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今日時政
八個未摘帽縣位於石漠化片區,廣西因地施策
蹲點作戰 再接再厲真抓實干(經濟新方位·聚焦52個未摘帽縣)
本報記者  張雲河
2020年07月20日07:5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一列動車行經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潯江特大橋。
  龔普康攝(影像中國)

車行大石山,路拐十八彎。山頭一轉,石窩窩裡的小村庄好一派繁忙景象:山上,戴著袖章的生態護林員在巡查。村口,干部引導工程車進村。路邊,油茶郁郁蔥蔥。這裡,是廣西壯族自治區8個未摘帽縣中的一個普通村庄,處處透著股精氣神。

8個未摘帽縣分布在桂西北石漠化片區,脫貧任務較重。今年以來,廣西組織3個巡回督戰隊,深入各挂牌督戰縣、村蹲點作戰。上半年累計發現問題123個,協調解決32個,完成整改83個。8個縣遇到了哪些共性問題?如何應對?記者展開調研。

產業基礎薄弱 內生動力不足

電商助力,宣傳調動貧困戶發展積極性

【案例】藍莓樹,一排排,飽滿的果子摘下來。融水苗族自治縣杆洞鄉錦洞村藍莓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基地,貧困戶潘妹買一邊採摘一邊對記者說:“這倆月正值採摘期,看長勢,今年大豐收!”

往年,即使藍莓豐收了,大伙兒也樂不起來。原來,錦洞村海拔高,近年來雖然因地制宜發展起藍莓等特色高山農業,但因路途遙遠、外運困難,藍莓時常會壞掉。今年,難題解決了。依靠8萬元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村裡建起冷庫和包裝微車間,藍莓可以有效儲存,賣出去更方便了。

【挑戰】8個縣均位於石漠化片區,土壤貧瘠,發展產業不易﹔山高路遠,經濟基礎差,很多獨具特色的農副產品深藏大山,加之疫情影響,銷售困難﹔貧困戶積極性不高的情況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制約產業發展。

【舉措】鞏固產業,融水將電商扶貧作為重要抓手。為解決農產品滯銷,當地利用廣東省財政幫扶資金搭建網絡營銷平台,促進電商扶貧。“我們與錦洞村藍莓種植專業合作社簽訂產品銷售合同,平時對種植技術進行指導,並按合同保價收購。”杆洞鄉農產品電商中心負責人吳紹林說。目前,縣裡共有村級電商公共服務站168個,實現網絡銷售額4200萬元,惠及貧困戶1400多戶。

借助2020年廣東省財政幫扶資金提供的5185萬元,融水縣實施粵桂產業園標准廠房續建工程等項目29個。大化瑤族自治縣在組織貧困戶養殖牛、羊、雞等基礎上,建設肉制品深加工生產線和冷鏈物流基地,依托粵桂消費扶貧大平台,打造“養殖—加工—儲藏—銷售”全產業鏈。截至6月30日,廣東已向廣西8縣撥付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近5億元。同時,促進消費扶貧,7個種類20個農產品已通過“圳品”認証,大化縣的“七百弄雞”和雞蛋已與深圳市商超企業簽署採購意向合同。

發展產業,重在扶志。樂業縣委書記方志高說:“到6月,已在獼猴桃產業園開展扶貧產業培訓15次,涉及產業管護、營銷管理等,惠及貧困戶約600人次。”培訓可以提高管護水平,從而提產增收。當地通過摸底調查,對全縣11382戶符合發展特色產業的貧困戶逐戶動員,調動大家積極性。

鼓勵貧困戶,積極落實產業“以獎代補”支持政策,截至6月底,廣西累計向8縣92413戶貧困戶發放產業獎補4.84億元,涉及水果、桑蠶、豬牛等方面。同時,加大小額信貸發放,前6月累計向8縣貧困戶發放扶貧小額信貸42.76億元。

未脫貧人口多 疫情影響收入

對外促進返崗復工,對內增加家門口就業

【案例】一家七口五個娃,都安瑤族自治縣東廟鄉三團村貧困戶藍英先壓力大:“一睜眼,就得惦記七張吃飯的嘴。”年初外出務工受阻,不到40歲的他頭發都愁白了一小片。

好在4月,縣裡組織點對點現場招聘,他抓住了去珠海務工的機會,算了算,一個月能攢3000多元。相關部門很快為他辦理好健康証明。領到外出審批手續,藍英先笑得燦爛:“我有一膀子力氣,又有建筑工經驗,保准沒問題。”

