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8月29日電 據《歐洲時報》報道,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封城”延長了英國華人家庭的廚房時間,烹飪中餐的頻率也顯著增加。面對整個華社對中餐糧油生鮮不斷增加的需求,華人配送商行動起來,不辭辛苦運來各色新鮮食材,不僅“拯救”了在英華人群體的“中餐胃”,也趁機開拓了新“藍海”產業。
居住在倫敦西南外郊區的嘉嘉,疫情期間大展廚藝。(《歐洲時報》/受訪者供圖)
在英華人中餐胃的疫間自救
“往年想吃一些中國特別的蔬菜和水果,得去唐人街或者華人超市碰運氣,能買到也是很偶然的。然而今年,有些特別難買到的水果,比如荔枝,竟然能夠從生鮮配送商家那邊持續買到特別新鮮的。特別是孩子可開心了。”這是家住英國倫敦南五區的一位華人王女士,在英國正式解封后的心聲。
然而就在幾個月前,世界還是另外一個樣子。3月英國封城開始時,各大超市曾一度遭遇哄搶,超市網上訂單迅速增加,王女士為全家的採購變得非常困難,這讓王女士一度陷入焦慮。“很多華人都跟我們一樣,我們不願意冒險,拖家帶口去超市買,所以隻能希望能在網上搶到訂單。”
封城開始前,王女士只是從自己之前常用的一家華人超市線上採購,但是隨著華人群裡對疫情恐慌的增加,王女士猛然發現,連最基本的柴米油鹽都無法買到了。於是開始通過各種渠道,搜索能夠提供送貨上門服務的配送商。
封城,延長了華人家庭的廚房時間,烹飪中餐的頻率也顯著增加。整個英國華人社群對中餐糧油生鮮的需求井噴,傳統各大超市的配送業務由於運輸成本較高,很難滿足居住相對分散的華人群體。短短幾周時間,以地區分布的華人配送商,似乎看到了商機,都開始行動起來。
居住在倫敦西南外郊區的嘉嘉,疫情期間大展廚藝。(《歐洲時報》/受訪者供圖)
4月份,王女士手機微信群裡不同的生鮮蔬果配送群有5家,而到8月份,可供王女士選擇的生鮮配送商,加上傳統的中國超市,已經近20家。“這些群都是超過300人的大群,有些群的群名已經是某某配送3群5群。”中餐食材的配送大軍,已然挺進倫敦分散各處的華人家庭。
每天,這些群都會有上百條信息,商家會按當日供應,刷屏新鮮的食材圖片,米莧、萵苣、荔枝、山竹、冬棗,這些往常並不能隨時買到的中國蔬果,都能在刷屏裡看到。除了發送清單,商家也會附贈很多菜譜,活躍的群裡甚至一天上千條信息,華人群友們紛紛晒出新鮮蔬果的買家秀,剛上桌熱騰騰的菜式也拿出來分享。
剛開始很多配送都是批發的,東西都是一筐一筐買,比如一筐小蔥、一筐白蘿卜,肉都是5公斤以上的購買量,不是人多冰箱大的家庭可能還真消耗不了。王女士還會跟附近的鄰居一起合買,一筐蘿卜三家分。
“食材是真的新鮮,省去了超市的配送環節,可能剛到批發市場的蔬果,當天晚上我們都能吃到了。”王女士說,食材不但種類豐富,也比往常的新鮮很多。華人群裡為新鮮食材的點贊不絕於耳。
到了7月份,英國逐漸解封,配送的服務也隨之升級,商家的零售配送業務多了起來,很多海鮮肉類,甚至可以初步處理,斬骨、拆分肉類、破魚,這樣的加工服務又節省不少烹飪時間,華人們也感到更加貼心。
“收到垂涎好久的家鄉食材的時候,真的熱淚盈眶。很多以前一年才能吃到一次的東西,疫情期間全家都吃了個肚圓。“王女士說,“我甚至期待有朝一日,在英國的我們能有國內那樣便利的服務。”
去年剛剛畢業初入職場的Kitty疫情期間“留守”英國,半年時間廚藝猛增。
Kitty住在倫敦4區,附近有五家大型中國超市,還有很多英國本地超市,因此食材非常豐富,想買什麼都應有盡有。而且封城期間每周出門,能去的地方隻有超市,“所以我之前沒有去過的超市,現在都去了一遍。”
除了自己出門去超市,Kitty還在朋友的推薦下新開發了其他的購物方式。疫情后,有些以前隻做堂食的餐廳,開始做外賣,而且除了常見的餐點外,還增加了甜品選項,讓愛吃甜食的Kitty發現了“新大陸”。和王女士一樣,Kitty也加了很多可以拼單的社群,海鮮、水果、鴨掌、牛蹄筋、鹵味、歐包、芋泥麻薯、肉鬆蛋糕等等平時在英國很難買到的各種生鮮、半成品也都一並加入Kitty的購物清單,“都是冷的,可以自己回來加熱,這種我之前是沒有買過,現在會買的比較多,買回來做一下。因為宅家太久,常吃的都吃了個遍,早吃膩了,當然得吃點兒沒吃過的”。
海外華人的“中餐胃”,似乎倒因疫情而被“拯救”了。
生鮮配送的春天?
