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海外行動
歐洲經濟開始重啟 意大利華商千方百計謀突圍
楊 寧 魏晨曦
2020年06月26日15: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意大利羅馬溫州工商總會向華人街、維多利亞區警察分局和憲兵警察局等處捐贈口罩。右二為何建鋒。
  (受訪者供圖)

在歐洲新冠肺炎疫情趨緩的背景下,多國積極出台分階段、分地域逐步解禁防控措施,努力實現復工復產。法國根據不同地區的防控情況將國內劃分為“紅色”和“綠色”兩類區域,西班牙則計劃分為4個階段依次放寬對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限制,歐洲其他國家也相繼公布了解禁方案。

面對依然嚴峻的經濟形勢,歐洲多國華商謹慎重啟,並積極謀求突圍。

近日,本報採訪了幾位意大利華商,請他們講述艱難的復工之路。

謹慎復工 “控制住疫情”

隨著5月4日意大利政府對“全國封鎖”的解除,生產經營活動逐步恢復,進入總理孔特所說的“第二階段”——與病毒“共存”。比起當地人,華人群體對復工持更為慎重的態度。

“羅馬復工后,營業的中餐館也是寥寥無幾,有些華商回國了出不來,供應商也有經濟困難。就算開店了,沒有游客也沒有客人,特別是中餐,所以好多華商選擇繼續觀望。”在羅馬經營中餐業的何建鋒向本報介紹道。

當地時間5月18日,是意大利全面復工的第一天。羅馬街上車水馬龍,一些意大利人把口罩挂在了下巴或脖子上。位於羅馬市中心一區的中高端中餐廳“中華樓”,也在歇業兩個月后重張。

“開門的前提是控制住疫情。”何建鋒做好了充分的防疫准備。“除了遵守當地政府對餐飲行業的要求,我們還向客人提供免費的手套、洗手液和口罩。像控制客人之間的社交距離與包間人數、記錄顧客的個人資料與體溫、收銀台配備玻璃隔斷、要求客人按親屬關系入座這些防控措施,我們得做到位。”

除了餐飲業,在5月18日當天選擇按時復工的服裝廠老板陳正溪也同樣謹慎。“服裝工廠的入口和出口,先后進入的兩人之間保持多大距離、多少平方米站幾個人,都嚴格地按照當地政府的規定。”

共渡難關 “互助才會互利”

作為中國服裝出口歐洲的重要集散地,羅馬孕育了佔意大利華人企業主要地位的紡織品服裝業。然而,這些以快時尚女裝產業為主的華人服裝廠,卻在沖擊下遭受停擺。

歐洲多國尚未打開國門,即使意政府鬆綁禁令,但產品無處銷售,對在羅馬經營著服裝進出口貿易事業的陳正溪而言,復工實在是一個難上加難的抉擇。

自3月10日以來,陳正溪的服裝廠堆積了幾個季度的貨品,一度陷入滯銷狀態。“2019年下半年到2020年上半年做好的貨都不能賣了,中國的貨又進不來。我做的貨質量好,款式也好,就是沒辦法按正常程序走下去。”陳正溪無奈地說。

在羅馬,經營一家銷售企業的成本十分昂貴。據何建鋒介紹,在羅馬市中心,一家400平方米的經營場所,轉讓費就高達50萬歐元,每月房租平均每平方米約為1萬至2萬歐元。不過,讓這些華商感到欣慰的是,意政府承諾疫情期間對相關產業展開各項補助。

關於華商服裝產業的補助,陳正溪指出,“疫情期間,房租方面確實抵掉了一部分,(意政府)也幫我補了40%到50%的員工工資,但補助並非長期有效,公司復工后就不會給予這種支持了。”

就華人餐飲業而言,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應是華商經營的大型自助餐館和大型中餐館。根據意大利防疫社交距離規定,自助式餐館屬於限制經營的范疇,且大型中餐館經營成本高昂,華商難以恢復盈利局面,甚至無法長期支撐下去。

何建鋒表示,“疫情期間,當地政府不允許辭退員工,員工會得到工資補貼。我們老板也有補貼,還有無息貸款。一家店最低可以貸2.5萬歐元,由政府擔保,營業額為1000萬歐元的可以貸款20%,不過手續相當麻煩。”

“在疫情嚴重的4月,我們幾乎是零收入,如果我們去年的同期營業額是10萬歐元,當地政府就會在今年給我們返還20%的錢,將近兩萬歐元呢。”何建鋒對此表示感激。

除了意政府的補助之外,華人團體之間的互相支持也很重要。浙江省僑聯為意低收入華人員工申請低保、發放救濟金,溫州商會的同胞們為當地華僑、華商配送物資、捐贈口罩。

與此同時,華商們也會自發組織為當地醫療機構和普通民眾貢獻心力,免費分享抗疫救援物資。在何建鋒看來,“救人也是救己,互助才會互利。”

絕處逢生 “危機也是商機”

有著55年歷史的中餐名店“中華樓”,在封閉期間外賣業務增加,“客人雖然不是很多,但仍有很多華人老顧客繼續支持。”封城期間,何建鋒手下的中華樓與華為意大利分公司展開合作,為其供應食堂餐食。

為了降低風險,何建鋒經常親自配送,“大廚都是做好菜就回到家休息,兩點一線。我出門時佩戴口罩、帽子、手套,車上備酒精,外賣送達時向客戶當面噴洒,確保萬無一失。”何建鋒明白,疫情期間做外賣不會有多少盈利,他並未向華為收取任何配送費用,而國外平台一般會收取20%到25%的費用。這一舉動,讓中華樓收獲了華為員工的一致好評。

除了擴大線上的外賣業務與增加廣告方面的資金投入,在線下,中華樓也開始“閉關修煉”。6月份本該是羅馬的旅游旺季,目前華人游客卻寥寥無幾。然而何建鋒認為,這是改良菜品的絕佳機會。

目前,謹慎的華人不願外出就餐,意大利人成為主要的潛在顧客。對於主打中餐招牌的中華樓來說,結合受眾范圍更廣的亞洲風味以及當地更為推崇的日料,推出新菜品,成為明智之舉。“危機也是一種商機,如果沒有這次疫情,我也絕不會把我們的料理做得那麼精細。”何建鋒說。

對於服裝廠的發展出路,陳正溪及其團隊正在考慮利用“互聯網+”的平台,通過發展微商與原創設計,與淘寶、抖音等電商或直播平台合作,開發應用程序展示商品詳情,以及回國再創業等多種渠道,實現后疫情時代華人企業的轉型升級。

意大利華商葉先平認為,還應鼓勵國內企業對接海外華人企業,實現互惠,“畢竟6000萬華人也是一大消費群體,國內相關組織還需積極對接海外華僑合作或做好產品代理。”

(責編:徐玉涵、邱王紫藤)
X