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國內僑界
梅州蕉嶺縣華僑農場成立60周年 縣文聯走訪歸僑代表
2020年08月17日16:06  

時代的經歷者 變遷的見証者

蕉嶺縣華僑農場成立60周年之際,縣文聯走訪5位歸僑代表

時值蕉嶺縣華僑農場成立60周年,蕉嶺縣文聯舉辦“世界長壽鄉蕉嶺——生物與大健康產業”征文比賽。期間,蕉嶺縣文聯一行尋找一個個記錄時代的見証者,深入到華僑農場歸僑代表的家中,用最朴實的語言記錄他們眼中的蕉嶺縣華僑農場,記錄他們的生活變遷。

種了30多年茶的王阿姨

當人大代表

是責任和擔當

周六,接連下了兩天大雨,突然轉晴,我們縣作協組織部分會員到華僑農場採風。目的很明確,就是為蕉嶺縣華僑農場成立60周年暨蕉嶺縣文聯舉辦的“世界長壽鄉蕉嶺——生物與大健康產業”征文比賽撰稿。

這一天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我們採訪了5位歸僑。我採訪的這一位叫王麗莉女士,我們叫她王阿姨。

我們到時,她早在大路旁等候了,握手寒暄后,邀請我們走進一座小洋樓。一進入小院落,我就被吸引住了:小庭院內栽種著各種植物,隨性地生長著﹔有點規模的水池裡養著幾尾魚和幾隻龜,噴泉洒在假山和小草上﹔水池旁布置有石桌石椅,院落收拾得干淨整潔……太吻合我的“回歸”理想了。

正打量著,茶的清香扑鼻而來。王阿姨泡好一壺綠茶,招呼我們坐在水池邊的陽傘下。茶農出身的王阿姨三句不離本行,剛坐下就端起茶杯,為我們介紹華僑農場的特產“蕉特綠茶”。她說她愛茶,種了30多年茶,茶樹就像她的孩子,幼苗栽下去,看著茶苗一天天長大,心裡不知道有多快樂。

隨著談話的深入,我們了解了她回國的大概經歷:“當年東南亞排華,那時我10多歲,迷茫和痛苦的感覺至今仍記憶猶新。辛勤勞動所得的家業付之東流,一切歸零,也不知道未來的家在哪裡?說來心酸,我們稱自己是難僑,是祖國把我們這些無家可歸的游子接回來,給予最好的安置,並將這一塊土地命名為‘華僑農場’。”

當我們問及農場60年的變化時,出乎意料,我們聽到的並不是慷慨激昂的點贊。王阿姨很平靜地反問我們:“你看我現在生活過得怎麼樣?”沒等我們回答,她說:“退休了,種花、養龜,跳舞……不是廣場舞哦,是倫巴、爵士之類的。”看我們笑了,她繼續說:“我70多歲了,老伴80多歲了,不是好日子,能這樣享受生活嗎?”我聽出了她發自內心的自信和滿足。“前幾年大姐從馬來西亞回來,看了我們住的小洋樓和周圍的環境,好生羨慕。她告訴我那邊的街道和房子還是老樣子,聽了大姐的話,我心裡還有點得意呢。”說完,她自個兒笑了起來。

如果不是工作人員介紹,我們怎麼也不會想到眼前這位看來普通的阿姨,曾是兩屆省人大歸僑代表。我們想多了解這方面的事情,王阿姨依然平靜地說:“提過一些建議,后來都一一落實了。當代表不只是光榮的事,更是責任和擔當,是國家對我們華僑的信任。”真是個謙遜實在的人。

有一個小細節,讓我看到了王阿姨的“真”。為了配合版面,要拍一張生活照,當我提出拍澆花的鏡頭時,她竟然說:“這不好,昨天才下了場大雨,這不真實,拍一張看花的照片吧。”聯想起現實生活中的一些虛偽做作,我有點汗顏。

