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華人研究>>僑史刊物
【分析探討】從留根教育到綜合素質教育:西班牙華文教育發展的新趨向
2020年09月03日15:46  來源:中國僑聯

本文試圖梳理西班牙華文教育的發展歷程,通過實地調研、問卷與訪談等方法對當地華文教育的現狀進行分析,並在此基礎之上,結合跨文化視角下的族群認同理論,探索西班牙華人社會發展新形勢下的華文教育新趨向。

一、西班牙華文教育的發展歷程、現狀特點與存在問題

(一)發展歷程

西班牙華人移民具有歷史短暫、發展迅速的特點。自20世紀80年代華人大規模移居開始,該國的華文教育便應運而生。華文學校是為西班牙華裔兒童與青少年提供華文教育的主體力量。1987年,該國第一所華校“中華學校”由台灣移民在馬德裡創立。1995年,第一所由大陸移民創辦的華校“巴塞羅那華僑華人子弟學校”成立。西班牙華校在初創時期發展緩慢,截至20世紀90年代末,全境僅有4所華校,集中分布在首都馬德裡(2所),巴塞羅那(1所)和第三大城市瓦倫西亞(1所)。

(二)現狀特點

21世紀以來,隨著西班牙華人數量激增,華文學校逐漸蓬勃發展。截至2018年底,西班牙全境共有華校30余所,其中半數集中在馬德裡、巴塞羅那兩大城市,體現了該國華文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突出特點,而這一問題與該國境內華人居住相對集中的情況直接相關:一方面,華人人口主要聚集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大城市所在區域,馬德裡和巴塞羅那兩個超級都會及附近地區吸納了近半數的華人人口﹔另一方面,華人人口在西班牙的分布同時具有相當的廣泛性,覆蓋了該國所有地區和全部省份。

西班牙華文學校的分布與該國華人人口的分布情況基本相符。集中了半數華人人口的馬德裡與巴塞羅那地區擁有的華校數量佔據了該國華校總數的一半,且辦學規模遠大於中小城市華校,各校間良性競爭,華文教育呈現繁榮發展的勢頭﹔而在華人人口分布較少的廣大中小城市,以私人辦學為主要經營手段的華文學校開辦難度顯著增加,導致華校覆蓋率低,成為影響華裔兒童與青少年華文教育水平的突出問題。

(三)存在的問題

除上述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特點之外,西班牙華校的發展受以下幾方面的制約:在資金上,西班牙華校屬華人社團自發籌辦的私立學校,收入來源缺乏穩定性,同時未能被當地政府正式納入教育體制,無法享有與當地公立學校同等的優惠政策。在辦學場所方面,絕大部分華校沒有獨立產權,隻能採取周末租賃或借用當地公立學校校舍、借用政府部門辦公用房等方式開展教學,無法對基礎設施和辦公條件進行完善,授課時間也受到局限。在教學模式上,為數眾多的中小城市華校沒有條件實現完備的年級與班級設置,不利於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此外,教師缺乏專業性與穩定性以及高年級學生流失嚴重等問題也制約了當地華文教育水平的提升。

二、西班牙華文教育發展新趨向

(一)教育資源分配趨向合理

近年來在遠離本土的群島地區和大城市周邊的衛星城和市鎮,不斷有新的華校開設和創立。華文教育覆蓋率的提升與西班牙華人社會的壯大直接相關,而華人經濟實力的增長則為更多華校的創立提供了資金保障,華人及華語在當地主流社會認可度的提升也使得華校的辦學獲得了更多的便利。同時,中西兩國在經貿領域的深入合作促成了旅西華人就業機會的提升和就業領域的拓展,銀行、律師樓、旅行社、會計師事務所、貿易公司、文化機構等陸續展開專門針對中國或華人的業務,一部分受過高等教育、同時流利掌握華語的華人二代移民找到了融入當地主流社會的門徑,華語因此成為其提高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與技能。在此背景下,旅西華人家長對子女華文學習的重視程度顯著增加,華裔子弟的華文學習熱情與動力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促進了華文教育向更多地區的覆蓋與推廣。

(二)教育模式趨向綜合化與跨文化族群認同的建立

近年來,部分華校從學生在當地生存的實際需求出發,開設了西班牙語、英語、數學等一系列實用課程,幫助學生盡快在主流社會立足﹔與此同時,還在華語教學的基礎之上增設了中華傳統文化課,有效增進了學生對祖(籍)國文化的認識,同時承擔起發展學生興趣與特長的課外輔導角色,更因此吸引了相當一部分原本即將流失的高年級學生繼續入讀。

西班牙華文教育模式的變化與當地華人群體族群認同策略的轉變直接相關。與第一代移民多採取“保留策略”不同,第二代旅西華人具有融入主流社會的強烈動機,因而對當地主流族群的認同程度顯著高於父輩。與此同時,來自家庭和華人社團的影響、當地社會對華人社團正面評價的增加、以及華語技能在參與當地社會競爭中為其提供的優勢等,也使得二代華人的母語族群認同得到了鼓勵和加強,自發採取了“適應策略”,即採取不僅保留母語族群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同時能夠適應主流族群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雙向認同策略。

跨文化雙向族群認同的建構令旅西華人二代移民對傳統的以教授華語為首要且單一目標的華文教育產生了新的訴求。作為針對這一訴求的主動響應,綜合化的教育模式首先在部分辦學條件較好的大型華校得以開展。一方面,華校用中國傳統文化等興趣課程提高母語文化的吸引力,鞏固二代移民對母語族群的認同﹔另一方面,增設各類旨在幫助學生融入當地主流社會的課程與活動,如西班牙語培訓、文化課補習、邀請當地警察部門開展安全講座、與當地足球隊進行交流等。由此可見,趨向綜合化的華校新型教育模式不僅是西班牙二代移民建立雙向族群認同需求的反映,同時也是具體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

三、結語

西班牙的華文教育具有起步晚、發展迅速的特點,並長期存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突出問題。與此同時,華校資金不足、辦學條件受限、教師缺乏專業性與穩定性等不利因素共同制約了當地華文教育水平的提升。

近年來,隨著西班牙華人社會的高速發展及社會需求的轉變,當地的華文教育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一方面,華校覆蓋率提升、教育資源分配趨向合理﹔另一方面,傳統的以教授華語為主要目標的留根教育也逐漸向以建立跨文化視角下的雙向族群認同為導向、旨在幫助華人二代移民適應當地社會、提高群體競爭力的綜合素質教育轉型。華文教育的變革折射出西班牙華人社會的發展變遷。西班牙華文教育的新特點與新局面即將助力旅西華人二代移民適應社會競爭的新需求,以此為當地華人社會的持續發展與進步提供新的動力。

(作者谷佳維,藝術史學博士,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本文摘編自《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20年第1期)

(責編:閆楓、邱王紫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