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陳江波,印度僑眷,山東省僑聯委員,山東敬姜恆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人民日報人民優品山東事業部主任。
山東省昌邑市境內有一條古老的濰河,濰河岸邊有一個叫陳窪的村子。百年前,勤勞勇敢的昌邑人民從濰河入海口“下南洋”。新時代,許多第二代、第三代華僑和華人、歸僑僑眷重新回到自己的家鄉,牢記使命勇擔當,印度僑眷陳江波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我只是在自己的追夢路上,拉上了大伙一起跑而已,能為大家做點兒事,我感到很幸福。”他通過創辦新型企業、研發平台、“僑創園”,助力鄉村振興、扶貧攻堅,為農業科技創新、科技惠民、產業發展和招才引智等做出了突出貢獻,詮釋了他致富思源、回饋桑梓的情懷擔當。
創新引領模式樹立生態農業新標杆
陳江波以科技創新和產業振興為己任,致力於生姜全產業鏈技術研發、科研成果轉化、大數據服務,促進生姜產業綠色發展,建設特色高效農業。他還自主研發生姜深加工產品,醫用、化妝品、功能性食品等領域的應用研發,協助政府開展富硒農產品推廣與推介,項目可申請國家專利10-15項,預計到2025年實現國內生姜類醫用食品市場佔有率達35%以上、累計銷售收入3億元。他與濟南高校合作研發生姜立體化仿生態種植及姜汁濃縮全營養醫用食品項目,開展企業+合作社+農戶和“生姜銀行”式標准化種植和收購。除此之外,他還引進瑞士有機農業研究所FiBL所長Nigglitt團隊開發制定生姜有機生姜種植標准,與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合作,在昌邑市成立中國農業大學綠色生姜產業教授工作站。目前,科技園有海外院士1人,國家百千萬人才1人,泰山學者1名,教授5人,博士及研究生12人。
服務三農產業助推鄉村振興大格局
陳江波在當地建成國內外優質農產品展示中心,設有國內外名優特產展示直銷區,展示推介現代農業發展成果,還依托國家農業信息工程中心數據管理技術、數據倉庫技術,建設農業大數據分析應用平台,推進農業產業發展,優化區域產業結構,推動智慧農業建設。同時還與人民日報“人民優品”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參與“鏈上中國 品質山東”“現代農業產業高峰論壇”系列論壇等活動,整合三農產業鏈資源,為山東農產品打造產-供-銷-品牌一體化的服務平台。陳江波組建農業生產聯盟和品牌企業聯盟,邀請三農產業發展、品牌營銷專家定期開展政策解讀交流沙龍,用來幫助企業掌握最新政策及市場趨勢,提供專業、及時、有效的服務。
昌邑市北孟鎮有92個村,7.2萬人,是農業大鎮,村集體經濟薄弱的問題比較突出。陳江波積極支持黨委、政府整鎮推行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探索鄉村振興“北孟路徑”,利用大數據助力北孟百姓發家致富,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借助“樂萬家”益農服務平台,推動合作社便捷安全高效地走向市場。加強與昌邑農商銀行戰略合作,破解合作社資本運轉緊張難題,培育打造一批規模經營、管理規范、帶動力強的專業合作社,推動村集體與農民收入“雙贏雙增”。92個自然村全部成立了由村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村集體收入年均突破5萬元,部分村達10萬元以上,打造了鄉村振興“北孟樣板”。陳江波也被濰坊市委、市政府表彰為“濰坊市鄉村振興帶頭人”。
熱心公益 凝聚回饋桑梓正能量
陳江波熱心公益慈善事業,自2009年以來,他每年為出生地70歲以上老人捐款捐物。2015年捐款80萬元為家鄉修水泥路和改造河道。2017年捐資400萬元設立“樹仁愛心基金”資助貧困優秀學生。2018年捐助200萬元,成立100處貧困戶扶貧點,對鰥寡孤獨、生活困難、殘疾人和長期生病的人進行資助。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陳江波得知僑資濰坊衛恩醫院醫療隊馳援武漢的消息后,第一時間購買醫用防護服、口罩、手套等急需物資,讓一線醫護人員切實得到安全保障。
近年來,伴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陳江波熱忱回報社會,先后解決了2000余人次的社會就業,特別是安排大學生、退役士兵、農村青年就業,為社會減輕了就業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