作為老僑務主任,王阿姨把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僑務工作。我們說華僑農場的發展有您老人家的一份功勞,她聽后不以為然:“我算什麼,這是大家努力的結果,特別是廣大歸僑努力的結果,更是政府關心和支持的結果。現在我們華僑農場正創建大健康產業園,將來一定會更好的。”她說得很肯定,而且說到“我們”時語氣特別重,也特別親切,充滿了歸屬感和自豪感。

接近中午12時了,我們告別了王阿姨,她卻意猶未盡想邀我們去看 “舞廳”。因為時間關系,我們隻得讓王阿姨失望了。

一天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這次的採訪讓我印象很深刻。我從這5位歸僑身上,看到了他們內心自然流露的對祖國的愛和感恩,實實在在,沒有任何儀式感。也因此在回程的車上我靈感突發,很快就完成了一首小詩:

烏雲張開大髦,天空肅穆,此刻

我的內心明朗,和五個人交談之后

他們的笑容,充滿陽光

曾經,有風雲叩問,何處是家

他們的目光和孤雁的目光,一樣,迷茫

他們說他們曾叫難僑,這個名詞

有點寒冷

五個人都說——

是故鄉的土地,溫暖的

呼喚:孩子,這就是家,是你我的家

於是,樹有了根,有了葉和花,有了果實

果實是笑著的,飽滿,成熟

我聽得出,他們感恩,像一汪泉水

清澈,透亮,自然流淌

不需要任何儀式

曾志雄

歸僑老廠長蘇志杰

退伍后

辦廠創業報國

5月23日中午,初夏的太陽還不是十分熱辣,一路東風把我們送到了印尼歸僑蘇志杰的家。剛下車,就見老蘇滿臉笑容迎候在家門口。老蘇雖是古稀之年,但身板硬朗,臉色紅潤,精神矍鑠,揮手間把我們邀進了他溫馨的家。

言談中給我的第一印象,老蘇是一個重感情、有抱負、懂感恩的人。老蘇和其他歸僑一樣,都有逃不脫的“排華”命運。他家的房子被燒毀,全家流離失所,漂泊在異國他鄉。最艱難的時候是祖國把他全家接回來,安置到蕉嶺華僑農場。現在老蘇住著花園式別墅,他的日子幸福快樂。

若說僑場養育了他,讓他成長成才,那麼當年入伍的部隊“紅一團”大熔爐,就磨煉了他的精神和體魄。從無根到有根,從遭受欺凌到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厚愛,老蘇萌發了創業報國的決心。他在部隊入了黨,退伍回農場后,他要求自己:永葆軍人風范,在平凡的工作中作出不平凡的貢獻。

第二個印象,老蘇不輕言服輸,對事業執著追求。採訪中,當談到近百名工人面臨下崗的那段艱辛歲月時,隻見他眼睛濕潤了。老蘇憑著軍人的血性、憑著回報祖國的一腔熱血,臨危受命,頂住壓力,為國家分憂解難,擔負起瀕臨倒閉的塑料廠廠長的重任。滄桑歲月,老蘇是如何帶領工人披荊斬棘,改革創新,攀越坎坷歷程的故事,這裡就不說了。

老蘇拿出泛黃的珍貴文獻資料和閃閃發光的牌匾、獎狀、証書時,在場的人無不贊嘆,那是他業績的最有力佐証。真是金獎銀獎,不如群眾夸獎。在他客廳牆上懸挂著朋友的贈詩:海外赤子歸故裡,志同道合結友誼,人才杰出創佳績,報效祖國正其時。老蘇激動地說:“今天,廠裡的老搭檔們能記住我,今生足矣!”

第三個印象,他是僑場變遷和發展的創造者和見証者。老蘇一家從1960年回到祖國懷抱,與僑場一起走過風風雨雨的60年,見証了僑場從貧窮落后到今天富庶美麗、平安祥和。期間,老蘇有多次機會可以調往大都市工作,但他不離不棄,他說:“這裡有養育我的土地,有情同手足、患難與共的好工友,沒有大家的共同努力,也沒有今天的美好生活!”是啊,僑場是他心靈和情感的歸屬地,他怎麼會離開這片土地呢?

