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梁金山(資料圖片) |
在雲南保山,說起愛國僑領梁金山,幾乎無人不知。
他曾遠赴緬甸打拼,積累豐厚家產﹔他曾為國紓困,捐贈大量金錢、物資用於支援國內抗日戰爭﹔他捐資修建的惠通橋跨越怒江天塹,連通滇緬公路,讓中緬互惠互通更加便利,也成為抗戰時期物資運輸的“功勛橋”﹔他的愛國情懷、桑梓深情至今仍為人們傳頌稱道。“東有陳嘉庚,西有梁金山”,這是國人對他的懷念,也是對他的贊譽。
日前,記者來到保山市隆陽區蒲縹鎮方家寨,在梁金山的故鄉見到他的后人,聽他們講述這位愛國僑領的傳奇一生。
慷慨又摳門的“梁大爹”
“過去,我爹一回家,就會在庭院裡支起火塘,拾幾塊柴火,一邊烤火,一邊給我們講他年輕時候的故事。他說得最多的是要能吃苦,要好好做人做事。”64歲的梁有玲坐在梁金山紀念館的庭院中,與幾位姐姐聊起和父親梁金山共同度過的歲月,眼前的一磚一瓦寫滿回憶。
這座位於蒲縹鎮方家寨的紀念館是梁金山故居的一部分。新中國成立后,梁金山從緬甸回國定居,與家人在此生活。
方家寨是梁金山多年魂牽夢縈的故鄉。1882年,他出生在方家寨的一個貧寒家庭。父親早逝,他與母親相依為命,靠著幾畝薄田和割馬草賣為生。
梁有玲還記得,父親常給她們姊妹幾個哼唱年少時挂在嘴邊的趕馬調。“我爹說,他小時候家裡沒錢,沒上過學,也不認識字,隻能幫人趕馬、當搬運工,什麼苦活都干過。”
保山位於中緬邊境。早年,不少保山人選擇去緬甸謀生。梁金山便是其中之一。1900年,18歲的他赴緬打工,幾經周折,在當地一家銀廠找到一份工作。憑著踏實肯干的性格與機智靈敏的頭腦,沒過幾年,梁金山就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富商與僑領。梁金山參與修筑鐵路、公路,開辦銀廠。銀廠正式投產后,月產白銀30余萬兩,梁金山大獲其利。其間,他因與英國人合資經營一家銀廠時,發現礦洞有塌方跡象,及時果斷組織工人撤離,而被英國女王當面嘉獎。
生活富足之后的梁金山始終關心華工,心系同胞,常常扶弱解難。即便晚年回到家鄉生活,每逢鄉親手頭不寬裕時向他求助,他總是毫不猶豫地慷慨解囊。
“我們小時候跟著我爹去買柴火,他每次都會給人多加兩塊錢,說‘一塊錢是腳步錢,一塊錢是汗水錢’。集鎮上賣柴火的農戶都認識這個‘梁大爹’。”在梁有玲的印象中,對人大方的父親卻對自己十分“摳門”。“我爹的衣領、襪子破了,都是補了又補。有一次,我看他的襪子破得都補不起來了,就用零花錢悄悄給他買了一雙新襪子。他見了就怪我浪費,念叨‘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如果記名,就不算捐款了
梁有玲記得,1977年父親去世時,“沒有存款,身上隻有80多塊錢”。“一定要熱愛自己的祖國。為了祖國,我可以捐獻所有的一切。”這是梁金山常和子女們說的一句話。他這麼說,也這麼做。
抗日戰爭時期,時任緬甸華僑會長的梁金山積極投身抗日運動,募集資金支援抗日前線,呼吁廣大僑胞開展抗日救亡活動。他捐贈80輛“大道奇”卡車和1架飛機,支援祖國抗戰。當時中央政府派給雲南發行的“救國公債”,他一個人就認購了指標總數的一半還多,並堅持每月捐款直至抗戰勝利。
1942年,由於日軍大舉南侵,緬甸告急。梁金山動用自己公司的120輛卡車,晝夜搶運,把積壓在緬甸仰光的10余萬噸國際援華物資送到中國,為抗日戰爭輸入了大量血液。
據說,梁金山晚年時有人問他:“你為抗日戰爭捐過多少錢?”他回答:“你我都是炎黃子孫,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為了永保祖國和人民安寧幸福,你我應該把一切獻給祖國,出於一片真誠,從來也不記賬吶!”