好消息一個接一個。妻子韋利青在村裡擔任保潔員,續簽合同,每個月勞務補貼提到1300元。“一個外出打工,一個就近干活,也不耽誤照顧孩子。”韋利青說。

【挑戰】8縣人口基數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尤其是未脫貧人口數量多,就業壓力重。產業發展困難,貧困戶外出務工佔比高,疫情防控中,部分返鄉人員無法按計劃外出務工,收入受到影響。

【舉措】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都安縣委書記陳繼勇認為,解決好“出家門”問題,能給貧困群眾吃上定心丸。該縣舉行巡回現場招聘會,開行返崗務工專車,點對點輸送返崗務工人員。截至6月,輸送外出務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8088人。

各縣還積極增加本地就業崗位。三江侗族自治縣加大扶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今年累計開發6680個。疫情防控中,增設卡點值守、防疫消毒、測溫員等臨時性公益性崗位,兜底解決貧困戶就近就地就業。

隆林各族自治縣在就業扶貧車間復工達產方面下足力氣,通過實體辦事大廳、網站等發布招聘崗位信息,利用“以工代訓”加強培訓。目前,該縣所有扶貧車間復工復產,吸納就業98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09人。

穩就業,就能牢牢守好百姓飯碗。

廣西各級部門狠抓就業幫扶,8縣累計向6331名貧困勞動力發放穩崗補貼855.91萬元,開發非固定性村級扶貧公益性崗位,安置貧困勞動力29649人。對外出務工回流的勞動力妥善安置,截至6月底,8縣回流1796名貧困勞動力,已安排公益性崗位181人,幫助再就業1069人,幫助發展各類產業434人。

基礎設施欠賬 洪澇造成損失

瞄准弱項補短板,扎實做好災后重建

【案例】旱季,天沒亮,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新安村呇水屯的村民就得挑著擔子奔溶洞,排隊取水,竹筒連吊幾次,才得一擔。經年累月,溶洞口的石頭被吊水繩磨出一道五六厘米的坑。挑擔回家,洗臉、洗衣、喂豬喂牛,一水三用。雨季,連逢大雨,洪水一灌,地勢低窪的屯子六成耕地泡在水中,影響一季收成。

有短板,必須補。投入116萬元,村裡搞起集中供水工程。找水源、驗水質、建水池,今年3月,工程一通水,大伙兒齊慶祝。貧困戶吳代春說:“水龍頭擰開,心裡甭提多高興了。”解決了旱,還得解決澇。年初,駐村工作隊多方籌措資金32萬元,修建了呇水“三面光”排洪工程,把排洪溝渠的底部和兩壁全部硬化。6月上旬,特大暴雨來襲,有了“三面光”,洪水退得快,損失大大減少。

【挑戰】地形復雜,交通不便,基礎設施歷史欠賬多。5月以來,廣西頻遭強降雨天氣,8縣均受洪澇災害,扶貧工程受阻、放緩或被毀,截至6月29日,種植業受災面積7572.9公頃,受災貧困人口2.62萬人,直接經濟損失達8279.51萬元。

【舉措】大化縣實行差異化補助,通過“政府補、社會籌”方式,加快危房改造和水櫃建設項目進度。針對項目建設缺水問題,採取送水方式解決,並補助每戶2000元—3000元﹔針對項目建設不通路問題,進行建材物料運輸差異化補助,補助每戶5000元—2萬元。目前,已引導貧困村組建60余支扶貧項目施工隊,吸納1000多名鄉民就業﹔全縣827戶危房改造全部竣工,1992座家庭水櫃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受洪澇災害影響,那坡縣240處安全飲水工程、農田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項目受損。當地組建突擊隊第一時間疏通坍塌路段,搶修和恢復公用設施,保障群眾安全通行、通信暢通和電力供應。“目前,已投入2754萬元,對167處水毀工程進行修復。”縣扶貧辦主任黃凱說。

6月上旬,羅城縣同樣遭遇特大暴雨,農業、林業、水利、交通等損失嚴重。該縣把災后重建與產業就業結合,在全面排查水毀項目、因災致貧返貧農戶情況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財政部下達的脫貧攻堅補短板綜合財力補助資金,修復水毀項目。對因災等存在致貧風險的邊緣戶,及時通過小額貸款等措施,扶持發展青蒿種植、富硒稻種植、養雞養鴨等產業,並安排非固定性公益崗位穩定就業,確保貧困戶有穩定收入不致貧。

制圖:沈亦伶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20日 02 版)

(責編:邱王紫藤、徐玉涵)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