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華人研究>>僑史刊物
【美國華人專題】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探析
2020年09月03日15:40  來源:中國僑聯

一、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產生的社會政治背景

(一)美國社會運動和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激發了華裔青年的平權意識

“六十年代”無論是對美國,還是對世界其他國家(尤其是亞非拉國家)來說,都是個“反叛”和變革的時代。在美國國內,以馬丁·路德·金領導的黑人民權運動和馬爾科姆·X領導的黑人權力運動點燃了各種社會運動的火焰,而在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則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反殖民主義、反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運動。國內外的運動遙相呼應,對美國社會的保守主義、種族主義形成巨大的沖擊,也對正處於思想和價值觀塑造關鍵期的華裔青年大學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喚醒了他們的平權意識。

(二)大學校園內少數族裔學生爭取平權的勝利鼓舞了華裔青年

1968-1969年,一批土生華裔大學生與其他亞裔和少數族裔學生結盟,率先在舊金山州立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聯合組成“第三世界解放陣線”,發動罷課、靜坐、游行、集會演說等抗議活動,向學校當局要求成立“少數族裔研究院”,增設少數族裔歷史課程,制定優惠政策接納有色種族裔學生入學,並雇佣更多少數族裔教職工。這場運動取得了勝利,校方基本滿足了學生提出的要求,在美國最早建立少數族裔研究院(系)。這讓華裔(亞裔)青年備受鼓舞,他們尋找新的社會變革運動“試驗場”。

(三)唐人街居民惡劣的生存境況觸發了華裔青年改變現狀的“使命感”

華裔青年把目光投向唐人街,發現那裡的底層民眾遭受種族和階級雙重剝削,生活非常困頓。當時唐人街居民的生存境況,與非裔美國人貧民窟相差無幾。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包括住房擁擠、社區衛生環境差、貧困、失業、青少年犯罪、教育不公、工作環境惡劣、工資低廉、養老和醫療福利匱乏等。正是唐人街惡劣的狀況促使許多青年華裔回到那裡,力圖以實際的政治行動改變華社面貌。

二、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的興衰與轉型

一批受革命思想熏染的華裔青年深入唐人街等亞裔社區,成立了一些帶有“新左派”色彩的團體,為當地底層的華裔及亞裔居民提供各種服務,包括免費醫療、廉價食物和農產品、免費法律咨詢、為青少年提供無償律師援助和課外輔導、英文學習班、表演話劇放映電影等,還積極發起組織普通勞工舉行示威游行,爭取華人勞工的正當權益。盡管這些“新左派”團體大多存續時間較短,但他們的變革性行動卻為華社注入了一股嶄新的空氣。

(一)“紅衛兵黨”和“義和拳”:華人民權運動的急先鋒

舊金山的第一個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紅衛兵黨”是以黑豹黨為藍本組織起來的,成立於1969年2月。其宗旨是爭取美國亞裔社群享有自決的權力,口號是“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紅衛兵黨”在唐人街設立了兩個“為人民服務”的項目,分別是兒童免費早餐和午餐。他們還組織參與了很多為華人爭平等權利、謀福利的請願和運動,如阻止拆除岡州古廟、發放傳單阻止大資本家和開發商拆毀國際旅館、抗議當局關閉華人社區肺醫療中心等等。雖然“紅衛兵黨”設立的服務項目為華社底層民眾帶來一定的福利,但是該黨的“革命”和“武裝”斗爭主張並未獲得華社居民的響應,即便在組織內部也沒有得到全體成員的認同,這嚴重地制約了“紅衛兵黨”的發展。由於組織內部政治路線上的分歧,“紅衛兵黨”隻存在了兩年多,就於1971年7月解散。

在紐約,與“紅衛兵黨”類似的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義和拳”亦成立於1969年,主要成員是哥倫比亞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高校的部分亞裔學生,借用清末中國民眾的“扶清滅洋”團體——“義和拳”來命名。該組織在華人社區建立了“赤腳醫生”診所,提供免費的肺結核和鉛中毒檢驗、設立托兒所、並義務教授英語課程等﹔還創辦了中英雙語報《團結報》 (Getting Together)。可是,與“紅衛兵黨”的遭遇一樣,“義和拳”提出的革命斗爭口號難以引起普通華人的共鳴。1971年,“義和拳”到美西發展,設立了美西舊金山分部,並於翌年底聯絡華人社區自由進步人士在舊金山唐人街成立了“華人進步會”,逐漸減弱了其激進色彩,不過其維權初衷沒有變。

(二) 紐約亞洲人就業平等會:由“激進”走向“溫和”

成立於1974年的紐約亞洲人就業平等會是由激進團體逐步走向溫和的民權組織及社會服務團體,至今依然存在。“平等會”的主要成員和負責人都是土生華裔(亞裔),如現任紐約市議員的陳倩雯就是該組織的初創人之一。“平等會”力圖廣泛招募華社草根階層加入,用革命思想武裝他們。“平等會”曾與紐約房產開發局進行交涉,要求承建孔子大廈的建筑公司履行聯邦政府合約,為華裔建筑工人提供培訓和工作崗位。此舉不僅贏得唐人街各階層的聲援,也得到了其他少數族裔團體的支持,聯合組織了長達幾個月的集會抗議活動,最終獲得了勝利。

由於“平等會”核心領導層的亞洲研究小組一心要強化階級斗爭和共產黨領導的意識,於1979年成立共產主義工人黨。該黨內“激進派”和“溫和派”之間發生激烈的矛盾,70年代末走向分裂。20世紀80年代初,“平等會”收斂了激進鋒芒,接受了美國主流政治的游戲規則,改走溫和派路線,他們與民主黨內的自由派、改革派、勞工派以及少數族裔均結成盟友,依然努力為華人爭取就業、住房、醫療、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平等權益。

三、結語: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的歷史貢獻

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作為亞裔美國人運動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從校園斗爭轉向唐人街“草根階層”運動,以前所未有的斗爭勇氣,努力為整個華人族裔尤其是底層“沉默的大多數”爭取平等權利、謀取福利、贏得社會公正。不過,由於美國政治環境的限制,華人社區居民樂於接受他們的幫助,但對這些團體的“革命思想”都無法理解和認同。到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絕大多數華裔“新左派”組織自行解散,有少數轉型為偏溫和的民權團體,仍然致力於為華人(亞裔)乃至所有的少數族裔爭取平等和公正。

盡管華裔青年新左派團體存續時間很短,但卻留下了重要“遺產”。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這些華人民權先鋒無私無畏地斗爭,並發揮教育和引領的作用,才使得普通華人民眾的維權意識有所提升。他們服務社區的意識也在華社開始薪火相傳,此后社區中的民權團體和專業服務組織日益增多。

(作者李愛慧,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華僑華人研究院副研究員。本文摘編自《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20年第1期) 

(責編:閆楓、邱王紫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