第四個印象,老蘇是一個性格開朗、多才多藝、熱愛生活的人。隨著採訪深入,文藝兵出身的老蘇展示了他的多才多藝。他熟練地拉起手風琴,老伴唱起清脆的女中音,為我們表演了《解放軍進行曲》《白衣戰士》等歌曲。從老蘇夫妻臉上洋溢著的笑容,我們看到了他們家幸福快樂的日子。

丘文

會做咖喱菜的湯叔叔

喜歡玩,

喜歡新奇的東西

進入這位印尼歸僑的客廳時,湯勝益正坐在矮凳上,在茶幾前泡茶。熱茶待客,是客家人講究的禮數。

雖然是預定的採訪,但是天南地北的扯閑話是免不了的。沒有預設,話題不知怎的就轉到了咖喱菜。湯勝益說:“咖喱?我最拿手的就是做咖喱味道的菜肴。”他一邊沖茶,一邊自豪地說,眼眉間自信滿滿。

咖喱味道的飯菜隻聽說過,現在從眼前這個不起眼的男人嘴裡講出來,倒引人好奇。湯勝益說:“咖喱風味的菜,現在會做的人不多了。這一帶除了我,別人都不太會做。”說著,他提起某種他出售的咖喱風味食品,文友中一人恍然大悟地說:“就是那個什麼?我吃過,是你做的嗎?”說著拿出手機調出圖片給他看,他看過后說是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印証到湯勝益身上,絕對正確。他的手藝,都是自學的。他學會后,覺得咖喱菜手藝不難,關鍵是食材難找。他說,經常有人通過他的朋友或熟人,預訂一桌咖喱菜,到他家裡相聚。而他的朋友老鄉就更不用說了,時不時讓他烹調咖喱菜解饞。

聽到這裡,我對湯勝益暗暗起敬,眼前普通的他也煥發出了光彩。他穿一件藍色的棉布襯衣,深色褲子,身材中等,濃眉大眼。他講話時聲音清脆,像有一根弦在伴奏,非常好聽。聲調與當地客家話無異,但細聽還是有印尼歸僑那種特有的腔調。

湯勝益最得意的事,是研究出了一套制作蛋糕的模具。說到興致處,他把我們引到他的蛋糕小作坊裡。一座窄長的房子,長牆一邊是2台大烘箱,對立的一邊放著幾套模具,每套花紋各不相同,非常漂亮。他介紹說,這些模具是經過反復實踐訂制的,烘烤出來的蛋糕金黃噴香,不會燒焦。我們問他每天出產多少?他說,他的客戶都是熟客,有客戶預訂后才加工生產。我們當即索要他的微信,表示將來要購買他的產品。

這期間有一個小插曲。我們參觀他的小作坊時,他無意中說起他的母親擅長繡花,有10多件作品被梅縣地區(即今梅州市)收藏。於是湯勝益的愛人特意找出2幅婆婆的繡花作品,其中一幅是繡著鴛鴦圖案的枕套,估計是母親特意繡來祝福兒子媳婦白頭偕老的禮物。作品非常精美,我們都說一定要好好珍藏。

除了做咖喱菜、蛋糕,我們發現在他家客廳的角落木架上,擺放著一個無人機。湯勝益無比得意地說,這是第一代大疆無人機。當時購買的時候錢不夠,由於太喜歡了,是借錢購買的。他說用無人機拍攝風景,就像自己馭風凌空,非常爽。我們驚嘆之余,他又給了我們另一個驚喜:他還玩平衡車。天吶,平衡車,印象中那可是耍酷小青年的專利。隨著他一指,我們看到在廚房門口就停擺著一輛平衡車。他說,他就喜歡玩,喜歡新奇的東西。

結束訪問離開湯勝益家后,我們的話題一直還在圍繞著他。這是一個喜歡玩的人,他是印尼歸僑,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生活一直很穩定,為他的興趣廣泛提供了保障。

