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國內僑界
鄉村振興中的僑界力量 ▏田坎上的“布衣書記”
2020年08月16日17:34  

山東是長江以北的重點僑鄉。近年來,山東省僑聯積極引導和推動廣大海內外僑胞、僑商僑企和具有“僑”特色的村鎮把最美鄉愁轉化為回饋桑梓的最強動力,通過智資回歸、產業扶持、公益奉獻、嘉言懿行、宣傳推介等措施,主動融入鄉村振興、扶貧攻堅,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貢獻僑界獨特力量。

王光華,濟南市僑聯黨組成員,在商河縣孫集鎮大浦窪村擔任第一書記期間抓班子帶隊伍、抓產業促脫貧、抓民風促和諧,較好的踐行了新時代黨員干部初心使命,被群眾親切的稱為“布衣書記”

“每天都能在村裡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為村裡辦起合作社,建起僑愛心蔬菜種植基地,讓貧困鄉親們實現了脫貧﹔幫我們打了16口深水井,解決了近千畝地的灌溉問題﹔爭取專項資金120余萬元,帶領村裡黨員對村庄主干道兩側排水溝及小巷進行治理和硬化,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王書記人朴實,待村裡人親得很,村裡有個四十多歲的酒混子愛喝酒,不干農活,酒后還愛鬧事,硬是讓他苦口婆心勸得戒了酒,並幫他下開了一間農資門市,遠近聞名的‘酒混子’從此洗心革面,過上了讓人羨慕的好日子。”

“王書記一天到晚為村裡操心跑腿,老少爺兒們早就把他看成大浦窪村的人了,心裡有話都想給他說說。”

記者在採訪中遇到的大浦窪村村民,提起王光華,聽到的是一連串飽含鄉情的話語。

接地氣的第一書記

大浦窪村歷史上是一片澇窪地,長滿蒲草,是商河有名的七十二窪之一,村名也由此而來。村裡現有居民213戶,人口913口人,大多以王姓為主,據記載是明朝初年由河北棗強遷移而來。村裡現有土地1750畝,主要種植小麥、玉米,有零星的芹菜大棚。

2016年3月,市僑聯派駐大浦窪村第一書記王光華到村任職。為保証盡快和群眾打成一片,盡快成為群眾一員。自擔任第一書記以來,他總是衣著簡便,進村入戶。由於村子離鎮政府較近,所以入村工作總是步行或騎自行車,從不開車。與群眾交流也是用直白朴素的語言,拉家常、談工作。

“小王,你這是從農村考出來,又回到農村去啊。”王光華的一位老領導在得知他被派駐到合發村做“駐村第一書記”時感慨地說。記者了解到,自小從農村長大的王光華對農村環境十分熟悉,工作中他一切圍繞一個“真、情、實”字開展工作,用真心沉下來工作,傾注感情和熱情去工作,實實在在因地制宜去工作,通過自已的真情、通過自己的言行,很快就與群眾打成一片,被群眾親切的稱為“田坎上的布衣書記”。

打造硬梆梆的好支部

在扎實調研,了解村子的具體情況后,王光華為自己的駐村幫扶工作確立了“三個一”的定位目標,即——打造一個好理念,科學持續發展﹔帶出一支好隊伍,團結進取實干的兩委班子﹔培植一個好產業——大拱棚蔬菜種植﹔營造一個好風尚——和諧有序、積極向上、淳朴自然的村風民風。

“農村工作好不好,關鍵要看有沒有一個好的黨支部。”幫扶過程中,王光華把“抓班子、帶隊伍,抓黨建、促發展”作為基礎工作來抓。工作中,他堅持平時走訪老黨員,引導他們發揮余熱,對涉及村裡發展穩定的大事要事,注重聽取並採納他們的意見,以此作為拉近與群眾感情的工作方法。

注重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堅持諸如小巷治理、排水溝建設、大棚產業發展等方面廣泛征求黨員意見建議,並引導他們搶在先、走在前,帶著群眾干、做給群眾看。

在征求意見時,有群眾反映村裡的綠化不行,道路兩旁連棵樹也沒有。在和村兩委溝通商議后,王光華協調資金5萬元,決定在道路兩側種植大金星山楂,得到了群眾的積極擁護。在種植的時候,現年87的老黨員、老支書王志堂 87歲帶頭參與,村裡全員出動,很快一條貫穿全村的綠色經濟長廊建起來了。初步估算,這一千多棵山楂樹進入盛果期,年可產山楂二十多萬斤,按5毛錢算可得收入10萬元。在搞好村裡綠化的同時,王光華還幫助村裡對入村路兩側的綠化進行了改造,種上了海棠、丁香和冬青,預計年產效益3萬元。