疫情間不少丟掉生意的華商,似乎也被生鮮配送拯救了。
看到留守英國的華人群體對生鮮配送的需求,坐落在唐人街的湖南風味小吃餐館米齊臨自今年4月起,“搖身一變”成為生鮮配送的大本營。
熊鵬在市場跟老板詢價。(《歐洲時報》/田皓雪子 攝)
老板熊鵬想,既然封城之后沒有顧客來店裡吃飯,那就想辦法把家常必備的生鮮送到顧客家裡,讓他們有食材自己做飯。為盡可能多地觸達客戶群體,同時方便智能管理,他決定用微信小程序來實現這一想法。封城僅兩個星期后,熊鵬就緊鑼密鼓地開始籌備。
除了平台搭建,從批發貨物到從倉庫分揀發貨,都是學問。“一開始我們還摸不著門道”,熊鵬坦言,小程序上線兩周后他們才找到大型蔬果生鮮批發市場。“頭幾次來這,我能從凌晨逛到早上6點”,他說,確定好長期合作的批發商后可以直接線上下單,市場的叉車會把零售商所訂貨物整箱搬運到停車場指定地點。早上6點,各大零售商的貨車就會開進市場,然后滿載而歸。熊鵬在該市場有三家常用的批發商,而華人愛吃的絲瓜、茭白,還有紅心火龍果等搶手蔬果經常需要多問幾家才能訂到。
這個市場的一家華人批發商說,疫情期間訂單大幅下降,中餐館作為此前大宗拿貨的買家一蹶不振,華人家庭雖然仍有需求,但始終在量級上不如從前。顧客喜好的產品種類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之前專賣菌類和豆制品及部分蔬菜,“但華人在家都喜歡吃點新鮮水果,所以我們現在也進了很多之前沒賣過的水果”,該店鋪工作人員說道。
除了從蔬果市場直接批發的貨物,像肉類和魚類等,生鮮配送平台工作人員會把所有訂單分發給供應商,然后在派送當天上午提貨。之后再按照不同訂單進行分揀。這樣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可保証提供的產品種類豐富。熊鵬解釋道:“如果品類太多,容易出亂子,有時候供應商的備貨也不是太充足,就會導致派送時出現缺口,又得給客人退款。”
米齊臨生鮮配送的倉庫坐落於西北倫敦。裡面除了生鮮蔬果、肉禽蛋奶和海鮮水產,還有一些凍貨,如餃子和火鍋食材等。對於產品的分揀和貯藏,熊鵬認為“比較繁瑣”。每周至少2到3次,批發貨物入庫后要先做拆分,確保分配到顧客手上的是單個零售的包裝。分揀完產品后,將其轉移到2至4度的恆溫冷庫進行保存,保証果蔬新鮮。一旦有了訂單,就從庫裡提出來,進行分發。
從3月份的疫情高峰,到4月底平台上線,再到如今,小程序裡供應的配送品類越來越豐富。熊鵬稱,他的團隊會針對不同顧客群體不斷以新鮮產品刺激大家下單。
不過現在訂單量整體有所下降。熊鵬解釋:“疫情期間反而是高峰期,大家都居家不出,所以一般下單比較勤快。現在因為可以出來自己買菜,所以訂單實際上處於縮減的狀態。”熊鵬認為,應盡量豐富餐品或菜品的種類,讓顧客可以買到他們在英國超市買不到的產品。他提到,疫情期間從台灣進口的幾款雪糕,大陸的長條茄子、絲瓜、蒜苗和韭黃等特色產品,就很容易調動起買家的積極性。
疫情高峰期時,熊鵬還在小程序上做過團購促銷,拼西瓜、燒鴨等產品。一款產品可能原售價高,比如一隻燒鴨要20鎊。但團購如果能邀到5個朋友同時購買,隻需要16鎊。
除了生鮮配送,不少學生最期待的當屬直送直取的中餐外賣。於是該平台還開發了一種新模式,叫“一單點盡中國城”。傳統點餐軟件如需跨店購買則需要支付不同店鋪的送餐費,意識到唐人街中超、餐館分布緊密,聯合不同商家一起送菜比較方便,熊鵬和他的團隊便迅速與周圍十多家餐館聯系,將多家菜品在小程序整合上架。這樣顧客下單就可以“一網打盡”,“比如風味食堂的烤魚,文興的燒鴨,加上我們米齊臨的米粉,等等全部合在一起,一個訂單就能派送過去,”熊鵬說。