“我爹從不計較名利得失。他說過,如果記名那就不算捐款了。所以,他從不留下捐款的票據或証明,也算不清究竟為國家、為家鄉捐了多少。”梁有玲和兄弟姐妹還常聊起父親的另一段往事:20世紀30年代,考慮到怒江天塹阻礙中緬貿易發展,梁金山決心捐資建橋。他請來美國工程師,又購買各種建橋器材,耗時3年,終於在怒江上架起一座全長123米、寬6米的鋼纜吊橋。竣工之后,人們提議將橋命名為“金山橋”,可梁金山毅然拒絕。他說,這座橋是為中緬兩國人民互惠互通而修。最終,這一中國境內首座橫跨怒江的汽車橋被命名為“惠通橋”,並在抗戰時期作為滇緬公路的咽喉要沖,擔負過運輸大動脈的重任。
“我爹胸懷一份大愛。他常常教育我們,要愛國愛家,因為有了國才有家。”梁有玲說,父親的愛國情懷深深影響著她們兄弟姐妹。雖然大家大多從事著平凡的工作,沒有父親那般光輝的經歷,但是這份精神與情懷成為梁家后人最寶貴、最驕傲的財富。
把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時光如白駒過隙。梁金山去世已有40余年。從少時貧窮、闖蕩海外,到青年發家致富、成名立業,從中年支援抗戰、為祖國傾盡所有,到晚年落葉歸根、為新中國建設鞠躬盡瘁,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值得書寫。如今,惠通橋依然屹立於怒江之上,見証世事變遷。梁金山的故事仍為保山人民深深銘記,並廣為傳頌。
2015年,位於方家寨梁金山故居中院的梁金山紀念館對外免費開放。走進這座極具特色的“四院五天井”式院落,仿佛走近了梁金山的一生。展廳內展出的梁金山生前生活用品、信件、書刊、照片等70余件珍貴實物,默默講述著這位愛國僑領的一片赤子之心。
“我就出生在這個院子裡。小時候,我爹教我們說英文,給我們講過去的故事,那些場景我都記得。”梁有玲的胞姐梁有菊一直在方家寨生活。站在紀念館的庭院中,望著眼前熟悉的場景,憶起父親,她有無盡感慨,亦有無限驕傲。其實,不只是她,整個方家寨都為這裡曾經走出過梁金山而感到自豪。
作為梁金山最憐愛的幺女,梁有玲繼承了父親敢闖敢拼的性子,在大理退休之后也沒歇著,而今經營著3輛客車,做運輸生意。
“我們從小在我爹身邊長大,耳濡目染。我爹沒怎麼讀過書,但是他的境界卻讓我們望塵莫及。”梁有玲記得,即便到了晚年,父親也從未真正退休過,總是操心著家鄉、國家的發展,投資修建昆明志舟體育館(現國防體育館),把中國僑民銀行的股份全部交給國家,還在維護文物古跡、修筑保騰公路、勘探礦業資源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梁金山生前在親筆書寫的《告誡子孫書》中這樣說:“吾多年謀生海外,凡我同胞均視之如親骨肉,外人欺辱如刀割,我心恨之入骨,憤而不平。國難八年,我一心獻國,國亡即家敗。竊思人生斯世,要做個模范人物。”
父親的教誨早已深深印刻進梁有玲等兒女的心中。“我們后代都會努力發揚父親的精神,並把他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梁有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