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海外行動
開放多元 開拓進取一一新加坡江蘇會講述會館的力量
2020年08月19日15:15  

8月9日,新加坡《聯合早報》刊登整版專題報道,以《中國移民社團順應時代需求 開通人脈擴展商務社會功能》為題,採訪了新加坡江蘇會會長周兆呈博士等多位新加坡社團負責人。在採訪中,周兆呈會長介紹了新加坡江蘇會的宗旨、理念、近年來一些努力的成果,並向記者闡述了會館“開放多元,開拓進取”的理念。以下是根據《聯合早報》專題報道整理的相關內容。

▲聯合早報2020年8月9日的專題報道。

01

開放多元,強化人才聚合效應

新加坡江蘇會成立於2016年。和早前的同鄉社團不同的是,江蘇會在吸納成員時,對地域的限制放得更寬,不僅招募原籍為中國江蘇省的會員,隻要和江蘇有一定淵源的都可被納入其中。新加坡江蘇會既承擔同鄉聯誼的責任,也具有商務往來的平台作用,它同時是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與中華總商會成員,是綜合性的新型社團。周會長表示傳統社團是建立在地緣關系上,新型社團超越了同鄉聯誼的作用,更多互動和商業作用,如果隻定義它為“同鄉會”或“商會”就顯得比較狹隘,新型社團的發展模式有助於江蘇會形成一個更廣的人脈網絡,達到更強的聚合效應。

▲會長周兆呈博士(中)及部分理事

02

拓展交流,展現新型社團形象

得益於開放多元的人才匯集基礎,江蘇會可以說是“人才輩出”,目前1000名會員中,一半以上是碩士或博士學歷,高學歷化已經成為江蘇會會員的特征之一。江蘇會多次主辦以教育、科技為主題的論壇活動,例如2018年在新加坡主辦的科創論壇,以及同年在南京舉行的“中新人工智能高峰論壇”,並成立了由本地頂尖大學、科研院所以及科創領域企業組成的科創英才庫,其成員包括本地科學院院士黃銘均教授,以及總統科技獎得主、原籍江蘇的劉斌教授等。兩地高端人才頻繁互動交流為新加坡經濟發展注入更多活力,也帶來新的機遇。

▲2018年11月20日,江蘇省副省長郭元強、中國駐新加坡大使洪小勇、新加坡貿工部前政務部長張思樂議員、新加坡中華總商會會長黃山忠、新加坡中國商會會長胡進勝、新加坡江蘇會會長周兆呈博士共同啟動“新加坡江蘇會科創英才庫”

▲2018年新加坡江蘇會與多家機構聯合在南京舉行“中新人工智能高峰論壇”,新加坡財政部長王瑞杰是論壇主賓。

03

積極主動,抗疫期間發揮“會館力量”

今年突如其來的冠病疫情對社會經濟與民生都造成了嚴重影響,全球經濟面臨衰退,本地失業率創近10年新高,人際交流也被最大化限制。在這段特殊時期,新型社團利用自身特點發揮優勢,支持抗疫防疫工作,幫助新中人民適應新常態。新加坡江蘇會今年初籌款4萬7600元參與支持中國抗疫活動,而隨著疫情在新加坡蔓延,江蘇會將防疫重點轉向本地,包括為醫院捐贈醫療用品,為老人院捐贈口罩,並籌款5萬8050元,以及與新加坡教育部一起,協助解決本地弱勢家庭中小學生群體的餐食、學習用品等問題。對於社團在疫情期間扮演的角色,周會長指出,在世界各國客流基本中斷的情況下,民間的信息、互助還一直持續,並成為重要的互動渠道,新加坡江蘇會這個時期更應發揮作用,配合政府共渡難關。

▲2020年3月與人民協會合作為抗疫無名英雄分發“愛心禮包”

▲2020年5月為邱德拔醫院捐贈醫療用品

04

拒絕標簽,鼓勵社團正面溝通

在談到新中關系的問題,周會長認為,社團在運營上須遵守本地法律與社會規則﹔而在涉及雙邊摩擦時,社會中有多元觀點是很正常的,不應將個體表達“標簽化”,不能讓個體的表達,變成了該群體的集體表達。他舉例說,美國和新加坡在某些問題上也會產生分歧,本土也可以有不同觀點的表達,但是不會因此被貼上“親美”或“反新”的標簽。國與國之間發生分歧很正常,必須去理解兩國的立場和事情的源頭。社團或可在民間溝通等方面起到正面作用,“有時候在私下場合,把問題的來龍去脈解釋清楚明白,比官方的公開文告效果更好。”

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律系副教授陳慶文認為,新型社團在服務新移民的同時,為本地社會發展作出貢獻也是它的價值所在,它也可利用與中國的關系開展商務和貿易活動,兩者並不矛盾。

新加坡宗鄉總會會長陳奕福指出新型社團與本地傳統社團有一定的聯系和淵源,但又呈現出了與本地傳統社團截然不同的特征,希望江蘇會發揚“開放多元,開拓進取”的精神,發揮好會館的力量,加強成員在新身份上的認同感,幫助新移民真正“融入”社會。

來源:江蘇省僑聯公眾號

(責編:徐玉涵、邱王紫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