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華人研究>>僑史刊物
【華商專題】晚清時期南洋地區中華商會的角色定位及其實踐
2020年09月03日15:44  來源:中國僑聯

近代南洋華商在組織、聯絡海外華僑方面多開先河。受殖民者壓迫和“商戰”思潮的影響,他們意識到商會之利。1906年,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成立,由此掀起海外中華商會組建熱潮。中華商會成為嵌入當地社會的重要組織,在溝通與聯絡當地華人、協調華人群體與當地政府的關系、保障當地華人群體合法權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文聚焦於晚清時期南洋地區各中華商會及其在維護、保障華人權益方面的貢獻。所論“南洋”大致包括馬來群島、菲律賓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馬來半島和中南半島沿海地區等。將討論時域限於晚清,是因為晚清外交體系存在先天不足,商會發揮著者近乎官方機構的作用,對當地華人的重要性更為突出。

一、晚清南洋地區中華商會研究簡述

近代中華商會史研究始於海外。1978年,章開沅在國內首提近代商會研究。隨著商會檔案整理出版,國內商會史研究發展迅猛。在海外商會史研究中,南洋中華商會頗受關注。學界或從社會變遷視角看南洋中華商會,或進行個案研究﹔時段多涵蓋晚清民國與戰后。部分研究雖聚焦於商會之成立,卻較少關注商會早期運行及其對當期華僑的影響。有鑒於此,本文將著重關注這一問題。

二、晚清南洋地區中華商會的成立及其角色定位

近代中西交流中,海外不少華商被當地殖民者歧視與排斥。受重商思潮影響,各地商人呼吁清政府准許設立商會。清政府設立商部后,官方始倡商會。

(一)晚清南洋各地商會的組建

在清政府提倡組建中華商會之前,南洋華商已開始探索組建商會的可能。1905年冬,張振勛、時寶璋考察南洋商務,推動新加坡、檳榔嶼中華商務總會的草創。此后,商會設立熱潮席卷南洋各大商埠。

清末南洋各地成立大小商會28個,基本遍布各大商埠,以荷屬殖民地尤多。此外,商會面向南洋華商,各地商會成立存在“多米諾”骨牌效應。

(二)商會的角色定位

1. 適應近代“商戰”的商業聯合組織

在近代,南洋華商既是殖民者的統治工具,又是歐美商人的競爭對手。華商領略到西方商人群體競爭之強勁。“商戰”點燃華商創辦商會的熱情。中華商會成立的宗旨在於“整頓商務”“講求商學”“聯絡商界”“和協商情”“啟發商智”與“振興商利”。

2. 保障華僑權益的聯絡與維權機構

洋務運動后,晚清僑務由棄僑向護僑重僑轉變。但由於國籍問題,領事護僑作用有限,難以覆蓋全體華僑。晚清政府當局意識到,商會之成立是“有領事之實而無領事之名”,“若善誘而利導之,其效自鉅”。商會成為晚清護僑的重要補充。

3. 海內外溝通與交流的橋梁

商會是海內外互動的重要平台。商會一方面向南洋各埠華僑傳達清政府政策,另一方面向國內輸送建設資金,加強海內外聯絡與信息交流。此外,南洋各商會負責人多與政府關系密切,官紳色彩相當濃厚。

從諸材料看,晚清南洋中華商會實際是半官方機構。一方面,它由南洋各埠華商集聚設立,屬於自治商業組織﹔另一方面,章程及關防須由清政府審議,儼然是政府“下屬機構”。

三、晚清南洋中華商會的實際運作

南洋地區中華商會在實際運作中,充分體現了服務當地華商、促進海內外溝通交流等作用。

(一)服務服務當地華僑華商群體

1. 維護當地華商的商業利益,促進華商事業發展

由於族群、國家、制度和文化等種種障礙的存在,南洋華商無時不受到“來自所在國政府和主流社會的排斥和壓力”。商會成為華商應對外部壓力的重要組織。譬如,新加坡中華商會曾在處理新加坡港起貨巡差刁難當地華商的問題和當地華商反對新加坡當局增加收入息稅的問題時發揮積極作用。小呂宋中華商會在抗議菲律賓“西文簿記案”抗爭運動中身先士卒。類似案例不勝枚舉,中華商會在保障當地華商華僑權益方面不遺余力。

2. 協調海外華僑內部社會關系

地緣性會館、血緣性的宗祠和業緣性的公所是海外華僑社會的三類傳統組織。這些組織一方面有助於華僑抱團自救,另一方面也造成團體間隔閡。而中華商會有助於協調華僑社會各團體的關系。比如,新加坡中華商會在調停1906年閩潮兩幫工人爭端的事件中發揮重要作用﹔巴達維亞中華商會規定內部紛爭調停機制,力圖協調各方華僑勢力的均衡。

3. 協調海外華僑與當地社會的關系

南洋各商會對外協調華僑與當地社會的關系,保障當地華僑合法權益。例如,新加坡中華商會積極征集華人社會對當地疏浚港道、修筑堤岸工程的意見﹔暹羅中華商會在1910年暹羅反華運動中積極與政府當局斡旋,為平息事件作出重要貢獻﹔小呂宋中華商會成為菲律賓當局與華僑社會交涉的重要平台。

4. 重視慈善、福利事業

南洋各商會積極參與當地華僑社會的慈善、福利事業,改善當地華僑的生存環境。建設醫院和養老院、興辦學堂是常見形式。比如,三寶壟中華商會自行籌資在雙溥創辦“慈善堂”,救濟老無所依的僑胞﹔小呂宋中華商會與華僑教育會積極合作,保障教育經費,此外還曾多次捐資幫助災區民眾。

(二)促進海內外信息與資源的交流

1. 支持跨地域交流與實業合作

商會成為各地華僑交流的平台。譬如,新加坡中華商會致函邀請南洋各商會共商設立保護回國華商的華僑公會一事﹔南洋各埠中華商會協作推進保障華商回國的工作。

南洋各中華商會還積極支持清政府發展工商業,踴躍認購中國華商銀行的設立股份,參與端方在南京創辦的南洋勸業會。經商會牽線搭橋,南洋華商與祖國家鄉聯系更加頻繁。

2. 實現海內外同胞互幫互助

當內地或其他商埠遭遇自然災害時,南洋各商會群策群力,發揚互助精神。商會成為海外華僑與內地家鄉情感連通的重要平台。南洋華商通過商會得以發揮規模力量支持祖國家鄉建設,滿足他們衣錦還鄉、建設家鄉的情感需求。

四、結語

盡管冠以“商會”名義,南洋各中華商會的作用和影響卻不局限於商業。由於晚清政府在海外的護僑保僑作用有限,商會需承擔多元角色。商會不僅是商業聯合組織,更是維護海外華僑權益、增進海內外僑胞交流的重要組織。各中華商會在成立之初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奠定了其在海外華人社會的地位基礎。

改革開放后,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提升,各地領事館的領事保護作用愈發明顯,各地商會無須再承擔多重責任。然而,海外華人商會仍是連通海內外的重要平台,在商業合作、團結互助、文化交流和信息互通等方面依舊發揮著重要作用。

(作者張亞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沈博,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本文摘編自《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20年第1期)

(責編:閆楓、邱王紫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