湯勝益今年50多歲了,是一個不斷給生活增添味道的人。

陳桂峰

喜歡盆景的福龍叔

住在花園式的

小別墅裡

五月的南方,艷陽高照,還有種力透脊背的勁道,在野外多站一會兒,頭頂和肩背有種燒灼感。在工作人員引領下,我們來到了歸僑黃福龍大叔的家。

福龍叔中等個子,膚色偏黑,寬寬的濃眉下邊,閃動著一對精明、沉穩的眼睛。他說話的時候,很難判斷出他是歸國僑民,標准的客家話,聲音洪亮有力。

福龍叔早就在庭院門口迎接我們,他的院落不大,卻干淨、整潔、雅致。門口那棵龍眼樹結滿了果實,郁郁蔥蔥,像哨兵一樣為主人守護家園。讓我眼前一亮的是,他院子裡擺滿了形狀各異、充滿生機的藝術盆景,我有點激動,難得遇到“同道中人”。

初接觸我就喜歡上他了,急於和他交流,趁大家還在觀賞盆景,我們就聊起了共同愛好。正聊得熱烈,福龍叔突然打住了話題,原來他發現隻顧和我說話,還沒有招呼大家就坐喝茶呢,他歉疚地連聲說對不起。

喝完茶,工作人員提議看一看整個村貌,福龍叔的房子正好在最高處。剛才是坐車上來的,我沒有注意到這是一個由幾十幢小別墅構成的村落。房子的外觀都是一模一樣的,除了衣架上晾晒的衣服顏色不一樣以外,其他基本相同。

我驚嘆不已,原來全縣最早實現新村改造的村子竟是這裡。后來的言談中才得知:他們村大部分的房子原來是比較破舊的,天晴還好,下雨天就有點麻煩了,屋頂漏雨,夜間還要起來尋找臉盆或水桶接水……

福龍叔說:為了改善歸僑居住條件,2008年,政府對歸難僑危房進行了改造。從中央到地方財政撥款到戶,每戶都有同樣的款項,專款建房,不足部分私人承擔。當時上級建議我們僑新村42戶歸難僑民,進行統一立面、統一設計、統一規劃的“三統一”舊房改造,重建一個新村,這在當時是一個大膽的設想。

福龍叔繼續說:“當時村民都處於觀望狀態,心中有疑慮。身為村民小組長,我是第一個帶頭響應上級號召的。在我的帶動下,陸陸續續有幾戶人家動土興建了,最后大家統一了思想。“通過幾年的奮戰,僑新村終於落成了,一個充滿異國情調、具有東南亞建筑風格的別墅群,在205國道和長深高速之間,拔地而起。

如今的僑新村,是花園式的村落,環境變得更美了﹔太陽能路燈,夜間照亮全村,遠處望去,如城市一般﹔公園裡各項健身器材、各項體育配套設施齊備﹔寬闊、四通八達的村道,直接延伸到205國道和長深高速。

談到未來,福龍大叔信心滿滿,他興奮地說:“如今,兩個女兒本科畢業了,有了穩定的工作。我退休后的生活更加幸福快樂,高興時就進山尋找奇花異樹做盆景,每天風雨無阻堅持步行萬步以上,既強身健體,又可以提高藝術素養。”

閑聊中得知,福龍叔今年62歲,2歲時他跟隨父母一起回國,至今有60個年頭了,他在僑新村當了幾十年的生產隊長(村民小組長)了。歸僑們有了良好的居住環境,生活穩定,鄰裡間常來常往,和睦相處。福龍叔還說:作為小組長,鄰居家有啥事,我都二話不說去幫忙。生活在僑新村,真的是很幸福。