談到不同生鮮配送商之間的競爭,熊鵬稱之為“群雄逐鹿”。他說,自封城以來英國的華人群體中,開始接連出現很多配送平台,一是因為許多原本從事旅游業的商家“被迫”轉行覓生計,二是因為這的確是一片尚未開發充足的“藍海”,不過許多“都是在做賠本買賣”。究其原因,還是目前市場競爭激烈且利潤不大,為滿足“鮮”所付出的成本就已然不小。
首先,分揀點的房租是一大開銷。生鮮配送不僅需要租用一個簡易倉庫,並需配備如風房等基本設施,以保持蔬果新鮮,還有貨架,用來有序存放零食和干貨。專業的分揀人員也必不可少。另一大開銷是運輸。除了承擔普通貨車的運輸費用,對於許多冷凍貨物,還需要租用冷鏈物流車來運輸。司機和客服人員的工資也是一筆開銷。此外,還有進貨中產生的損耗。“比如說生鮮產品,你不可能進一筐白菜回來,全部能夠干干淨淨賣掉,中間肯定有損耗,”他解釋道。
居住在倫敦西南外郊區的嘉嘉,疫情期間大展廚藝。(《歐洲時報》/受訪者供圖)
小型中國超市:線上消費是必然趨勢
從去年10月份開始正式營業的All Fresh全鮮生是一家相對來說比較“年輕”的中國超市。開店不久后,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員工尼克說,他們從12月份開始進行配送。配送的范圍一開始主要針對附近的客戶,隨著疫情的發展需求不斷增加,逐步擴大范圍,在倫敦內配送。他們的客戶絕大部分是在英的華人家庭,有1000人左右,都是通過微信進行聯系。
從干貨零食到生鮮凍貨,全鮮生配送的品類應有盡有。疫情初期,因考慮到封城,大部分全鮮生的客戶在囤貨方面下的功夫比較多,米、面、罐頭、醬料、冷凍點心、肉類、魚等等可以長時間進行貯存的食材銷售量比較大。而隨著封城的發展和變化,尼克說,由於超市送貨沒有受到影響,囤貨的客戶逐漸少了,他們的需求就轉向了新鮮的蔬菜水果等等。她還透露,生鮮方面,大部分客戶還是更傾向購買英國普通超市買不到的中國品種。
隨著疫情的發展,全鮮生的訂單量也在不斷變化,尼克說,封城前大家還是相對緊張,囤貨比較多,不論是消費金額還是客戶數量,都相對高一些。現在雖然解封,但大部分人還是很小心,能少出門就盡量少出門,願意選擇配送。而且疫情期間,大家養成了線上購物的消費習慣,在減少外出風險的同時還能節省時間,因此全鮮生的客戶數量並沒減少太多。
從銷量來看,尼克發現客戶囤貨行為有所減少,大部分是理性消費,一般來說一次買一周的食物,消費金額會根據家庭人口有所變化。
線上消費是必然趨勢。全鮮生現在暫時集中在微信群組、私信下單,尼克透露,小程序和網站也在建設中。中國超市和英國普通超市不同,生鮮品類變動比較大,有的產品可能下單時候有,但出貨當天就沒有了,所以暫時微信溝通比較方便,客戶可以調整自己的訂單。
倫敦本地有很多批發市場,因為能比較直觀地看到生鮮類產品的質量,尼克暫時選擇在市場拿貨。“也嘗試過跟歐洲農場進貨,有很多菜品拿到之后發現並不能滿足我們的質量要求,雖然價格低一些,但是還是影響銷售的,所以我們也還在尋找合適的供貨商,盡量為大家提供物美價廉的生鮮產品。”尼克補充道。
疫情下,由於需求的不斷增加,部分超市以及生鮮配送平台應運而生,“競爭是肯定會有的”,尼克坦言,但華人市場還是很有潛力的,每一家超市價格、產品種類多少會有不同,取決於客戶具體需求。而且客戶相對流動,人們會在不同超市下單,競爭壓力相對來說不是很大。
華人的生鮮配送市場因疫情火了起來,但是否能續火下去,我們不得而知,但對於每一個在海外的華僑華人來說,中餐菜籃子越來越豐富,在海外的生活越來越便利,定是欣慰而幸福的。(余梁意 陳斯睿 田皓雪子 蔡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