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華人研究>>僑史刊物
【僑鄉研究】關系鄰近性視角下的海外華商與僑鄉經濟
——以改革開放后廣東潮汕地區為例
2020年09月03日15:49  來源:中國僑聯

改革開放以來,海外華商引領了僑鄉的外向型經濟發展。如今華商投資仍是中國外資主體,但不再集中在僑鄉。探討海外華商與僑鄉經濟關系的變化及原因,對理解僑鄉經濟和海外華商在華經濟活動有重要意義。本文以傳統僑鄉潮汕地區為例,通過比較海外華商在不同階段的作用,探究海外華商影響僑鄉經濟的機制。

一、文獻回顧:華商網絡與僑鄉發展

學者從從社會資本、制度環境、道義經濟等角度探討了華商網絡與僑鄉的關系,指出海外華商為僑鄉提供了當地所缺乏的資金、設備、信息、知識和技術,帶動了僑鄉外向型經濟。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后,海外華商在僑鄉投資驟減。有學者探討了海外華商網絡作用的變化和僑資企業的地理轉移,雖提及經濟全球化和中國產業集群發展對海外華商在華經濟活動的影響,但隻在“華人/中國”層次進行探討,沒有區分僑鄉與非僑鄉。僑鄉研究雖發現新一代華商與祖籍地聯系出現斷層、海外華商與僑鄉基於傳統道義的社會關系沒落,但多僅關注“僑”的社會關系,少有從僑鄉產業集群發展的視角來探討海外華商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二、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關系鄰近性與僑鄉的跨國華商網絡

產業集群是區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其關鍵在於創造地理鄰近性,促進分工專業性和合作靈活性,嵌於本地社會網絡的企業互相信任、合作和共享知識。近期經濟地理學者探討其他的鄰近性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如認知鄰近性、組織鄰近性等。海外華商對僑鄉經濟發展的影響,正是通過構建彼此的關系鄰近性、在建立交流渠道、促成跨區域“地方傳言”和構建共同規范等三方面發揮作用。

關系鄰近性在特定的環境下可以彌補其他鄰近性的缺失,也可能被其他鄰近性取代。當僑鄉缺乏其他鄰近性來支持其參與全球經濟時,與海外華商的關系鄰近性便顯得尤其重要。隨著僑鄉產業的發展,其他類型鄰近性可能出現並取代關系鄰近性。因此,關系鄰近性的理論框架,既考慮了僑鄉經濟中“僑”的特殊作用,也避免了就“僑”論“僑”,有助於我們從經濟全球化區域發展的視角理解 “僑”與僑鄉發展的關系。

三、1978—1997年:關鍵的關系鄰近性

改革開放后,海外潮商在潮汕投資建廠,或將原有生產線轉移到家鄉,或投資潮汕傳統產業。潮人社團和潮汕政府積極建立制度性信息渠道,讓更多潮商了解僑鄉現狀和投資情況。借助關系鄰近性,潮汕與外界的信息渠道暢通,海外潮商亦可更順暢與當地合作者及政府官員交流。潮汕文化中“幫助自己人”“回報家鄉”等社會規范也推動跨國投資的發生。外資企業帶來的資金、設備、技術和知識,成為潮汕企業了解外部的窗口。

此外,海外潮商或將其投資企業的訂單外包給本地企業,或擔任僑鄉企業和全球貿易商之間的中介,協助潮汕企業了解並進入全球市場。成立於1997年以前的受訪企業有近一半是通過海外潮商得到第一個國際訂單。比起僑資企業,非正式的私人關系對本土企業的成長更重要。僑鄉企業與海外中間商的交流大多通過親友間的互訪閑聊實現,合作也常採取靈活方式。在海外華商幫助下,潮汕產生了大量出口導向的私營制造企業並形成產業集群。

四、1998—2007年:被取代的關系鄰近性

隨著改革深化,潮汕失去原海內外信息不對稱情況下的獨特優勢,“華人/中國”的共同語言文化背景足以令海外潮商在大陸其他地區順利投資。潮汕缺乏珠三角、長三角等地的良好政策環境。講人情、重關系的社會規范對投資項目的現代化管理產生障礙。由關系鄰近性帶來的信息渠道,使海外潮商投資家鄉失敗的故事廣泛流傳,進一步阻止了可能的投資者。但就吸引僑資而言,關系鄰近性在“華人/中國”的層次仍發揮作用,中華文化的共通性對海外華商在中國進行跨國經濟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這階段海外潮商在聯結潮汕企業和全球市場方面不再扮演重要角色,其他鄰近性取代了關系鄰近性的作用。(1)國際客戶的來源不再依賴跨國潮人網絡,而是建立在區域產業集群發展的基礎上。生產企業在潮汕地區的地理集聚,使行業內的全球貿易商直接前往潮汕尋找合作者。44%的受訪企業表示國際訂單的新客戶主要通過老客戶或者供應商介紹。從潮汕本地貿易公司或大型企業處獲得國際訂單則成為小企業進入全球市場的主要渠道。(2)國際展銷會為生產商和貿易商提供了全球集市,創造了臨時性的地理鄰近性。參展的生產企業還充當橋梁作用,使未具備參展能力的本地企業加入到全球生產網絡中。(3)網上交易降低了潮汕企業尋找國際客戶的成本,擴大了市場的地理規模。超過一半的受訪企業在2008年之前便建有網站或加入阿裡巴巴等網上交易平台。

五、2008年至今:關系鄰近性的新潛力

2008年后,在中國經濟轉型與內需市場成長的背景下,潮汕出現再次借助潮人網絡促進經濟的新可能。2000年中期后,我國各地專業市場迅速發展,成為商品進入全國、全球市場的重要窗口。大量潮汕人聚居在潮汕產品的專業市場所在地,擔任潮汕制造企業的銷售渠道。這些潮汕人利用潮汕社會網絡,與潮汕廠家採用靈活的交易模式和快捷的反饋渠道,增強潮汕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這一階段,潮汕出現海外留學青年回鄉的新現象,海內外潮人社團積極設立的青年團和國際潮籍博士聯合會與家鄉多有互訪。2014年,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成立,以構建面向海外華僑華人的聚集發展創新平台。知識和創新成為新經濟的核心驅動力,具有共同知識框架的認知鄰近性對區域創新尤為關鍵。關系鄰近性提供的信息渠道、有效交流以及規范和信任,都有助於在認知鄰近性基礎上促進集體學習和創新活動。這些新現象為“僑”資源再次發揮關系鄰近性作用提供了可能性。

六、結語

構建有效鄰近性是地方在全球化經濟中競爭的關鍵。借助華商網絡,僑鄉構建鄰近性有獨特優勢。但關系鄰近性既非靜止不變,也不是區域發展的唯一動力。潮汕案例揭示了關系鄰近性在改革初期幫助僑鄉進入全球生產網絡﹔隨著中國經濟制度的發展完善,基於中華文化認同而非僑鄉文化認同的關系鄰近性在更廣的地理范圍建立,海外華商到商業環境更好的非祖籍地投資,同時僑鄉的產業集群、國際展銷會和網上交易使僑鄉企業借助其他鄰近性進入全球市場﹔而國內潮商網絡的形成、留學生回鄉創業、海外青年定期返鄉及華僑試驗區建立等新現象,暗示了關系鄰近性在國內范圍內和高新產業發揮作用的新空間。

(作者陳蕊,韓山師范學院潮學研究院副研究員。本文摘編自《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20年第2期) 

(責編:閆楓、邱王紫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