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海外行動
海歸創業者殷石:在新材料領域創新和實踐
楊 琳
2020年08月27日12:4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對建筑行業有了解的讀者都明白,普通混凝土和沙子等材料混在一起用於蓋房,因為普通混凝土強度不夠高,因而其中要加入鋼筋以提高強度。如今,新的增加強度方案之一,是在混凝土中摻加纖維,使其成為鋼筋—纖維復合混凝土,這樣即能節約成本,安全性也更高。

如果把混凝土比作玻璃,那麼纖維混凝土就是鋼化玻璃。隨著中國新材料行業的不斷發展,許多人看到了纖維混凝土在加固領域的發展可能,海歸博士殷石就是其中之一。

不斷試錯 找到方向

在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殷石,作為國內較早試水將纖維混凝土用於建筑加固的海歸,在創業初期卻並不順利。殷石坦言,自己早先走過不少彎路。“新材料行業的試錯性很高,前期研發成本居高不下。如果沒有及時得到市場認可,就需要尋找新的方向。”他說。

2016年回國后,殷石創辦了時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但直到去年,他才算真正確定了纖維混凝土的應用領域。3年的努力與嘗試,終於有了結果。

最開始,殷石想過借鑒國外的纖維混凝土應用,將其用於建筑物支撐結構,也想過將其用於地面鋪設,還做過一些地鐵管片混凝土應用……然而,這些因為種種原因最后都無疾而終。創業初期的不順雖讓他覺得無奈,但也讓他逐漸沉下來心來,跳出固有的思維定式,著眼於中國城市本身的特點來尋找纖維混凝土新的可能。

伴隨著自己的思考,殷石逐漸發現隨著城市發展,對於老舊房屋的處理是一個難題,若拆除,建筑垃圾處理是一個難題﹔若不拆除、建筑物本身結構又存在危險,這就需要對其進行加固維修,而這讓殷石看到了市場的商機。

堅持創業 收獲成長

應用方向確定之后,仍需解決創業過程中另一重要問題——資金。彼時的殷石,在資金上多少有些捉襟見肘,一是因為公司前幾年研發成本過高,又長時間沒有盈利﹔二是因為殷石發現,國外過去常用來加固的纖維材料聚乙烯醇纖維雖然性能很好,但是非常昂貴。現有資金難以支撐后續的材料研發,但殷石咬緊牙,無論如何也得堅持把研發搞下去。

“如果我不停下,那麼一切就還有希望﹔而一旦我停下來,貸款就成了負債,之前一切努力將付之東流,因此我隻能在資金用完之前讓公司繼續正常運轉。”殷石說。

通過全公司技術人員共同奮戰,殷石與同事們終於找到了用聚丙烯來代替日本聚乙烯醇纖維的方法,在效果近乎無差的基礎上成本下降到原來的五分之一,更利於推廣使用。

今年,殷石又開發出了自身“新潛能”——改裝機器。殷石直言,從廠家購買的現成機器不太好用,但委托對方改機器成本很高,加上材料每天都得改好幾次,1個月下來就要改上百次機器。“客觀上,也不可能每次都找廠家或者電工師傅來改,我就隻能自己學著干。”

他在五金店買來千百塊配件,坐在店鋪裡請老板手把手地教自己如何接配件,這些配件如果找廠家的話需要5萬多元,但自己上手就大大節約了成本。從拆第一個機器開始,到后來殷石已經把50多米的生產線全部拆了一遍,從零基礎電工變成了修改機器的能手,公司內部甚至還有幾套機器是殷石自己做的。

如今,公司在研發上有了較大突破,殷石也在努力拓展更廣泛的領域。原來的纖維材料是切成小段,現在已能夠做成長段,可以成布也能成網,下一步可以向防彈設備、頭盔、安全網、防護網等多方向拓展,步入更廣闊的應用市場。

(責編:閆楓、徐玉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