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這裡是‘華人急救熱線’,我是納娜醫生,請問有什麼能幫助您?”安排醫生上門看診,幫助在法國的華僑華人解決就醫問題,這是納娜每天都要重復的重要工作。
納娜來自中國雲南,是法國巴黎六大附屬醫院急診科醫生中唯一的亞洲面孔。疫情之下,除了忙碌於急診科的日常工作,她還提議開設了“華人急救熱線”,奔走於幫助華僑華人防疫抗疫的路上,用自己的力量努力消弭中法在抗疫中因文化差異造成的誤解。
納娜正在接聽急救熱線。納娜供圖
日前,由杭州靈隱寺、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和浙江省歸國華僑聯合會主辦,中國新聞周刊、中國慈善家雜志社、杭州雲林公益基金會支持的2020第六屆中華慈孝文化節公布“2020中華慈孝人物”名單,納娜入選。
時間回到3月17日,隨著法國各項疫情防范措施升級,當地進入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爭狀態”。
納娜回憶,“平時一天大約有2000個電話打進巴黎急救中心,但那段時間我們每天的電話接聽量在上萬個,ICU床位也達到了飽和,很多醫生都在沒有防護設備的情況下冒著生命危險和新冠肺炎戰斗。”
隨著法國疫情逐漸蔓延,為降低交叉感染的風險,醫院建議民眾居家隔離,或派醫生上門出診,上述舉措增加了不少語言不通的華僑華人就診的難度。
“當時,不少華僑華人開始感到擔憂或出現身體不適的症狀,但因為他們不會說法語,所以跟醫生的交流特別困難,醫生也沒有辦法幫助他們判斷病情,很容易造成延誤診斷的情況。”納娜說,得知這一情況后她非常著急,向巴黎急救中心提出了開設“華人急救熱線”的申請,並組織了10位華人醫生志願者進行調度工作。
4月6日,“華人急救熱線”的開通讓不少華僑華人吃下了“定心丸”,而納娜卻因此變得更為忙碌。“除了吃飯和睡覺,每分每秒都在抗疫。”納娜說,因為疫情,她取消了原定於4月的探親假,幫助華僑華人判斷病情輕重、聯系救治,在她看來,忙碌的初衷隻為“華僑華人能就醫無憂”。
自“華人急救熱線”開通到5月,短短1個月,納娜和其他志願者就接到了200多位華僑華人的求助電話。
納娜說,其中一通電話讓她印象深刻,“一位華人因確診新冠肺炎被收治入院,病情穩定后,醫院要求他回家隔離,但他跟11個人一起居住,不具備居家隔離條件。而他又因為語言不通,無法與主治醫師溝通,這讓他感到非常恐慌。我們得知他的情況后,幫他跟其醫師進行了溝通,找了社區工作人員在附近的隔離酒店找到了免費的隔離場所。”
如上故事還有很多。而在緊張的工作之余,最讓納娜放心不下的是她一歲多的女兒。
“作為醫生,我面對新冠從未懼怕,但很擔心會把病毒帶回家,所以抗疫最吃緊的時候,我把女兒暫時放在了爸媽那照顧。雖然她還很小但懂事的讓我感動,我上下班匆匆路過爸媽家時,女兒會隔著陽台不停地喊‘媽媽’,還會隔空擁抱。那個時候我心裡很難受,但仍會跟她說說笑笑后離開,因為病人需要我。”納娜說,眺望一下女兒的房間,跟女兒說說話,成為她緩解思念和壓力的最好方式。
一次次地接聽求助電話,一次次地幫助華僑華人聯系醫院,在納娜看來,這項公益行動已成為自己的責任。然而,這不是納娜第一次為了華僑華人的就醫問題奔走。5年前,作為巴黎最大公立醫院皮提耶·薩爾佩特裡爾醫院急診科醫生,她就提出並設立了歐洲公立醫院的第一家華人門診——“助華門診”,數年來幫助了上千位華僑華人。
如今,“納娜”這個名字被愈來愈多的在法華僑華人所熟知。而被問及最大心願,納娜仍言語淳朴,“願華僑華人在法就醫無憂”。(記者 錢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