喜歡盆景的福龍叔,房前屋后存放大量藝術盆景,奇美挺秀,那婀娜多姿的青枝綠葉,讓外人飽眼福、開眼界。

我們還聽福龍叔進述了一個有趣的事,他說他和愛人除身高略差一點點外,其他幾乎都是一樣的﹔體重一樣、膚色一樣、興趣一樣、工資待遇一樣……

大家都笑了,我們在笑聲中辭別了黃福龍大叔。

陳光興

戰事翻譯李開明

幫公安破案的

“幕后英雄”

越南歸僑李開明是我們此行採訪的最后一個。採訪前,聽僑場工作人員介紹,李開明是河源、揭陽、梅州等地政法系統裡出名的翻譯。在我的印象中,翻譯是一個不簡單的職業,歸僑李翻譯肯定是一個見識極廣、能說會道的人。

見面后,讓我有點意外。來到場部附近的住宅區,一個中等身材、兩鬢斑白、穿著朴實、臉帶微笑的中年人,把我們迎進他的家裡,他就是李開明。他話不多,端坐在我們對面,臉上始終帶著微笑,一副答記者問的模樣。我覺得他是一個遇事沉穩、認真負責、不喜歡張揚的人。

李開明音量不高,話語像山泉一樣自然流露,訴說他那段傷心的歲月:“如果不服兵役,戶籍就會被取消……”如晴天霹靂的消息,徹底打破了李開明留在越南生活的想法。為逃避被征兵和一些預想不到的困難和災難,他們全家悄悄地回到了祖國,被安排在蕉嶺華僑農場生活和工作。李翻譯全家的日子,從此洒滿雨露和陽光。

22歲的李開明是一個敢於吃苦、熱愛學習、追求進步的年輕小伙。回國后正逢國家征兵,一腔熱血報效祖國的李開明,主動報名參軍。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后,他作為部隊翻譯又返回越南,身份角色的戲劇性轉換,使李開明內心有一絲掩飾不住和興奮和自豪。他勉勵自己一定要努力干好工作,報答祖國。

在部隊,他一邊學習一邊做好戰事翻譯。經過多年的錘煉和積累,他成了一個剛強、干練且有擔當的年輕小伙。部隊復員后,他考進了廣東省華僑專業技術學校。部隊的實戰磨練,學校的系統學習,為他后來當翻譯打下了堅實基礎。

良好的機遇始終屬於那些有准備、有抱負的年輕人。當李開明端出畢業証書、政法部門翻譯人員聘書給我們看時,他那平靜的臉上非常興奮,看得出他對自己事業的自豪和滿足,也看得出他對越文翻譯工作的自信和底氣。他說,僑場就他一個專職翻譯,自2003年起被福建廈門警方聘請協助辦理涉越南人員案件起,便走出了他的翻譯人生之路。這一干就是20年,協助審訊1000多名嫌疑人,被稱為幫公安破案的“幕后英雄”。

我問他翻譯工作難不難?他回答說,遇到嫌疑人說方言、說暗語或一些專業術語,就有些復雜。必須弄懂並翻譯准確,才能為辦案服務。我又問他翻譯工作苦不苦?他說很辛苦,不管白天黑夜隨叫隨到,有時飯都顧不上吃。突然他話鋒一轉:“雖然辛苦,但我喜歡這項工作,能協助辦理案件,打擊犯罪,是一件光榮、有意義事情!”從他真誠的目光裡,我看到了他的為人處事就像他的名字一樣,開明豁達、認真負責,有一種執著精神。

我問及他的家庭生活時,他說,家裡除了種茶外,也通過翻譯工作增加家庭收入。真是一招鮮,吃遍天。他用自己的特殊才能回報社會,報恩祖國,創造財富,也把自己的生活點綴得更加精彩。

我問他,有沒有親人在越南?他說有個姐姐還在越南,那邊的生活條件仍然很差,姐姐每次回去都是我幫她買車票的。說這話時,他臉上又泛起一圈圈幸福的漣漪,久久沒有散去!

我想,這應該是李翻譯為當年毅然回國,為人生的一次正確選擇而感到欣慰吧!

丘文

來源:南方日報

(責編:徐玉涵、邱王紫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