在王光華的組織下,村裡還建起了“能人俱樂部”,吸收經商能手、種植能手、養殖能手、打工成功人士參與進來,圍繞村集體發展、重要活動、困難救助等,制定議事規則,定期座談交流,提出意見建議,以確保村兩委決策的正確性、科學性,有效的避免了工作失誤。通過一系列措施辦法,黨建促村風作用進一步增強,村風民風進一步改進,正能量得以彰顯,軟實力得到增強。

謀劃脫貧致富好路子

大浦窪村裡登記在冊的貧困戶有30戶,在王光華駐村幫扶的兩年時間裡,這30戶貧困戶全部實現了脫貧。

為了讓村民有事可干、有錢可掙,能持續穩定增收,王光華在精准識別的基礎上,根據村民實際情況,爭取派出單位——市僑聯的支持,引導僑界企業獻出愛心支持貧困村脫貧,先后籌集資金50余萬元,在大浦窪村建立了僑愛心蔬菜基地,並注冊成立了蒲窪泉種植合作社。基地流轉土地40畝,建立了36個統一標准的蔬菜種植大拱棚,全部承包給貧困戶種植。

今年50多歲的村民王玉章,因父母健康原因,家庭因病致貧,在僑愛心蔬菜基地打工后,夫婦二人一年可掙得2萬余元的收益。錢包鼓了,腰板也直了,他高興地說:“在家門口就找到了工作,還有很不錯的收入,我真是太高興了,這一切都要感謝小王書記!”

記者了解到,僑愛心蔬菜基地自2016年底運營一年來,已實現經濟收入15萬元,16戶貧困戶籍此實現了脫貧。按照王光華的設想,在一期工程基礎上,大浦窪村還計劃用三至五年的時間,把蔬菜基地擴大至140畝,逐步形成產業化、規模化效應,為貧困戶脫貧增收和壯大集體經濟提供產業保障。

為讓大浦窪村實現長遠發展,王光華還積極爭取上級部門專項資金50余萬元,在大浦窪村建立起50千伏的光伏太陽能發電項目。該項目已於2016年10月份竣工並網發電,每年可為集體增加8萬元收入,實現了集體收入零的突破,並為村集體經濟持續增收奠定了基礎。

營造文明和諧好環境

“生活條件好了,精神也要‘跟上趟’。”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是王光華持續發力的另一項重點工作。

他帶領村“兩委”和工作隊員,注重把握時間節點開展黨員教育活動,在諸如七一、國慶節、兩會、十九大等類似的時間節點,採取諸如座談會、重溫入黨誓詞、學習體會等形式,開展黨員教育活動,促進了兩委班子的向心力和戰斗力,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明顯增強。完善村規民約,對原有的紅白理事會充實加強,加大移風易俗宣傳,嚴禁鋪張浪費,對個別條件好有鋪張浪費傾向的農戶提前約談,擺明道理,批評教育。

組建鄉村文明宣傳隊,吸收幾個善於溝通、人緣好的婦女,成立鄉村文明宣傳隊,對村裡涌現的孝賢禮讓文明行為進行大力宣傳,調節鄰裡矛盾增進睦鄰友好,促進村風和諧﹔組建秧歌表演隊,在原有秧歌隊的基礎上,吸收一部分老年人參加,不斷擴大參與面,進一步豐富了群眾業余生活。一場場精彩紛呈的文體活動,一次次直擊人心的感人宣講,老百姓的精神面貌變了,村裡的和諧氛圍濃了。

“我們希望王書記明年能在我們村多干幾年。王書記來了,村‘兩委’班子煥然一新了,黨員的好形象樹起來了,我們都很滿意﹔老百姓的增收渠道多了、錢包鼓了,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各種文體活動一場一場搞起來了,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了……”提起村裡方方面面的變化,今年83歲的王玉同老人掰著手指頭如數家珍。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讓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信心做好駐村工作。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要帶領村民拔窮根、摘窮帽,不讓一個貧困群眾在小康路上掉隊。”談起自己的工作,王光華信心滿滿。

來源:濟南市僑聯 

(責編:徐玉涵、邱王紫藤)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