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國內僑界
他們歷經近30年收藏近12萬件僑批 將陸續無償捐出
2020年07月24日16:46  

7月20日,嶺南金融博物館舉行藏品捐贈儀式活動,中國國際美博會創始人馬婭女士與麥保爾先生(已故)無償捐贈一萬件有關對外金融的藏品——“僑批”。該批僑批涉及的地域以潮汕為主,包括部分五邑地區,寄出方以印度尼西亞、柬埔寨、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泰國等東南亞地區為主。時間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70年代。其中陳集允陳氏家族的僑批比較完整,有560多件。

嶺南金融博物館館方表示,這將是建館以來接受數量最大的一批捐贈。

圖片記者邱偉榮 卜鬆竹

嶺南金融博物館運營方負責人葉軍表示,目前博物館館藏約8000件藏品,日常展出的約800件。也就是說,馬婭、麥保爾伉儷的此次捐贈,讓這家廣州最年輕的博物館之一(2018年12月開放)的藏量猛增。葉軍表示,嶺南金融博物館將深入挖掘僑批背后的歷史文化,通過舉辦僑批專題展覽等方式,做到“見物、見人、見精神”,充分發揮和利用好這批史料的價值和作用,認真講好嶺南金融故事。

世界已知最大的個人僑批收藏

僑批又稱“銀信”,指海外華僑通過海內外民間機構匯寄至國內的匯款暨家書,是一種信、匯合一的特殊郵傳載體,主要分布在廣東、福建、海南等地,約在清代出現,一直延續到上世紀70年代,隨著郵政匯款的興起,才退出歷史舞台。

館方表示,此次捐贈的藏品時間跨度大、內容豐富,填補了原藏品類別中部分地區性藏品的空白,能更全面和深刻地反映華僑移民史、創業史及廣大僑胞對所在國和祖國經濟社會發展所作的貢獻,有著深刻文化內涵和較高的研究價值。

麥保爾先生與馬婭女士一直致力於慈善公益事業,累計捐贈人民幣超7000萬元。出於對僑批歷史文化的保護,麥保爾先生歷經近30年收集了大量反映海外僑民史的僑批近12萬件,並於2004年向汕頭僑批文物館捐贈了錄制的4.3萬多件僑批的光盤資料,為汕頭僑批文物館館藏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馬婭說,麥保爾先生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廣州人,是一個集郵大家,上世紀90年代初調到電信系統,在汕頭工作期間,偶然發現了僑批。當時僑批還被當作郵品中的“實寄封”來看待,並沒有什麼人特別關注。麥保爾卻敏銳地發現,這種東西和尋常實寄封有明顯的差別,於是通過自己合作的郵商、網絡等資源,開始大量收集。大約到2005年左右,他收藏的僑批已經達到了9萬多件﹔從2005年到2008年,又增加收藏了2萬多件﹔之后又有些零散的收集。目前,這批僑批的總量近12萬件。

馬婭表示,麥保爾先生生前與饒宗頤先生談及僑批,得到饒宗頤先生的鼓勵和支持,並邀請好友曾俊釗一起,協助整理這批龐大的僑批藏品,共計整理了大約7萬件。其中整理到3萬多件時,汕頭僑批館就要開館,於是他們捐贈了錄制了4.3萬多件僑批的32張光盤給館方,成為汕頭僑批文物館重要的館藏資料。目前,龐大的整理工作仍在進行。

僑批具有金融和歷史意義

馬婭表示,麥保爾先生歷經近30年收藏了近12萬件僑批藏品,將陸續根據麥保爾先生的遺願全部無償捐贈給國家。

馬婭說,自己和麥保爾先生都是上世紀70年代入黨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兩人的父輩都是上世紀40年代入黨的黨員﹔家族中爺爺、姥姥、姥爺、姥姨丈都是1926年的黨員。麥先生之前收集僑批,就是為國家、為廣東保存一批珍貴的歷史資料,保留華僑艱辛奮斗的個人生活史。龐大的收藏品,他從未賣過一件,生前的計劃就是在合適的時機,捐贈給國家,可惜在生前未能來得及完成。馬婭表示這次的捐贈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完成麥先生無償捐贈的遺願﹔另一方面,是為了讓具有金融和歷史意義的僑批,得到更好地保存和研究。嶺南金融博物館也將對此批捐贈的僑批開展深入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並通過展覽的形式向觀眾講述僑批的歷史。

馬婭說,當年到東南亞、美洲等地闖蕩的華僑,一點點地積累,並通過僑批將大量的銀錢寄回國內,為家庭、家族、家鄉的建設作出了不俗的貢獻。借助僑批,可以讓更多的后人了解中國勞工重信用、愛國家、愛家庭等價值觀,“這些人太了不起,去描述和詮釋這件事本身就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

據悉,嶺南金融博物館位於廣州市越秀區西湖路流水井大街29號廬江書院舊址,佔地面積約19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2300平方米,屬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嶺南金融博物館以“先行、擔當與創新”為主線,共分為貨幣、銀行、傳統金融、証券、保險、對外金融、廣州金融等七大展廳。在空間范圍上,以“嶺南”作為最大地理空間,包括廣東、香港、澳門、海南、廣西等區域﹔在時間范圍上,上限最早追溯至南越王先祖政權建制之時,下限至2018年,宏觀展現與嶺南金融有關的重要史實、事件、人物及相關文物等,為華南地區首家綜合性金融博物館。(記者 卜鬆竹)

來源:廣州日報

(責編:邱王紫藤、徐玉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