小學、初中、高中以及大學生620多人。據悉,8年來,愛心僑胞盧金峰捐款近1337萬元,受助學生達4425人次。
這個金秋讓人揪心,受助人都在牽挂盧先生的健康。愛心僑胞盧金峰中風痊愈不久,又遇疫情防控常態化,未能親自趕回故鄉勉勵學子,他隻能委托家鄉僑聯代勞發放助學金,以視頻連線的方式參與發放儀式。自2013年起,盧金峰總是堅持從馬來西亞回故鄉開展愛心助學活動,有時候他還特地帶兒子回鄉現場感受,希望兒子接過他的愛心接力棒。
盧金峰向學子發放助學金
這八年來,不知有多少仙游大學生,連續4年受到盧金峰的資助,順利完成了學業,有的還被學校評為品學兼優的三好學生。“非常感謝盧先生,如果沒有他的話,我的大學生活應該不會這麼輕鬆。”這些寒門學子上大學后,常常互相鼓勵,相互幫助,這份愛心讓他們有更多努力學習的動力。
這八年來,盧金峰積極回饋故鄉,協助貧困家庭子弟修完學業,為培育后輩可謂盡心盡力。他總是對家鄉的官員說,很高興能有機會為家鄉的教育事業貢獻綿薄之力,希望在他條件允許的時候,繼續做下去。人才是一個國家的元氣,振興家鄉也要靠人才,這是他回報故鄉奉獻社會的動力。2015年北大、清華在他的母校招生15人,這讓盧金峰感到十分欣慰和自豪。
一石激起千層浪
翻越萬水千山,隻為讓大愛抵達學子的心。
盧金峰發言鼓勵學子
盧金峰秉持這樣的信念,自己懷著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感恩之心幫助貧困學生,八年來他親力親為,帶動全家人一起參與慈善活動,惠及了仙游縣18個鄉鎮,資助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貧困學生。他讓學子們有機會接受教育的簡單初心,托起了一片滿是書香的藍天。
愛的河流,波光灩瀲。這些年,許多受助學生通過縣僑聯寫信給盧金峰先生。在信中,有些學生提到自己去勤工儉學,有些獲得了獎學金,努力學習收獲了成長。盧金峰每每獲悉學子們發奮圖強的故事,感到很欣慰。看到很多年輕人有機會接受教育,他很高興。“希望通過我的協助,給更多人讀書受教育的機會,通過讀書改變他們甚至他們家庭的命運。”
如今,貧困學子們在他的資助下,茁壯成才,有的人也加入了助學的行列。大學生楊瀅在校期間獲得了校獎學金、大學生建模省級一等獎、創新創業類比賽校級一等獎和二等獎等榮譽,在大四下學期考上了莆田市黨政類選調生。楊瀅說,這份愛心點燃了她心中的理想與希望,也使許多像她一樣生活困難的同學得到資助和激勵,“當我們拿到助學金時,除了感恩之外,更多的感受是鞭策和鼓勵”。
盧金峰的義舉給貧困學子點燃了希望的火炬,奉獻出讓人感動的愛心。他用愛心引發愛心、傳遞愛心,把愛形象地呈現在仙游人面前,激勵著仙游人將助學進行到底,大家用行動串起一個愛心鏈,讓愛源源傳遞。 (鄭志忠)
來源:福建省華僑歷史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