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8月28日電 (記者 馬秀秀)以“‘化危為機’中的僑企擔當”為主題的中國僑聯講師團第二期網上宣介視頻28日正式上線。作為參與宣講嘉賓,溫州大學教授張一力講述了新冠肺炎疫情下華商復工復產的故事,並就海內外華商復工復產給出建議。
企業家是張一力的研究領域之一。疫情發生以來,張一力一直關注海內外華商的發展。他認為全球華商已經經歷了極其艱難的一段時光,且通過海內外合作抗疫的共同努力,已經初步建立了應對疫情常態化的復工復產機制。
講述中,他從線下堂吃改雲上打包,買手打單變網絡選購﹔緊貼內外市場深耕跨境商品﹔中國技術賦能智能制造吸引海歸僑商﹔供應鏈整合未雨綢繆四方面講述了華商復工復產的“各顯神通”,並就海內外華商用好國內外雙循環網絡、破局再出發提出五大建議。
一、抗疫復工要常態化,融入要當地日常化。
他表示,面對當地疫情反彈風險,華商復工復產首先一定要做好自身防護,“任何時候第一要務是先求生存,再謀發展。”
他同時指出,華商一定要嚴格遵守駐在國法律,同前期抗疫一樣更多地融入當地的經濟文化生活。
二、結合所在地學習和改進中國復工復產經驗。
“中國已經成為防控疫情和復工復產做得最好的地方之一。中國復工復產尤其是相關同行的寶貴經驗,對海外華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張一力建議大家,及時進行海內外有效溝通,一方面了解復工復產的經驗和教訓,另一方面也可以隨時了解中國國內市場行情變化,從中尋覓商機。
三、注重學習提升個人素質。
“華商如果要在危機中率先發現新機,通過變局尋求破局,一定要善於改變。”張一力表示,首先要從會學習開始,目前可從各級僑聯所舉辦的各類免費雲課堂開始,也包括后續專家學者的線下傳授等。
他指出,歐洲華商自發組建的歐洲華商學院是非常好的學習型組織的例子。此外,華商也可以考慮回中國集中學習﹔僑團可通過與內地高校合作,舉辦在校學習﹔也可以考慮邀請國內專家和業界翹楚到海外傳經送寶,傳道授業。
四、僑商跨界交往多多益善。
張一力指出,研究表明,企業家如果能夠交往更多的教育界、科技界甚至文藝界等跨界朋友,就更有可能實現網絡“弱聯系”的強效應。“我們非常鼓勵海外華商與所在地學者和當地企業界人士深度溝通和交流,更好融入當地經濟,也更好服務他們走向巨大的中國內需市場。”
五、關注國內政策和營商環境的改善。
張一力說,隨著加快國內外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提出,部分華僑華人可能會考慮到中國國內投資。
他指出,目前全國各地都在努力優化營商環境,出現最多跑一次等多項改革﹔各地也紛紛出台許多有利於華僑華人回國投資招商引資政策,且政策紅利和執行力都很強,“所以非常需要海內外華商高度關注所希望投資地的最新政策變化,也可以請求第三方機構的專業服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